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顛覆認知!美國研究:每天吃一兩魚肉或增加癌症風險,魚還能吃嗎

「吃肉,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

這是一句老話,說的就是豬牛羊肉不如雞鴨鵝肉,而雞鴨鵝肉又不如魚肉。魚肉向來就被視為健康的肉,和紅肉比起來,魚肉作為白肉的一種還有幫助防癌的潛力,但是最近一項研究卻顛覆了以往的常識,表明魚肉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一、顛覆認知!美國新研究:吃魚肉或增加癌症風險

多吃魚容易致癌?近期發表在《癌症原因和控制》上的一項研究讓人驚訝,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人員調查了49.1萬名美國人一年內吃魚習慣,結果發現,與每天吃魚3.2克的人相比,吃42.8克魚(大概一兩)的人惡性黑色素瘤風險增加22%,0期黑色素瘤風險增加28%,每天多吃金槍魚和非油炸魚使惡性黑色素瘤風險分別提高了20%和18%

為啥吃魚會和癌症風險相關?研究人員稱,致癌的不是魚,而是殘留在魚體內的污染物如二噁英、坤、汞等。這些都是常見的海洋污染物,也是明確的致癌物質,每天多吃魚的人自然也就攝入了更多的有害物質。

如此,魚肉究竟能不能吃?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此次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只能說明相關性,魚肉和黑色素瘤之間的風險的因果關係並不明確

二、魚肉是發物,癌症病人也不能吃?

癌症患者術後,在飲食方面都會有所注意。不少癌友擔心魚肉是發物,對身體康復不利。但其實,魚肉屬於高質量蛋白,並不是發物,適當攝入對術後恢復有所助益,只要在做魚的時候以清淡方式,燜的軟爛即可。再者,相對於其他肉類,魚肉更適合癌症病人消化,加快蛋白質的吸收,盲目忌口反而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魚肉不僅蛋白質含量高(500克的小黃魚所含蛋白質相當於450克的牛肉、700克豬肉),質量好(蛋白質含有人體所必須的8種氨基酸),消化率可達97%。同時還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包括鎂、磷、銅、鐵、硫,以及維生素A、D、B2、B12、PP等,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食材。

三、劃重點:魚肉雖好,有些建議你少吃

魚肉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並不是所有魚都適合食用。下面這幾種魚肉,進食後可能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反應。

1、大型肉食性魚類

處於食物鏈中層級較高餓魚類,如鯊魚、劍魚等,含有金屬汞等有害物質的風險更高,中毒的風險也更大。

2、來源不明的野生魚

不少人認為野生的味道更鮮,而且野生魚售價更貴,人們會覺得更有營養。但其實野生魚貴主要是貴在打撈繁瑣、銷售噱頭,對於不確定的食品來源,無法判斷魚肉中是否存在重金屬超標、寄生蟲污染等問題,還是不建議食用。

3、生魚片,尤其是淡水生魚片

無論是海魚生魚片,還是淡水生魚片,都有寄生蟲感染的風險,尤其是淡水生魚片,能感染人的寄生蟲更多,最常見的是肝吸蟲,它可寄生在鯉魚、青魚、草魚這樣的常見魚類中,嚴重的話,可導致食用者肝硬化、腹水、肝癌甚至致死。

4、鹹魚

中式鹹魚明確屬於一級致癌物,即對人類致癌的證據明確。鹹魚的製作需要高濃度鹽長時間醃製,而且中式鹹魚還有脫水步驟,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可轉化成致癌性較強的亞硝胺,增加消化道癌症的風險。

四、如何挑到一條好魚?

不少新手表示,市場上的魚種類繁多,也不知道怎麼下手,擔心挑選到不新鮮的死魚、壞魚。其實挑魚很簡單,只要記住以下兩點:

1、觀察樣子

新鮮的魚可重點觀察4個部位——魚眼,呈澄清透明且完整,向外稍凸出;魚皮,黏液較少,體表清潔,魚鱗緊密完整有光亮;魚尾,血絲完整;魚鰓,顏色鮮紅,粘液少呈透明狀。符合以上4點,魚就是新鮮的。

2、試試手感

新鮮的魚肉很有彈性,購買時,可以用手按壓一下魚肉,一按就凹陷,沒有回彈的魚,建議不要購買。

魚肉雖然營養豐富,但多度食用也容易引起食物過敏,加重肝臟的消化解毒能力,所以肝腎不好的人,建議控制用量。另外,魚肉建議當天購買當天食用,反覆解凍會加快魚肉腐敗變質,影響口感不說,也無法保證食品安全。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腫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18/176387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