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我為什麼會選擇在15歲出國?

大家好!我是Apple,來自上海,2010年的時候全家來到了美國,之後呢我在加州完成了我的高中和大學的學業。17年大學畢業後留在洛杉磯,在電影/娛樂業工作了三年,現在即將回學校讀研了。因為我在同齡人中算是出國比較早的,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為什麼會選擇在15歲的時候出國、美國公立高中和大學的一些日常、早出國所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以及如何才算是融入了美國社會。

為什麼會選擇在15歲出國

先來聊一聊我出國的契機吧。上海的小學正式教授英文課程是三年級,但是我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開始和母語是英語的外教開始上英文課了,大概是一周一兩次,每次一個小時,我自己對語言也比較感興趣所以這些英文的課外學習對我來說也的確算是「興趣班」。也因為如此我也比較早的接收到了歐美文化,很早就開始看美劇,聽英文歌,我尤其對High School Musical歌舞青春這部迪士尼電影情有獨鍾,也很嚮往美劇里呈現的美國的校園生活,覺得那裏的孩子都過得非常自由灑脫,雖然後來真的在美國念了高中發現現實和電影還是區別很大的。

到了初中的時候,學業開始變得繁重,有很多不同的課程需要兼顧,作業越來越多,壓力呢也漸漸大了起來。這個階段其實有兩個比較大的因素促使我和我的父母產生了全家移民美國的念頭。

1)首先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學習環境對我的心理上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我和我班上的同學相處的非常融洽,但是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老師對於個別學生的偏心,而且在有意地無視我的閃光點和學習能力,這點對於一個初中生來說是很讓人沮喪的。

2)我的父母覺得應試教育現階段沒有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磨滅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情,所以基於這兩點主要原因,我們最後選擇了在我初三下半學期時移民美國。

美國公立高中及大學教育特點和日常生活

高中

來到美國以後呢我和我家人是定居在了北加州的帕羅奧圖市,帕羅奧圖在矽谷,有非常多的高端科技人才,史丹福大學也在這座城市,所以我父母覺得這邊的學術氛圍以及師資力量都比較有優勢,非常適合學習和生活。因為父親是美國公民的緣故,我和母親當時也很快能拿到綠卡,身份問題得到了解決。也感謝我的父母讓我比較早的接觸了英語,讓我剛來美國時沒有太大的語言障礙,可是最開始的時候我還是非常不適應的,因為不管是從學校的授課方式到課外活動以及生活方式都和上海完全不一樣。

首先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上海我已經習慣了坐地鐵或公共交通出行,不管是上下學還是和同學碰面,不大需要家長的陪同或接送。但是來到了美國以後我發現去哪裏都需要用到車,也沒有上海的繁華和熱鬧,晚飯後散步到處逛逛這一說,所有的東西都離得那麼遠,店關的都那麼早,而當時沒有駕照的我想要去學校以外稍遠的地方就只能靠我的父母或有車的朋友開車接送。

授課方式的不同,在國內的時候我們都是固定的一個班級,老師來走班,所以幾年下來你會和同一個班級的同學有很深厚的感情,而在美國公立高中呢是走班的,你每一節課都會碰到不一樣的同學需要認識不同的人,而且有些課不是同一個年級的學生也會一起上。而且美國高中要保持高的GPA非常不容易,有人會說美國的學校不會像國內一樣拿一次期末成績來界定一個學生一門課的完成度,拿高分應該非常簡單,的確,在美國的高中你每節課的最終成績不單是你的期末成績,他還有各種隨堂測試以及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它還包括你的作業、出勤率、上課參與度、小組課題等等,這些都會被納入最終成績。所以這意味着你沒有辦法突擊一次考試就拿到A,需要一整個學期堅持不斷的努力才行。

而且因為大學非常看重學生在高中時的課外活動和義工,所以基本每個高中生都有特長,例如體育、音樂、模聯、各種社團、打工等等。我高中時參加了校網球隊、弦樂隊、並且也自己組織了社團,完成了100個小時的義工等等……聽起來似乎很多,但是對於申請大學來說這也只能算一個美國學生的標配。

大學

到了大學的時候我已經比較習慣美國的生活了,並且我只是從北加州搬到了南加州,但是我自己還是更喜歡南加州的,因為從天氣到人文環境都更輕快一些,更符合我自己的個性。

對於美國大學的教學呢大家應該比較了解,所以我這裏想講一講學術之外的美國大學。首先是生活費,日常開銷。剛剛也提到的其實美國的小孩在高中其實就會在課餘時間打工賺錢了,到了大學呢,因為大學的學費已經很貴了(例如UCLA本州學生每年光學費就要將近$14k,外州和國際學生更是比這個數字高出更多)為了節省家裏的開銷也給自己賺一些平時娛樂的開銷,很多學生都會有一份或多份兼職工作,像是在學校的餐廳幫忙、在圖書館的當管理員、或者在衣服店當收銀員等等……校內和校外都有,我當時在校時也當過中文助教以及輔導高中生課業,13年最開始開始的在學校工作的時候工資是每小時$9,後來也是慢慢地漲了上去……其實這些不但可以貼補自己平時開銷,認識更多的人,這些經歷在簡歷上對未來找工作都是會加分的。

除開學業和打工,美國大學很重要的一個文化就是派對和社交文化,有個比較特色的就是姐妹會/兄弟會了,這裏呢還分學術類、民族類和社交類的姐妹會/兄弟會,其實主要呢就是讓你在大學裏有個歸屬感,會定期舉行各種的聯誼派對,所以想要體驗比較有特點的美國大學交友和社交方式可以抱着開放一點的心態去感受一下。

