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大清國母孝莊文皇后

作者:
 

孝莊文皇后便服像軸(局部)

她二扶幼主,是順治的母親、康熙的祖母。大清危難之際,都是靠她,以挽狂瀾於既倒的氣魄,一路撐過。她雄才大略,卻不貪戀權位,不爭名分,一心只為兒孫,仁慈護下,堪為大清國母。

「天降貴人」  31歲稱聖母皇太后

孝莊,姓博爾濟吉特氏,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於蒙古科爾沁,即今天的內蒙古通遼。她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名叫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貴族世家使她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尤喜讀史書,兼通蒙文滿文。

在努爾哈赤時代,科爾沁蒙古即已歸附後金,蒙滿世代聯姻。1625年,34歲的皇太極迎娶13歲的本布泰。在兄長護送下,本布泰一行快到遼陽城時,大金汗努爾哈赤親率眾妃、貝勒及大臣出城迎接,入城後,「設大宴以禮成婚」,本布泰從此成了皇太極的側福晉。

1636年,皇太極盛京(今瀋陽)稱帝,本布泰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后妃五宮中,最年輕的莊妃排在最末,其姑哲哲被封大妃,受皇太極專寵的,則是後來進宮的莊妃的姐姐宸妃。

聰明多慧的莊妃,入宮後一連生下三位公主。雖在閨閣深帷,她也常對國家政策上的失誤提出建議,還經常被皇太極採納。

1638年,孝莊再次懷孕。其時,宮女和太監們經常看見孝莊渾身被紅光纏繞,衣帽上似有龍盤繞。臨產前一天晚上,孝莊夢見一神仙抱一小孩塞進她懷裏,對她說:「此一統天下之主也!」孝莊覺得很奇怪,醒後告訴了皇太極,皇太極大喜,認為此子日後必建大業。

第二天,孝莊身上的紅光更加明顯了,照耀得滿屋通紅,宮女們以為失火了,都跑過去看,很快出生了一男嬰,就是皇九子。此嬰孩剛生下頭頂中間就有一撮頭髮,高高聳立,有龍鳳之姿,嬰孩起名福臨,即「福從天降臨」之意。小福臨秉賦異常,神智宛若天授。

1643年,51歲的皇太極突然暴病駕崩。痛不欲生的孝莊,誓以死相隨,在諸王大臣一起請求下,她才沒有捨身而殉。

皇太極駕崩後,出現了激烈的皇位之爭,最後諸親王及大臣折衷決定,讓6歲的福臨繼位,改元順治,由多爾袞攝政。於是,31歲的莊妃成為孝莊太后,因皇太極諡號「文」,稱孝莊文太后,她與其姑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

輔佐順治,實現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遺願

1643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燕京,明朝滅亡。聞知消息的孝莊,當機立斷,建議攝政王多爾袞率大清所有兵馬,大舉入關,問鼎中原。她告誡多爾袞:入關後必須嚴明軍紀,贏取民心。清軍入關,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遺願。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九日,孝莊攜6歲的福臨及文武百官,離開盛京,遷都北京,進入紫禁城,孝莊入居慈寧宮。

為了讓福臨當好大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孝莊選擇最有學問的滿漢大臣作為福臨的老師,盡心培養小皇帝,「令翰林官直宿備顧問,經書史策,手不釋卷。」福臨每次到皇太后宮問安,總是「長跪受教」。

孝莊和攝政王多爾袞一起輔佐福臨。她採納明朝降清漢官洪承疇等的建議,任用明朝文臣武將,減輕農民稅負。在內對王公大臣普施皇恩,在外實施滿漢聯姻。

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十萬大軍,攻克了鎮江,圍困了南京。一時間朝野震動,順治驚慌失措,想要退守關外。孝莊斥責他:祖先以勇武得到的江山,怎麼可以如此卑怯放棄?少年的順治,血氣正盛,當他激動地要「親自出征,或生或死」時,孝莊又對其輕率魯莽給予勸阻。

在反清勢力的紛亂烽煙里,在幼主臨朝造成的諸王大臣人心不穩的情況下,孝莊以超人的智慧、淡定果敢的氣度,左提右挈,撫內安外,終於使清政權平穩過渡。

順治十八年,順治患天花病危。考慮繼位人選時,在清廷任職的德國人湯若望說:「玄燁出過天花,有免疫力,適合繼位。」孝莊聽取了諫言,說服順治改變由皇弟繼位的主張,堅持立皇三子玄燁為帝。順治依從母后,立詔由玄燁繼位。

順治病逝後第三天,年僅8歲的玄燁繼位,改元康熙,48歲的孝莊,成了皇太后聖祖母太皇太后。

為防止外戚干政導致亡國,清初就有后妃不許臨朝亂政的規定。將玄燁扶上皇位後,孝莊嚴守國制,讓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問政而絕不擅權。當時有人上書,勸孝莊垂簾聽政,都被她拒絕。

嚴格教養孫子康熙

玄燁10歲時,生母就亡故了,照看他的一直就是祖母孝莊。孝莊嚴格按照帝王的標準,親手調理小皇帝的生活,「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訓練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晚年的康熙,曾以切身體會訓導兒孫:「朕自幼年登極以至於今日,與諸臣議論政事,或與文臣講論書史,即與爾等家庭閒暇談笑,率皆儼然端坐,此乃朕躬自幼習成,素日涵養之所致。」

