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海歸出海記:不會應酬,難忍996,去新西蘭放羊

中國百萬留學生在大洋兩岸徘徊。

辭職後的第一個月,慕容靜在物理意義上「躺平」了。

2022年初,三十歲的慕容靜辭職,回到老家與母親同住。她每天能睡十五個小時以上。醒着時,她會讀一些詩,有時也打坐和冥想,過上了佛系生活。

七年前,她在英國獲得了社會學碩士學位,帶着教育能塑造更好社會的信念,一頭扎進了中國教育行業。七年裏,她換了四份工作,最終身心俱疲。7月初,她辦好新護照,準備回歐洲

即便疫情的影響還在全球持續,《2021年度全國留學報告》顯示,中國出國留學人數仍在不斷增長,疫情會影響意向學生在留學目的地方面的選擇,但不會直接影響他們是否出國的意願。在這波留學潮中,不少人是二度出海。

現在,留學論壇「一畝三分地」上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海歸VS歸海」,討論回國還是出海的帖子總能登上熱門。在豆瓣的「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里,有四萬多自稱「海廢兒」的留學歸國青年,他們回國後的生活並不如意,不少人決定歸海。

其實早在2015年,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在近千個樣本調查中發現,高達68%的留學回國人員表示有再歸海的意願,但再歸海後仍會保持與國內的頻繁聯繫,即處於環流狀態。

北太平洋的洋流從加利福尼亞沿着赤道北側流向中國的東南,再流向北美洲頂部的冰雪平原岸邊,循環往復。中國的百萬留學生也在大洋兩岸徘徊,部分海歸發現,回國後,他們的收入、職場體驗、社會地位等,都和預期有不小的差異。

海歸再歸海,這場巨大的環流中演繹着數不清的夢想與焦灼。

1賺錢工具

「公司專門服務清北復交浙等知名高校的學生,提供有價值和有道德的留學指導,和市面上的留學公司都不一樣。」入職前,老闆給慕容靜畫下了美好的藍圖。

七年前,二十歲出頭的慕容靜剛剛從歐洲回到中國,在一所高校短暫工作後,她來到一家新一線城市的留學中介公司,期待在教育行業大展拳腳。

但很快,慕容靜就發現老闆的承諾更像謊言。為提高銷售額,公司招了不少二本學生,去申請那些難度極高的項目。慕容靜認為,這些項目根本不適合二本學生,大部分老師不得不親自替他們寫論文。在留學行業里,這種行為俗稱「代寫」,是作弊。

慕容靜拒絕給學生代寫。

「你現在不要跟我說這些,最近大家都很忙,你先把這個事情搞定」,老闆完全不理她的訴求。她只好拼命加班,試圖幫學生提高文章的水平,連續一個多月,她都沒有過周末。

正巧,一位朋友飛來找慕容靜玩,慕容靜提前處理好了工作事宜。到了周末,她和朋友開心地看戲、吃火鍋和逛街,把手機扔在了一邊。

送走了朋友,她打開手機,看到微信上有二十多條來自老闆的消息。「慕容靜,看到這條信息回復!!!!!!!!」無數個感嘆號砸到了慕容靜頭上。

慕容靜趕緊給老闆回了電話,結果被劈頭蓋臉地數落一頓。原來她的一個學生出了點問題,但並不緊急,可以等到周一上班再解決。

老闆是常春藤大學畢業的中國人,經常去美國出差,但完全不考慮時差,總是半夜兩三點給中國的員工打電話。連工作了一個月的實習生都神經緊張,憔悴不堪。慕容靜覺得自己根本不是一個人,而是老闆的「賺錢工具」。

慕容靜開始羨慕留在倫敦工作的同學,他們在下班後可以關掉手機,享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2022年6月6日,英國開始試行一周四天工作制,在保證100%薪資水平的同時,把勞動時間降低到以前的80%。共有70多家公司的3000多名員工參與了本試驗。慕容靜留在倫敦的同學已經因為性別平等政策而進入了金融城的管理層。這種對比,讓慕容靜心裏不是滋味。

《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調查顯示,留學人員再歸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國內環境污染嚴重(37.8%)、國內薪酬太低(28.5%)、找不到滿意工作(26%)、有食品安全問題(24.5%)、不願子女接受國內教育(24.5%)、買不起房(22.9%)、國內人與人誠信較低(21.2%)、難以適應人情關係(19.7%)、對海歸不認同(16.2%)等。

近些年,國內的加班趨勢也讓海歸難以適應。根據BOSS直聘在2022年的調查數據,僅10.6%的人說自己從不加班,剩下的大多數人都存在不同形式的加班情況。

一年後,身心俱疲的慕容靜離開了這家留學機構,跳槽到公立的專科院校,負責國際交流合作。

在新單位,慕容靜義務開設了一門英文課,讓學生們自願參加。一開始,來上課的學生還不少,讓單打獨鬥的慕容靜略感欣慰。過了幾個月,只剩下一兩位同學坐在教室里,和慕容靜面面相覷。這場教育實驗無疾而終。

