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防疫三年:新增7千萬抑鬱症、9千萬焦慮症患者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陸林關於新冠疫情對人類心理影響的推測受到廣泛關注,他表示,這種心理層面的影響將持續至少20年。

陸林院士在中國科協聯合出品的科普欄目《科創中國·院士開講》中提到了這一點。

他給出了一份數據,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鬱症患者,9000萬焦慮症患者,數億人出現失眠障礙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的發病率大幅增加了25%。

「隔離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會出現抑鬱、焦慮、失眠和急性應激反應。其中有超過10%的人,在疫情之後,也不能完全恢復正常。」

陸林在《院士開講》中提醒道,大眾應該做好長期心理準備,及時調節情緒,保證睡眠。

這期內容在吸引了700萬網友觀看,並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

01疫情對精神健康的影響至少持續二十年

受疫情影響,全球各地許多人都遭受了「新冠抑鬱」和失眠困擾。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新冠期間英國失眠人數從之前的六分之一上升到四分之一。

疫情持續到第三年,長期的社交疏離、日常生活受到干擾、工作與生活界限模糊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可能會讓更多人遭遇失眠。

今年2月,Ziyad Al-Aly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新冠對精神健康長期影響的研究結果。這項研究使用的是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的數據。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新冠組精神健康事件診斷或處方的風險增加60%。

具體來看,新冠組發生焦慮症的風險增加35%、抑鬱症的風險增加39%、壓力和適應障礙風險增加38%,使用抗抑鬱藥的風險增加55%,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的風險增加65%。此外,新冠組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80%,睡眠障礙的風險增加41%。

一項對5萬餘名居民所做的線上調查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眾精神心理問題突出。2020年2月啟動的大眾心理健康調查顯示,新冠肺炎導致的醫務人員、感染者和大眾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患病率分別為26.9%、23.8%和19.3%。

2020年5月,陸林院士作為國務院應對新冠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聯絡組專家,在武漢指導湖北省疫情後康復和心理疏導工作。

8月,陸林院士所在的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與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合作成立創傷後應激障礙診療中心,幫助武漢市民走出新冠心理陰霾。

當年9月,「陸林院士疫後綜合徵工作室」在武漢武昌醫院成立。

陸林關注到的案例中,有一位69歲的老人,老伴與39歲的女兒都因感染新冠肺炎去逝,留下他自己和兩個年幼的外孫。

所幸,社區心理志願者對他進行了密切關注,每天與他進行視頻通話,關心他的日常起居,逐漸讓他走出悲傷。

在陸林看來,疫情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響更為直觀。

疫情期間,作為醫生,陸林在自己的醫療門診接診了大量青少年。他們因為疫情隔離在家,因為沉迷遊戲,生物節律顛倒,等到疫情結束,他們變得情緒低落、害怕見人、不願意出門,因此無法正常地回到學校上課。

02抑鬱焦慮作為最常見的心理疾病

「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世衛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不虛弱,而是始終強調人的精神完好和良好的社會適應。

根據世衛組織的描述,精神健康的狀態下,個體能夠認識自己的能力,能夠應對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壓力,能夠卓有成效地工作,並對自己所在的社會有所貢獻。更具體地說,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工作有興趣,能自我接納,也能調節自己的情緒,很好地適應環境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但事實上,已知的心理疾病超過400種,最常見的是抑鬱障礙、焦慮障礙和各類睡眠障礙。如果心理疾病是一場發生在個人生活里的風暴,陸林的工作就是追蹤風暴的影響並幫助人們做出積極的應對。

「抑鬱障礙在中國的發病率是7%左右,在歐美國家超過10%。」陸林介紹,「焦慮障礙的發病率達到7%左右,在很多國家達到15%。」此外,成人中有20%到30%的人有各種各樣的睡眠問題,「成為疾病、需要到醫院治療的,有15%左右。」陸林說。

全球至少有3億人患有抑鬱症,陸林介紹,青少年、退休老人、獨居者、產後女性都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患者會遭遇顯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興趣減退、自卑自責,嚴重的會產生自殺念頭。

抑鬱症還會表現為睡眠障礙,長期的診療經驗使陸林有更細膩的觀察:「睡不着覺或者睡得很多。如果一個健康的人,突然有一段時間變得對工作不感興趣,對周圍的事情不感興趣,覺得自己不行,有點自卑,不願意跟人家交往,經常覺得身上不舒服,甚至感覺到腦子不好用,這可能是抑鬱症的表現。」抑鬱症有季節性變化,還會表現出晝重夜輕的規律。

許多人都因各種困難和壓力而有過類似的情緒體驗。但並不是所有的抑鬱情緒都是抑鬱症。陸林的建議是:「如果持續兩周以上,一定要找醫生。」

焦慮症的主要表現是無法擺脫與現實不相稱的過分緊張擔心。「擔心今天天氣不好,擔心路上有什麼事,擔心自己什麼事做不好,或者擔心家人、自己會生病,這都是焦慮症的表現。」陸林說。焦慮會有很多生理表現,比如失眠、出汗、胸悶、心慌、過度敏感等等。

作為最常見的心理疾病,抑鬱和焦慮目前都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其中,有70%到80%的患者可以有效治療,還有一部分患者可以痊癒。然而,僅有20%左右的抑鬱症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大部分人沒有認識到這是疾病,或迴避問題。

03提升大眾心理健康水平

調查顯示,目前中國的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只有20%,離30%的目標還有差距,焦慮、抑鬱和睡眠障礙的發病率仍在快速上升。

其中,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尤其需要警惕。中國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兒童、青少年中,有五分之一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精神問題。

「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教育,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素質的教育,而不能僅僅是考試成績。」陸林強調,要保證青少年的休息和睡眠。「只有在睡眠中,身體才能正常分泌生長激素,保持良好的身體發育,青少年的情緒才能變得穩定,才能擁有心理健康。

研究顯示,一宿不睡,早上6點抽血化驗,有超20項身體指標失常。就睡眠時間而言,陸林表示,小學生每天要睡夠10個小時,中學生9個小時,高中生8個小時。此外,陸林還強調青少年每天應該有一個小時的戶外體育鍛煉時間,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長,保持均衡的營養,以及積極參與家庭各種各樣的事務中,這都有助於減少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

如今,成人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日益增長,陸林建議,情緒變差時,可以通過休假、休息,與朋友溝通交流等方式調整情緒。「12點之前睡覺,不要熬夜。」陸林強調,每個成年人每天至少要睡6.5小時,最好可以睡7-8個小時。

經常口腔潰瘍、心慌心悸、胸悶憋氣、胃脹胃痛、食慾下降,都是身體出現異常的信號。陸林建議每天保持適度社交,運動半小時到一小時,達到中度出汗的效果。

此外,陸林院士還強調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識科普的重要性。目前,陸林院士的演講視頻已經吸引了超過7000萬網友觀看。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六六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05/1798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