對於大多數苦讀了十幾年書的人來講,高考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試,這個考試決定了自己以後走什麼路,過怎樣的生活,為自己的未來定下了生活質量的基調。高考也是國家選拔、培養人才的考試,在現代社會中這種考試必須面向全體有意報考的公民,這種考試必須公開、公正、公平地進行選拔。但是,在文革前,受到極左路線的影響,在教育革命和階級鬥爭理論的鼓吹下,有些人因為身份問題或家庭原因失去了參加高考的資格,而讓他們失去資格的制度就是高考的政治審查制度。
文革前的所謂的高考政治審查制度,就是通過政策法規的形式,對考生的考試權利做出制度性規定,這些規定合法地剝奪了部分公民的考試權。1949年中共建政之初的前兩年,高校的招生還沿用着前政權的招生模式,各高校單獨招生,這種模式不利於政府的控制,特別是無法很方便地限制高校的生源。至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開始進行初次的統一招生考試,統一招生的方式方便了政府對生源的審查,1953年正式出台了政審制度,規定下列人員不能參加高考:
1、現被管制分子;
2、反革命分子和現行破壞活動分子;
3、確因反革命以及品質極端惡劣而被國家企業、機關、部隊或高等學校清洗或開除的分子。
自此以後,高考的政治審查制度長期存在,並且隨着極左思想的發展,審查也越來越嚴格,被限制的考生也越來越多。比如1955年的《高等學校錄取新生的政治審查標準》中:規定了下列人員均不錄取:
1、被管制分子;
2、目前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分子;
3、五方面反革命分子;
4、被我機關、學校、部隊、團體或工礦企業部門清洗或開除,現無確實證明有顯著悔改表現者;
5、政治歷史複雜,很難弄清而有可疑材料者;
6、品質惡劣或有反動言行、不堪教育改造者;
7、直系親屬被處死而本人堅持反動立場者。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後,當局認為知識分子中仍有不少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分子,因此對於培養知識分子的高等院校加大了控制,把入學的門檻進一步階級化,規定了下列人員均不得錄取:
1、反革命分子和壞分子;
2、思想反動、堅持反動立場、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分子;
3、品質作風極端惡劣(例如,一貫偷竊、嚴重的流氓作風等)屢教不改的分子,均不應錄取。
與以前相比較,1957年的規定不再是具體的標準,而是提出了不錄取的原則,這些原則人為可操控性較強。在整個社會都在強調階級鬥爭的重要性的情形下,這些原則也就不自覺地和階級出身聯繫到一起,地、富、反、壞、右分子以及資本家出身的子弟也就會被重點「照顧」。
為了嚴把高考的政審關,每年到高考報名時從中央到地方都會發文強調此項工作的重要性,並且對具體事項都做出嚴密的安排。筆者收集到一份1963年河南省商丘專員公署文教局、公安處、民政局、人事處的聯合發文的文件:
【關於一九六三年報考高等學校的考生進行政治審查的通知
各縣、市文教科(局)、公安局、民政局、人事科、各高、完中學:
1963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即將來臨,為了切實做好報考高等學校考生的政治審查工作,保證高等學校錄取新生的政治質量,根據河南省教育廳(63)教高字第24號、公安廳(63)予偵戊字第17號、(63)民優字第71號、(63)人干字第55號轉發教育部、公安部、內務部「關於一九六三年報考高等學校的考生進行政治審查的通知」精神,對我區報考高等學校考生的政治審查工作,提出如下意見,希望按照執行。
一、今年對考生的政治審查工作,仍舊應在各地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由教育部、招生機構主要負責,公安、人事、民政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進行。鑑於今年社會青年等報考人數估計較多,根據中央教育部(63)教人密發字第12號、公安部(63)字第161號、內務部(63)內人字第10號指示:「……在職人員、復原退伍軍人和社會青年等考生,由人事、民政和公安部門負責提供考生本人及其直系親屬、主要社會關係的政治歷史情況,交招生機構審查」的精神,經研究確定:各縣、市應以教育部門為主,會同公安、人事、民政等有關部門迅速抽調熟悉政治審查業務及今年親屬中未有報考高等學校的黨員幹部,組成5-7人的人事組,以便開展工作。人事組幹部名單請報送專文教局備查。