慕容靜經常懷念在歐洲的生活,懷念與天南地北的朋友暢談理想和抱負。「回國這幾年,我覺得那個自己已經死了。」在專科院校工作三年後,慕容靜又辭職了。

去年9月,她南下廣州,到一家科研機構工作。這次,她只待了三個月就辭職了。辭職,辭職,辭職,慕容靜已經換了四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曾燃起她心中一點理想的火苗,但都在入職後被熄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博士把今天的海外人才引進比喻為「投食引鳥」,即單純用利益來吸引人才,但是並不關注人才能不能獲得發展機會、重要崗位和優秀業績,最後可能引來一些「貪吃的鳥」。

85後馮呈藝是一名美國海歸碩士,2015年辭去工作、賣掉上海的房子,回到家鄉辦起了民宿。(圖源:視覺中國)

儲朝暉認為,理想的人才引進應該是「造林引鳥」,能提供更加完整的人才工作生活環境,讓人才最大化發揮能力。

「我們很多海歸人才的才能沒有發揮出來,這跟我們的人才評價機制,人才管理機制,人才工作機制都直接相關。」儲朝暉說,「要真正尊重人才,就是讓人才在他的專業範圍內有權決定他自己做什麼,有選擇的機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實中,他們往往沒有這樣的條件。」

「我可以去你的牧場裏放羊嗎?」崩潰的慕容靜撥通了朋友的電話,朋友家在新西蘭有遼闊的莊園。得到肯定的答覆後,她的情緒略微平復了下來。她準備歸海了,哪怕找不到工作也可以暫時去新西蘭放羊。

2錯愕

「這個箱子你不能坐,晦氣」,劇組的同事拍了拍在蘋果箱上坐着的胡麗,讓她從箱子上起身。

拍電影時,場地里有十幾個方方正正的蘋果箱,它們是專門用來裝器械和墊高的道具。劇組裏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只有男人可以坐在蘋果箱上,因為女人坐上去晦氣。

原來國內還有這種講究?胡麗在大學一直學影視專業,從來沒聽說過劇組裏的女人不能坐蘋果箱。她感到氣憤、錯愕,不相信現在的北京職場還有這種封建想法,但她也沒辦法改變這條規則,只能悻悻地從蘋果箱上下來

胡麗

胡麗家境優渥,高中就被送到了澳大利亞讀書,本科和碩士也在澳大利亞就讀影視相關專業。7年前,她碩士畢業,到了北京的影視公司工作。

除了女人不能坐蘋果箱,胡麗對工作中的很多事都感到震驚。回國後,公司很多項目都得在酒桌上和客戶談。透過交錯的杯影,她看到白天正襟危坐的同事喝得酩酊大醉,脖子和臉頰都被酒精刷成了紅色。

她坐在椅子上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向客戶敬酒,怎麼在胡吃海塞中談成一筆生意。

胡麗將回國後的遭遇歸納為逆向文化震撼(Reverse 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是指長期處於某一文化中的人,突然接觸到新的文化而感到震撼,無所適從,經常發生在剛到國外的中國留學生身上。然而,有人出國讀書和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國,反而會對中國的文化感到震驚和不適,產生逆向的文化震撼。

雖然對工作和生活不太滿意,但胡麗從沒認真考慮過歸海,直到她認識了現在的男友。男友比她小六七歲,剛本科畢業,正準備去英國讀碩士。在和男友的一番促膝長談後,她鼓起勇氣和男友一起申請了英國的碩士。

歸海之後,胡麗懷念起國內便捷的網絡和便宜可口的外賣。但她還是覺得英國的生活更輕鬆愜意,「不用被強制加班和應酬,也不會遭遇性別歧視。」年屆三十才讀研,她也完全感受不到年齡焦慮。

她覺得,在英國,疫情的存在感也很弱,路上只有很少的人會戴口罩,她不感到恐慌,反而覺得輕鬆不少。

在北京工作,胡麗總是二十四小時待命,半夜接到老闆的電話就得爬起來工作。到了英國讀碩士後,她在倫敦的影視公司兼職,老闆讓她留下加班,她鼓起勇氣說不,老闆就讓她回家了。

歸海的人之所以稱出國為「歸」,是因為他們更加接受海外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對生於斯的故土感到陌生,反而把異域當作精神故鄉。

今年九月碩士畢業後,胡麗可以申請PSW簽證,這個簽證可以讓她繼續留在英國兩年,找工作和從事商業活動。對於大部分想留在英國工作的留學生來說,PSW簽證是可能性最大的一個機會。一家影視公司已經向胡麗拋出橄欖枝,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走向美好。

