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發脾氣時,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鮮有人用

我曾經打過我侄子,而且打得特別狠。

當時是他想吃早餐,叫我媽給他端過去。我媽在廚房洗碗,說忙不過來,叫他自己過去吃。然後,侄子大發脾氣,開始怒罵我媽,罵得很難聽,甚至連「你這個老鬼」都罵了出來。

在一旁的我聽後,別提有多生氣。我爸我媽一天到晚好吃好喝伺候你,你就這麼對他們的?你的良心讓狗吃了嗎?我一邊吼叫,一邊拿起棍子就狠狠地朝他身上打。

侄子被我打到蹲在牆角落裏,縮成一團。他沒有哭,也沒有求饒,只是努力用手擋着自己。當時是夏天,他穿着短袖,而我的棍子也結結實實落在了他身上。

後來我自己當了媽媽,每當回想起這一幕,我都會自責、心疼和愧疚。如果重新回到那個場景,我想我會抱抱他,雖然這很難,聽起來也不可思議。但我一定會這麼做。

01不敢發脾氣的孩子,有多可憐?

侄子性格倔強也很頑劣。用我爸的說法就是,不打一頓他根本不聽你的。

有一次吃飯,他因為不聽我爸的話,頂了幾句。我爸反手就是一巴掌,侄子愣在那,半響沒說話。我看見他的眼淚水在眼

侄子把眼淚硬生生憋了回去,他努力控制着自己,但我看到了他眼裏的憤怒,無邊無盡。

那一刻我知道了,不敢發脾氣的孩子,他的憤怒,全變成了恨。

這種恨,讓他忘記了恩情,忘記了親情。當對親人稍有不滿的時候,他的怒火就會噴薄而出,多難聽的話,都能說出口。那次對我媽,就是這樣。

侄子還很不自信。有一次侄女問我,姑姑,我和弟弟兩個,你更喜歡誰。在一旁的侄子自嘲地笑了笑,說姑姑肯定喜歡你啊,我這麼不聽話,誰會喜歡。

我回答,你們兩個我都喜歡。然後我對侄子說,你有很多優點啊,經常不用我說就幫我忙,買了好吃的還會帶回來跟家人分享,多好的孩子啊。

侄子聽完這話,眼睛裏閃耀着光芒,既不敢相信,又無比欣喜。

我才知道,不敢發脾氣的孩子,他其實會對內進行「自我攻擊」。他會

侄子還很怯懦。我聽他的同學說,他在學校被高年級的孩子欺負,不敢回嘴,也不敢還手。而我們,甚至都沒聽他在家裏說起過。

當孩子在家不敢發脾氣時,他其實是學會了退縮,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甚至還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因為父母在家用行動告訴他,即便受了委屈,也不許發脾氣!

我這才明白,不敢發脾氣的孩子,他把所有的委屈揉碎了往肚裏吞,不敢聲張,不敢表達,甚至不敢求助。

02當心「權力之爭」

看到孩子大發脾氣、扔東西甚至打人,我想,脾氣再好的父母,也忍不住想要擼起袖子打他一頓。不教育孩子怎麼行?難道要縱容他反了天嗎?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要當心心理學家魯道夫提出的一個「陷阱」——權力之爭。

父母想要這樣,而孩子想要那樣,雙方僵持不下。孩子發脾氣、哭鬧甚至打人,想要父母妥協;父母責罵、動手,想要孩子服從。

這種情景,不就是父母與孩子在進行「權力之爭」嗎?

父母讓步,孩子贏了,下一次孩子就學會了如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父母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孩子服從,看似暫時贏了,但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愛和父母對着幹,常惹父母生氣。

這就是「權力之爭」的必然後果,都想贏,結果雙方都疲憊不堪,甚至親子間還夾雜着些怨恨。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要提醒自己,我們和孩子之間,是否在進行「權力之爭」?

03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哭,他發脾氣時,一定是內心有某些訴求沒有得到滿足。

有一句話說,孩子的行為是「木」,心理狀態是「林」。

很多時候,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表面,他在發脾氣,他在無理取鬧,他既不尊重人又不講道理。但我們沒有看到孩子背後真實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正確疏導他的情緒。

如果我們責罵,這是下策。

因為責罵,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他更加偏執。還有可能我們的責罵,只是消除了他的表面行為,卻沒有解決他內心的真正問題。等以後一有機會,這個問題依然會反反覆覆冒出來。

而如果講道理,這是中策。

因為《全腦教養法》一書指出,當一個人情緒失控時,他的大腦會自動關閉理性思維。

當孩子處於情緒中時,他發脾氣,你講再多的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他反而會更加固執,直到達到自己的目的為止。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哭鬧時,你跟他講道理,效果為零,除了消磨我們自己的耐心外,毫無用處。

04上策鮮有人用

既然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那上策是什麼呢?布穀媽覺得,《正面管教》一書提出的「贏得合作」,就是非常好的處理方式。

因為我們和孩子經常容易陷入「權力之爭」,誰都想贏,誰都想讓對方妥協。有贏家就必然有輸家,這對親子關係,都是不利的。所以,我們可以用「贏得合作」來應對,讓雙方從「競爭對手」,轉為「合作夥伴」。

贏得合作有3個步驟:

①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情緒失控,罵人、扔東西時,我們不但不上前教訓,還要說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想,這對父母來說,很難。

但理解一個人的感受,與他產生共鳴,這確實比責罵更加有效。

我們要通過孩子的行為,去看他背後的情緒以及問題,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比如我侄子朝我媽發脾氣,他可能是願望沒有達到的失落,有可能只是單純地希望我媽媽能陪陪他。

但他自己不會表達,所以,用最簡單的發脾氣來回應。

如果我能說一句,奶奶沒有及時回應你,

也許侄子的情緒就不會那麼激動,而是平靜下來。因為他被理解了,他覺得有人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與他產生了共鳴。

②表達感受,拉回孩子的理性思維

當你做了上一個步驟後,孩子往往就願意聽你的,因為他覺得,你沒有站在他的我們不要急着講道理,而應該引導他思考,拉回他的理性思維。

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訴他別人的感受,喚起他的同理心。

比如侄子朝奶奶大吼大叫,奶奶會是什麼感受?她會不會傷心?奶奶如果這樣罵你,你會是什麼感受?

引導孩子思考和共情,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③想出解決辦法

處理完情緒,我們就可以着手處理孩子的事情了。

孩子

侄子想讓奶奶給他端早餐,但被拒絕。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並不是所有的願望都會實現。遇到這種情況,你該怎麼辦呢?下次奶奶再忙,你可以怎樣達成自己的願望呢?奶奶覺得吃早餐是你自己的事情,她沒有義務幫你端過來,你該怎樣不讓自己餓肚子呢?

我們可以不帶任何情緒和孩子探討這些問題,幫助他思考並且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這比我們發脾氣,以及不允許孩子表達情緒要好不知多少倍。

當孩子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主動思考時,這會讓他受益一生。

如果當時聽到侄子朝我媽發脾氣,我沒有拿起棍子,而是走過去抱抱他,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也很難過,你可以發泄出來,但不能傷害別人,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value10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01/1769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