二、今年高、完中應屆畢業生的政治審查的初審工作仍由高、完中學校負責,各縣、市教育行政部門應進行督促檢查,組織負責政審工作的幹部,認真學習1962年中央審定的「高等學校錄取新生的政治審查標準」,進一步領會精神,統一認識,劃清界線,力求客服偏寬偏嚴現象。至於哪些關係需要調查和審查哪些問題,應嚴格按照教育廳(63)教高字第10號轉發中央教育部制定的「高中畢業生登記表」和「高中畢業生政治審查表」的要求進行,不要隨便增減內容或沿用以往的舊錶格。高中應屆畢業生的初審工作應於五月底結束。高中應屆畢業生的評語各校領導應加強檢查,要求班主任會同有關教師在全面掌握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等情況,認真的敘述清楚並加以分析,不要籠統的寫為思想落後或品質惡劣等。
三、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對在職人員、復員轉業軍人、社會青年等考生的政治審查工作,各縣、市文教局可以暫按去年招生規定中的報考條件儘早對本地區的報考人員進行登記工作,力爭在6月10號前完成登記工作。專高等學校招生辦公室人事組於6月20日後對社會青年進行覆審工作。
四、為了加強此項工作的領導,各縣、市文教局、各高、完中每星期向專書面匯報一次。
1963年5月16日】
這一年從中央到省,各級各部門發了多少文件來強調政治審查,從這份文件中就可以看到。對不同考生類別進行不同政治審查,文件中也做了規定,教育部門與公安部門主要對社會考生進行政審,應屆畢業生主要由所在學校來進行政審。從筆者所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中來看,應屆畢業生在報考時要填寫一份《學生登記表》,除有常規的姓名、性別、年齡、出身、簡歷等項目外,還需詳細填寫家庭經濟狀況(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家庭成員(直系親屬、同居的旁系親屬)和社會關係的過去的歷史、政治面貌、政治情況;自傳。同時,在表格後面除了有學校對學生本人的政審結論外,還有主要親屬單位的證明材料,無單位的必須有當地派出所出具的證明材料。
筆者手中還有一份著名的鐵路橋樑專家徐公望1964年報考研究生登記表,登記表最後有一項「考生所在單位的人事部門對考生情況的簡要介紹和對報考的意見」,這一項的主要內容也是政治審查。
這些實例證明,在文革前高考的政治審查是十分嚴格的,此時,能否參加高考,是否能被錄取,不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出身的問題,是政治態度的問題。一個喪失了基本公正、公平原則的考試也必將走到絕境,文革開始後,高校停止招生,再後來,文革後期高校開始免試接受推薦入學的工農兵學員。像筆者這些出生於六十年代的人,都清晰地記得一部叫《決裂》的電影,電影中講「馬尾巴功能」的教授受到嘲諷,憑着一雙滿是老繭的手入學的人被歌頌。
高考的政治審查制度在文革後恢復高考後依然存在,但是擺脫了左傾思想影響下的政審越來越松,幾乎成為一種形式存在。自此,高考的錄取面向適齡的全體公民,最少在資格審查中已經沒有了偏見。
高考的政審僅僅是當時各項政審中的一項,實際上在那個年代,無論是入伍當兵,還是進工廠當工人,或者入團、入黨,或者為臨時完成一項任務需要組成攻關小組、科研小組,都需要政審。可以想像,政審就是懸在出身不好的人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刺向他們,讓他們失去入學、入伍、入團、入黨等等的資格。
政審,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詞。
(本文的內容參考了宋長琨所寫的《文革前高考權利主體的演繹》(《中國考試(研究版)》2009年第1期)一文,對作者表示感謝,文中1953年、1955年、1957年高考不宜錄取的人員內容也轉自此文,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