3意外

但慕容靜的歸海之路遠沒有胡麗那麼順利。

2019年,全球知名的藝術學校包豪斯建校一百周年,有非常豐富的紀念活動。因為工作身心俱疲的慕容靜報名了包豪斯的暑期學校,準備藉此機會歸海。

出發前夕,慕容靜的父親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站在父親的病榻旁,慕容靜非常自責,當家庭需要她時,自己卻準備離開了。回國這幾年,自己究竟幹了什麼?慕容靜的家庭條件一般,父母雖然都是體制內工作者,但面臨重大疾病時依然孤立無援。

為照顧父母,她退掉了前往德國的機票,暫時打消了歸海的念頭。

幸好,父親挺過了手術,病情也慢慢恢復了,但慕容靜的歸海計劃仍然因為父母而擱置。

父母是很多人歸海的最大擔憂。年邁的父母希望子女留在身邊,但又不願隨着子女出國。一些父母並不贊成子女歸海,希望他們留在國內。慕容靜的父母也是如此。

辭職回家後,慕容靜的母親搬來和她同住,朝夕相處之間,兩人打開心扉聊了很多。慕容靜年屆三十,過去一直被家裏催婚。現在,她母親說:「這有什麼可催的呢。」對于歸海的問題,父母也逐漸鬆口,同意慕容靜歸海,甚至打算等慕容靜安頓好之後隨她一起去國外定居。

得到父母同意後,慕容靜開始籌劃歸海。她建立了一個海歸再歸海的微信群,裏面有90多名籌劃或已經歸海的人,大部分是女生。在群里,已經歸海的人經常分享海外的日常生活,比如,最近看了歐洲的一場球賽,又辦了一個新的車牌。而正準備歸海的人會討論各種歸海的問題,現在辦護照需要什麼材料,瑞典出了新的工作簽證政策等。

籌劃歸海之餘,慕容靜打算拍一部關於海歸的紀錄片。她打算把一些海歸的故事用鏡頭記錄下來,他們有人在職場中勇敢反對性騷擾,有人反對絕對化的孝道與生育責任,還有人在科普職場中的男女關係邊界。

海歸美女辭去國企工作,當「網絡哄睡師」。(圖源:視覺中國)

4未知的旅程

當然,歸海不一定是通向理想生活的康莊大道。豆瓣的「海歸廢物」小組裏,網友「何不食肉糜」說自己從「海歸廢物」變成了「歸海廢物」。

2019年,他從澳大利亞回國,在新一線城市的企業中工作,拿着八千元的工資卻要面對四萬元的房價,還得了抑鬱症

幸好,他在澳大利亞時拿到了永久居留權。他又回到了澳大利亞,但仍沒找到工作,只能靠着失業救濟和送外賣勉強度日。抑鬱和失業仍然困擾着他。

儲朝暉說,中國留學生出海四十多年,部分留學生從早期的「口袋空空,但是腦子充實」,變成了「口袋豐滿,腦子比較空」。

伴着時代紅利,早期留學生很多都能在國外找到比較好的工作,但由於疫情等原因,近年的留學生較難在海外找到工作。「何不食肉糜」每兩周可以拿到700多澳元的失業救濟金,相當於人民幣3500餘元,可以勉強維生。

還有人不斷在海內外徘徊,海歸再歸海,歸海又歸國,直到故鄉和他鄉的影子都漸漸模糊。慕容靜的朋友林鴻在國內有可觀的資產,他在美國留學後回到中國,五六年前又到了加拿大工作並結婚生子,加入了加拿大籍,看起來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加拿大人,但三十多歲的林鴻今年準備回國了。

他的孩子在加拿大出生和長大,已經四五歲了,還是不太會說中文。林鴻擔心孩子到了十四五歲還是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和自己有交流障礙。加上他的爸媽都留在國內,一直喊着要享受和孫子的天倫之樂,為避免三代人的關係被文化的國境線割裂,他決定帶着孩子回國。

不過,大部分海歸因為有着海外生活的一手經驗,對歸海後的生活並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彷徨與徘徊後,他們看似踏上了歸途,實際上卻是開啟了一段未知的旅程。這條路並不允諾更幸福的人生,可能還會引來不少人側目,但它巧妙地綜合了懷舊與冒險的魅力,讓人義無反顧地順着它前行。

前兩天,慕容靜在豆瓣轉發了波斯詩人魯米的一首詩:「有一片田野,它位於是非對錯的界域之外,我在那裏等你,當靈魂躺臥在那片青草地上時,世界的豐盛,遠超出語言的範圍,觀念、言語,甚至像『你我』這樣的語句,都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看天下實驗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29/178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