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李玫瑾:孩子不聽話,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不聽話,總是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話當成耳邊風。有些偏激的孩子甚至會做出違法犯罪行為。

在父母看來,孩子的叛逆、抑鬱仿佛莫名其妙,他們在抱怨着孩子不體諒自己的苦心的時候,孩子也抱怨着父母不理解自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告訴你,孩子不聽話,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李玫瑾教授首先提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十歲以前的孩子,活動範圍被自然地限制在家庭之中。他接觸到最多的人是自己的父母,他對世界的理解依靠父母來實現,他要學會成為社會上的人,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反映了父母的一切特質,包括問題。父母的問題會直接而明顯地反射到孩子身上。

有這麼一個民間故事,一對夫婦對自己的老年痴呆父親態度很差,每次吃飯時都只給他一個木碗,讓老人家蹲到牆邊吃飯,而對待自己的孩子卻像捧了個寶。一天吃飯時,孩子開心地說:"等我長大之後,也要給爸爸一個木碗,讓他去牆邊吃飯。"

孩子並不能辨別是非,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父母的做法永遠是正確的,模仿父母是自己最好的選擇。李玫瑾教授提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

父母虐待自己的父母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象,他會認為這是"孝",是對待父母的正確方式,從而在他長大之後,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父母。

有一句話說:"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熊家長。"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蠻橫無理的熊孩子背後的家長,往往也無賴、蠻橫,令人頭疼。

當你發現孩子蠻橫無理、暴躁易怒、不尊重父母時,在責怪孩子之前,首先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好榜樣。首先應該改正自己的問題,把錯誤的源頭扼殺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解決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解決父母的問題。在孩子面前家長應該做到尊重他人,包括同齡人、父母以及孩子,學會傾聽他人,父母之間應該至少做到友愛不吵架甚至打架,避免暴力,避免怨天尤人。當家長成為了一個模範家長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就水到渠成地解決了。

注意關鍵期

李玫瑾教授提到的第二個問題是,孩子的心理發展具有一個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走出家庭,面臨着學業、人際等各個方面的壓力,在與外界的摩擦碰撞中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必然的。

在這個時候,你是覺得孩子矯情多事從而漠不關心,還是積極疏導,引導他建立正確的三觀,呵護他的心靈,就很關鍵了。

在這個孩子三觀、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良好的習慣、優秀的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人格往往是最穩定的,是伴隨孩子一生的。

這個關鍵時期的處理十分微妙,既不能過於放縱,也不能過於壓抑。聖堤布福曾說過:"青年時代太放縱就會失去心靈的滋潤,太節制就會變成死腦筋。"太過放縱,孩子會變得桀驁難馴;太過壓抑,可能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慢慢進入真實的世界,因此需要把他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用引導而不是訓誡的方式對待他,用平等的商量的語氣和他說話。尊重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儘量減輕降落在青少年身上的家庭壓力。

同時,在這個時期要給予青少年更多的關注。朋友、學校的影響不可忽視。要注意到孩子情緒、語言、行為上的微小變化,防微杜漸,積極引導,把孩子與不好的事物隔離。多與孩子談心,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孩子放於與自己同等的位置,而不是作為一個家長的"拷問"。

青春期孩子的不聽話,是他們想要得到關注的表現,由於不知道怎樣正確地宣洩,或者此前無數次"不開心"的想法流露被忽視,他們只能選擇"不聽話"這種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這是他們在走投無路的時候的求救。

因此,家長更應該引起重視,及時與孩子溝通,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幫助孩子疏導內心的心理問題。

孩子的心理發展有滯後期

李玫瑾教授提到的第三點是,孩子的心理發展有滯後期。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問題孩子"的產生亦如此。自私、孤僻、執拗、易怒這些負面情緒的背後,是父母關愛的缺位,是疏導的缺位。

心理問題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青少年抑鬱率的不斷上升,今年以來青少年、大學生自殺案件屢屢掛上熱搜,反映出當下中國家庭中,疏導與關心的缺位。

每一個有過自殺念頭的或是行為不良的青少年背後,是心理問題長期被漠視,長期得不到疏導的結果。經濟迅速發展的年代,家長忙着賺錢養家、還房貸還車貸,有時候會忙到來不及關心孩子。但比一間大房子、豐富的物質財產更重要的是孩子健康的心理與健全的人格。

孩子的行為相對心理發展有滯後性的特點。在矛盾累積到爆發之前,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特別是青春期敏感的孩子多一點心理方面的關心,多與孩子平等地坐下來談談心,多問一問孩子最近是不是有不開心的事情。

不要把孩子一切不開心的原因歸於孩子個人,不要責備,要的是傾聽,是積極地引導,是鼓勵。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關愛,得以有一個疏導的通道,從而不至於走向極端。

近年來原生家庭的問題一點點被擺到枱面上講,家庭是孩子年幼時接觸社會的窗口,是他們對人、世界、社會的全部認知。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問題。

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關鍵在於平等地對待孩子,不把"愚孝"當孝道,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家成為避風港,而不是孩子急於逃離的監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故里夢長安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30/175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