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六四燭光照遍全英 倫敦港人抬「毋忘六四坦克」衝擊中國使館

以往每年六月四日被燭光照亮的維園,連續第三年燈滅,然而燭光卻由流散各地的香港人,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在最多香港移民的英國,全國至少十個城市有悼念六四的集會,單在倫敦市中心已有三場,大批港人在英國延續維園燭光。在中國大使館外的集會上,有香港示威者多次以寫有「毋忘六四」的自製紙坦克衝擊大使館,被當地警方阻止。

六四燭光照遍全英 倫敦港人抬「毋忘六四坦克」衝擊中國使館在倫敦的中國大使館外,連續第33年亮起悼念六四的燭光。不同的是,今年的參加者增添了大批以BNO簽證移民港人,接棒舉起在香港被禁絕的燭光。

以往每年六月四日被燭光照亮的維園,連續第三年燈滅,然而燭光卻由流散各地的香港人,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在最多香港移民的英國,全國至少十個城市有悼念六四的集會,單在倫敦市中心已有三場,大批港人在英國延續維園燭光。在中國大使館外的集會上,有香港示威者多次以寫有「毋忘六四」的自製紙坦克衝擊大使館,被當地警方阻止。

在倫敦的中國大使館外,連續第33年亮起悼念六四的燭光。不同的是,今年的參加者增添了大批以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簽證移民英國的香港人,接棒舉起在香港已被禁絕的燭光。

倫敦中國大使館外的六四集會。 (呂熙 攝)

今年倫敦中國大使館外的集會,由前香港眾志副主席鄭家朗和前沙田區議員、前支聯會青年組常務秘書丘文俊主持,並連結海外藏人、維吾爾人及烏克蘭人等群體。大會帶領參加者一同默哀、宣讀遇難者名單,又播出天安門母親張先玲和周淑莊的錄音。

見證屠城學生:中國在民主路上愈走愈遠

八九學運期間正就讀北京大學數學系的邵江,當年是「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常委之一,是當時最後一批離開天安門廣場的學生。他發言時表示,當時他見證示威學生如何被解放軍殺害,然而33年過去,中國在民主路上愈走愈遠。

倫敦中國大使館外的六四集會,有參加者展示香港政治犯相片,呼籲毋忘香港政治犯。 (呂熙 攝)

邵江說:33年前我們呼喚的民主,今日並未離中國更近,而是愈來愈遠。在香港,六四公開悼念活動已被禁絕,很多香港人仍在想辦法參與和平集會,超過100萬維吾爾人和穆斯林被囚於集中營內。

移英香港老師:香港人沒有忘記六四慘案

在香港任職老師的Jeremy,去年舉家移民英國。他過去一直堅持參加維園六四燭光晚會 ,今年也不例外,首次帶同女兒參與在英國的六四集會。

Jeremy說:政權做錯事,我們在這裏就是要證明有這件事的存在,也要告訴下一代,公義應要得到伸張,有人做錯事就應要承認責任,就是這麼簡單。我想我們在這裏集會不是為了我自己那麼簡單,也是為了告訴身邊人,其實香港人有眼見,我們是沒有忘記六四慘案這件事。

在英中國人:我也很怕  但還是要做點事

高峰時約有600人包圍中國大使館,當中也有少量在英中國人。廖女士去年由中國移民英國,她拿着自製標語首次參與六四集會。她說參與六四集會的中國人寥寥無幾,對此感到非常失望。

廖女士說:就是你可以看到在這邊的活動都是香港人多,或者台灣人和西藏人,大陸在這邊的華人很少參加。就是他們很害怕,擔心自己在國內的家人受牽連。當然我也很怕,但我覺得如果我們甚麼事情都不做,那他們就會更加輕視我們的權利。也不會說因為我們甚麼都不做,他們就會放過我們,他們不會的,他們只會更加變本加厲侵害我們的權利。

中國留學生:中國人要為自己國家的事情發聲

化名「振振」的中國留學生,手持寫上「不能倒在這個荒謬的年代」的標語參與集會。被問到為何參與六四集會,他回答了一句「這是我們的責任」(It’s our duty)。

這一句話,出自當年騎著自行車趕赴天安門的一位不知名學生,近日成為中國網民「打擦邊球」的用語,但很快就在中國網絡被屏蔽。不過「振振」說,身在海外的他們仍然可以從推特和Instagram上看到這一句話。

7個在英港人組織聯同在英烏克蘭人舉辦六四集會,在唐寧街首相府外齊聲向俄羅斯和中共極權說不。 (韋平 攝)

他說經常只能看到香港人、西藏人等群體給中國人發聲,希望更多中國人為自己國家的事情勇敢發聲。

「坦克」衝擊中國大使館

而一批香港示威者就選擇以行動吶喊,他們多次抬起貼上「毋忘六四」字句的自製紙坦克沖向中國大使館,被當地警方攔下,最終示威者一同把紙制坦克踩碎。

一批香港示威者多次抬起貼上「毋忘六四」字句的自製紙坦克沖向中國大使館,被當地警方攔下。 (呂熙 攝)

而倫敦市中心下午亦有另外兩場悼念六四的集會,其中一場由7個在英港人組織聯同在英烏克蘭人舉辦,在唐寧街首相府外齊聲向俄羅斯和中共極權說不。

和家人一同移民英國的峰仔,這一天剛好到英國一周年。他說能在唐寧街外參加集會、接受採訪,實踐新聞自由和集會自由,而在香港卻未必再有這樣的機會,對此心情複雜。

他說安頓好生活所需後,就必須做「真香港人」要做的事,首先就是不要忘本,「不要忘記我們為何會在這裏」,為香港人和年輕人作出貢獻。

記者:呂熙/倫敦報道 責編:鍾廣政  網編:劉定堅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06/175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