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陳怡凱:台海問題之國際法分析:中美關於台海關係之法律攻防

作者:

前言

中共國軍機不斷騷擾我國的防空識別區,有時甚至越過海峽中線,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台海和平與穩定引發舉世的關注。最近中共國的小動作不斷,四月22日中共國外交部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的「一中政策」竄改為「一中原則」。五角大廈發言人被逼得趕快出來澄清。6月13日中共國外交部又出來放話「台海是中共國的內海,中共國對於台海擁有主權、主權權利、與管轄權」。兩岸關係之國際法定位之爭端再起,美國之戰略性模糊之意義為何?是否能繼續維持下去?若中共國武力犯台,美國應如何出兵保台?是否有國際法依據?是否需要安理會決議?所謂「維持現狀」的國際法意義為何?中共國最近這些小動作所為何來?

過去兩年,美國海軍在南海和台灣海峽的活動急劇增加。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戰略性模糊之國際法意義

眾多國際政治學者認為美國在兩岸政策上採取「戰略性模糊」之策略,特別是當中共國武力犯台時,美國是否會出兵保台這一問題上,美國不明確給予肯定或否定之答覆。此種策略之好處被認為是既牽制台方之台獨(避免美國被捲入戰爭),也防止中方之武統。

但是從法律學者的角度來看,美國戰略模糊的背後是:可以暫時不揭開台灣之國際法地位之棘手問題。因為若中共國武力犯台,如果美國明確回答會出兵保台,則馬上面臨一個問題:美國出兵保台的法基礎為何?在沒有安理會決議,台美也沒有軍事同盟條約底下,如果是引用憲章第51條之集體自衛權,背後就隱藏:「台灣之國際法地位是擁有自衛權之國家,而非無自衛權之中共國的叛離一省」。

在美台沒有軍事同盟條約底下,根據國際法院尼加拉瓜案之判決,美國之出兵保台還必須要有蔡英文總統之開口請求。反之,如果像前總統馬英九2010年接受CNN專訪時曾經說過的那樣所謂「永不向美國請求出兵」,則自己把門堵死,此時美國也無法引用集體自衛權來正當化其出兵保台。

美國出兵保台之法基礎

如果美國不用台灣開口就出兵,而且不是只提供武器協助台灣自衛,而是美國自己迎戰中共國之武力犯台,則這背後的法基礎何在呢?這似乎暗示著:台灣還不是國際法上之國家,美國對於台灣存在着國際法上之權利與責任,因此誰打了台灣就是打了美國,由於美日安保,所以打了美國就是打了日本,也打了北約同盟國。日本前首相安倍的名言所謂「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就是美國有事」,順序似乎應該是倒過來才對。不過,這是什麼國際法法理?台灣與美國是什麼關係,導致台灣挨了中共國武力攻擊,美國就直接出兵反擊中共國?有何種法律文件明文這麼規定?

《台灣關係法》第2條第b項第4款規定:「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本條是說:打了台灣就被美國視為對西太平洋「和平之威脅」(注意:光是對台灣經濟制裁就已經被美國視為對西太平洋之和平威脅,因此如果武力犯台,則更加成立和平之威脅)。美國這種不用安理會決議,也不用台灣總統開口請求集體自衛,就自行判斷是否有「和平之威脅」,這在國際法上是否能說得通呢?

值得注意的是:是否有「和平之威脅」存在?根據《聯合國憲章》第39條是只能由安理會獨家判斷,而非美國自行判斷。更何況根據聯合國實務,一國單方對於他國經濟制裁或貿易禁運並不被安理會認定為是「和平之威脅」,但美國卻把這種對台灣的貿易禁運逕行視為是對西太平洋之和平威脅,簡直比安理會實務還要更寬鬆。當美國獨家判定這裏有西太平洋和平威脅存在之後,接下來也毋庸安理會出兵之決議,美國就自行決定出兵防衛台灣,難道說:「西太平洋由美國管?而排除了安理會之管轄權」?雖然條文只說「美國嚴重關切」,沒有明說「和平威脅確定之後,接下來要如何」?

但既然被判斷為有「和平之威脅」存在,此時參照聯合國安理會之實務,接下來的法律效果就是憲章第41條之各種制裁(特別是經濟制裁),或第42條之出兵。因此美國在確定有「和平威脅」之後之所謂「嚴重關切」,當然包括這兩者:對武力犯台者實施經濟制裁或出兵。

美國未經安理會決議,直接出兵保台之國際法容許性

如果中共國當真武力犯台,美國在根據《台灣關係法》「嚴重關切」底下決定出兵,則在沒有安理會決議之下,是否合乎國際法?如果台灣當真是中共國的一部分,以及台灣問題是中共國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則美國決定出兵就不符合國際法了,因為介入他國內戰是違反國際法地干預他國內政,唯一可以合法介入他國內戰的,就只有「應邀干預」,也就是須有被承認為中共國合法政府之PRC政府軍的邀請。由於中共政府不可能邀請美國介入,所以美國也不可能可以引用「應邀干預」來正當化其出兵。因此唯一的合法化管道就是直接否定台灣是中共國一部分的內戰說。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思想坦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29/176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