孝莊讓康熙學習蒙文;請漢族老師教授他儒家經典,且「必使字字成誦」;在祖母親選侍衛的教練下,康熙還每日習武,練得一身好武功,「弓馬嫻熟,箭不虛發」。

孝莊不僅使康熙具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基礎,還讓他學習西方的科技。她聘請洋人,教授康熙天文、數學、地理、繪畫和醫學等課程。當時給康熙上課的有德國人湯若望、意大利人利類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時人南懷仁等。玄燁讓南懷仁設計的輕型火炮,在平定「三藩之亂」中,顯示出巨大威力。

在祖母的教導下,好讀書的康熙,嗜書法,專研典籍,勉力學習,以至於過勞,但即使痰中帶血,也不稍作休息。

幫助康熙擒鰲拜、平三藩

專橫跋扈的輔臣鰲拜,目無幼主,妄圖篡權。年少的康熙難以應付,孝莊幫助康熙制定了「擒賊先擒王」的策略,一舉剷除了鰲拜及其黨羽,使康熙順利親政。之後,孝莊放手讓他理政。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等發動「三藩之亂」。在孝莊的支持下,康熙力排眾議,堅決撤藩,發兵平叛。

三藩事變過程中,內蒙古布爾尼趁機興兵叛亂,威脅京師。出於對群臣的了解,孝莊向康熙舉薦大學士圖海,於是康熙任用多羅信郡王鄂禮為撫遠大將軍、圖海為副將軍率軍平定,使清朝擺脫了南北受敵的困境。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及群臣要給孝莊加徽號,孝莊將平叛的所有功勞歸於康熙,她謙遜地說:「予處深宮之中,不與外事,受此尊號,於心未愜。」

康熙全面親政後,祖母不再出面參政,但康熙每遇到難處理的國家大事,必先徵求她的意見。遠見卓識的祖母一點撥,康熙便能順利解決難題。

垂範後宮

孝莊厲行節儉,凡事能省即省,宮中的器物損壞,能修補就繼續用,所以每年花銷極少,宮中開支之少為前代所未有。

順治時期,每逢天災,百姓流離失所,孝莊就把宮中節省下來的大筆銀子,拿出來賑濟災民;康熙擒鰲拜,平三藩,孝莊又將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悉充餉」,犒賞出徵士兵;黃河流域洪水泛濫時,後宮的私房錢又成了賑災的救命錢。

孝莊一生都沒有要求為自己建園囿以供享樂,避暑她到塞外的喀喇城;洗沐休閒,她要乘車馬長途跋涉,到遠在赤城和遵化的湯泉。

孝莊的為人處世,與她自幼篤信佛教有很大關係,她勤於佛事,發願寫造了《龍藏經》,平時經常參禪修行。孝莊所住的慈寧宮後殿,就是皇宮裏最大的一處佛堂。

祖孫情深,康熙至孝

康熙是帝王孝行的典範,「天性純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晨昏定省」的禮節,子女每日要向父母請安,清宮內也是如此。每天上朝前、下朝後,康熙都帶着歡娛的心情,到慈寧宮請安,有時一天多達三次。

陪孝莊太后巡幸五台山時,路遇上坡,康熙便下轎為祖母扶輦。祖母每次出行,康熙都體貼入微地親奉祖母登輦,扶前圍後。

康熙出巡,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祖母的起居,報告自己的行蹤,在給祖母的信中,他稱呼自己為臣。康熙還把自己在河裏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與地方鮮果馳送京城給老祖母嘗鮮,在外狩獵亦如此。康熙在外時,祖母也惦念牽掛他,常差人專程給遠行的孫子送去乳品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5歲的孝莊病危。處理完政務,康熙立即趨至慈寧宮,衣不解帶,晝夜守侯在祖母床邊。每次進藥,康熙必先親嘗,再親自餵服。祖母入睡,他「隔幔靜候,席地危坐,一聞太皇太后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孝莊心疼孫子,多次讓他回宮休息,康熙不肯稍離,「唯恐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備,故凡坐臥所須以及飲食肴饌,無不備具」,就連米粥都準備了三十多種。

康熙一心企盼祖母轉危為安,他虔誠默禱多日,並下詔大赦。

十二月初一日凌晨,在刺骨的寒風中,康熙率眾臣從乾清宮出發,步行到天壇為祖母祈福。34歲的康熙跪地祈求上蒼:願以減少自己的壽命為交換,儘可能地延長祖母的生命。在場的王公大臣,無不感泣落淚。

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彌留之際,孝莊特將身後之事囑託康熙:「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遺詔中,孝莊還寫到,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遺囑康熙帝「勉自節哀,以萬機為重」。

孝莊離世後,已經卅五晝夜侍疾的康熙,水漿不入,號痛不止,以致吐血昏迷。康熙自認難報祖母恩德,大辦喪事時,破了許多祖制和舊例。他違反祖制,不遵祖母遺旨,毅然割辮;宮中喪服全部使用高等白布。服喪期間,康熙不僅節制自己,還禁止王公貴族的各種娛樂。後來康熙遵遺囑,將祖母安葬在遵化東陵附近的昭西陵。

孝莊去世三十年後,每言及祖母,康熙還是哀不自勝,涕下如雨,他感懷祖母的教誨深恩:「如果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孝莊一生榮光,卻也含辛茹苦。清宮62年,她躬助三朝,兩扶幼主,在順治和康熙危難之際,都是靠她以挽狂瀾於既倒的氣魄;一路撐過,滿族入關、滅明朝和鞏固對漢族的統治,她都起了極大的作用。雄才大略的孝莊,卻不貪戀權位,不爭名分,一心只為兒孫,仁慈護下,堪稱大清國母。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808/178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