在美國學習這麼多年,現在回看我覺得美國的教育中比較有魅力的一個地方在於你能清楚感受到每個學生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滑板、歌劇、美術、化妝、樂隊、攝影……他們似乎不太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對喜歡的事物有種不求回報的執著和熱愛,這點是我至今依然非常羨慕和嚮往的。

如何面對「身份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

講完了移民美國給我帶來的外在環境的變化,我還想聊一聊我在來美國初期經歷的「身份認同危機」也就是Identity Crisis.「身份認同危機「這個詞網上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就是當一個人從原來的身份改變成另一個身份時,他就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了。在經過內心的糾結之後,他會特別強調和認同他的新身份。所以,他會做出比平常表達要過激很多的行為「。

我在初中畢業剛來美國時,因為想要融入新的環境,交到新的朋友,所以對自己身份的認知似乎從一個「中國人」變成了「美國人」:我在初期會刻意的只和說英文的學生交朋友,迴避同樣是國內來的同學,看的電影和電視劇也只會選擇歐美的,覺得看中文的節目似乎是一件非常難以啟齒的事,在衣着方面我也努力迎合着美國高中女孩的搭配方式,即使有的時候我覺得這些搭配不那麼好看,但是因為這樣做可以讓我看起來更美國所以我還是會選擇這麼做。所以在高中時期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努力地想隱藏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我非常希望我周圍的人可以認為我是美國人而不是一個中國人。在有身份認同危機的這段時間其實自己的內心是非常迷茫的糾結的,你知道你在刻意營造一種假象,但是你又無法說服自己停下來。

但是在高中畢業以後,我就慢慢地度過了這段危機。因為大學的時候你接觸的人是更多元的,他們來自各種文化,不同的文化還有各自的社團活動以及表演,再加上18歲以後我對自己也有了更好的了解,不會再去想一味地依附所謂的主流,你會更願意遵循自己的喜好同時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在美國,但這不代表我需要放棄自己的文化,忘記自己的生長背景,去做一個根本不是我自己的這樣一個人。

我覺得對於比較早就出國的學生來說,身份認同危機其實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在初中這個階段,你的個性雖然已經形成,但是你對世界和自己的了解還不夠,覺得世界非黑即白,所以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困惑。但是一個人的身份本來就是多面的,一位女性可以是老闆,可以是母親,可以是女兒,可以是登山愛好者……這些身份可以同時存在,並不衝突。我是一個中國人,但是我的確也受到了美國的教育,我可以和中國朋友談天說地,也可以和美國朋友相聊甚歡……所以當你走出這種困惑之後,你會變得更加堅強,更加自信,而且更加包容,也能更加理性地理解每個文化和每個國家的不同。

如何才算是融入美國社會

最後聊一聊在美國如何才算是真正融入美國社會。自從疫情爆發後,在美國針對亞裔的仇恨襲擊和暴力事件也頻頻發生,也有很多人開始說美國就是白人的天下,亞裔這個群體永遠會比白人低一等,永遠無法融入美國社會。這裏我也想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白人至上主義它存在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它一定是越來越受到排斥的,從人們意識到荷里活對於白人文化的鐘情,固化其他有色人種的形象時,我們就知道白人至上主義這條路在未來是行不通的。我們現在在荷里活的大熒幕上看到了更多有色人種的身影,看到更多的有色人種願意發聲,這些都是好的改變。雖然這些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一味地去悲觀地認為自己的種族永遠低人一等而去坐以待斃顯然是不行的。

在學生時期我會刻意的學習美國人的穿搭和說話方式去來「融入」美國,因為我覺得我如果表現得太中國化會顯得格格不入,但是大學和工作後我發現,所謂的「顯得格格不入」只是我自己給的枷鎖罷了。首先很多非亞裔的美國人其實不是真正地了解亞洲,尤其中國文化,他們的印象真的還只停留在港片、中國城、中式快餐……但如果你願意去介紹自己的文化,並且帶他們去體驗,你會發現他們其實非常樂意去尊重了解你的文化。其次,美國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國家,這個特性意味着在美國的文化有着多樣而豐富的,既然美國本身就具備着「多元性」,那何談「融入」呢?

刻意的想要融入某一個群體其實本質上還是一種自卑的表現,你覺得自己還「不夠好」,而那個你想要融入的群體可以幫助提高你的身份和地位。所以我覺得真正的融入是你不需要再考慮什麼叫融入的時候,你可以理解美國人的做事方式生活習慣,但是你同時也充滿自信不會不必要地迎合他們的方式。舉個例子,美式橄欖球在美國相當於一種信仰,有着一堆虔誠的粉絲,我可以知道這個文化,我也可以聽他們談論,但是我不會為了所謂的融入美國社會而去逼迫自己喜歡這個我不喜歡的體育項目。

其實當你喜歡你當下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其實你就算是融入了,這不是用你有多少美國朋友、住在什麼街區、或者是做什麼職業這種外在方式來衡量的,我覺得更多的還是一種內心的自在。

我之所以把今天的這個分享叫做「學會自信排沙簡金」是因為我15歲之前的人生是在國內度過,15歲之後的十年是在美國,在中間這段過渡期因為環境的變化我經歷了很多困惑、迷惘、自我懷疑、極度不自信,也曾經想過到底來美國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假如我沒有出國那麼我的人生是不是會有所不同,會是什麼樣子,但是我現在非常感恩我有着在兩個國家學習和生活的經驗,尤其是兩個那麼不同的國家,我覺得這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它讓我看到的人生的多樣性,這個世界的多樣性,而也在這些多樣性中學會排沙簡金,汲取適合自己的。至於之後到底在哪個國家發展其實我也是保持開放的態度的,因為我覺得在哪一個國家生活都有它的好處,關鍵是適不適合自己。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美移移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2/198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