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疫情中,又有一些或官方或民間的詞被挖掘、被創造。還有一些曾經耳熟能詳的詞語,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如「小陽樓」「小陽人」等用於形容出現感染者的樓棟和感染者本人的詞語。我們在採訪一位村級基層公務人員時得知,他們的工作群里通常用「羊」的emoji來代替陽性感染者,發現感染者變成「捉羊」,轉運叫「遷羊」;陽性卻沒來得及轉運的叫「老羊」,新檢測出的感染者則叫「新羊」……不幸的感染者被刻意萌化,這幽默可以說是相當殘忍。
更多的詞語來自於生活現實。搶菜、團長、硬通貨、以物換物……原本一天三頓都靠便利店的年輕人,關心起米麵油肉蛋奶等基礎糧食,物資短缺的情形下,我們瞬間懂得了很多老一輩始終堅持的生活理念:要多囤菜、少浪費,粒粒皆辛苦。
這當中出現了不少主動或被動的新生活方式,比如說水培小蔥以解決買不到問題;讓自己的貓賣萌換取鄰居的蔬菜;有的小區團購饅頭要「搖號」,結果搖上了又因為饅頭店產能不足被欠了貨……
還有源頭已不可考的網友把以前工作中理解片面的詞彙根據疫情封控下的實際經歷歸納了新悟,比如leadership:團長;commitment:保證成團;sustainability:湯還能再下一次面;OKR超越KPI:牛奶提前到了;ROI:兩根黃瓜換了半斤蝦。
民間,這些詞被創造/重新定義
#疫情新稱
1.小陽樓:指有陽性病例所在的樓棟,官方稱之為「封控樓」。
2.陽了/小陽人:指核酸呈現陽性/新冠疫情陽性感染者。
3.中隊長:指抗原檢測為陽性(兩條槓)的人。
4.小隊長:指抗原檢測為陰性(一條槓)的人。
#生活新詞
1.搶菜:因快遞、配送停運,每天定點蹲守在生鮮App,與其他用戶一起PK手速及運氣的買菜方法。
2.團長:在搶不到菜、快遞停運的情況下,保障了部分上海居民物資的社區團購發起者。
3.盲盒:蔬菜不再按斤按兩明碼標價,而是幾種一起打包出售,在到手前消費者不知道蔬菜包里是想要的番茄,還是泛濫的土豆和胡蘿蔔。
4.蛤蜊燉蛋:「隔離等待」的上海話諧音。一位上海初中生與其父親創作的同名滬語歌曲讓改詞走紅。
5.omakase:日語單詞,原指「無菜單,廚師根據當日食材即興發揮做菜」,疫情期間變成了「搜刮冰箱,看看還有哪些能吃的,隨便對付下」的做飯方式。
6.全家捅:上海於3月26日開展全市抗原檢測,全家一起用棉簽做咽拭子或鼻拭子稱為「全家捅」。
7.鴛鴦鍋:上海3月27日宣佈自28日凌晨起以黃浦江為界,在全市範圍內分兩批實行分區封控,網友戲稱浦東浦西分開封控為「鴛鴦鍋」式隔離。
8.生活必需品:社區團購興起後一些居委為了保障小區內部安全,倡導「非生活必需品」不團購,這也引起了對何為必需品的探討。可樂、水果、礦泉水等成為討論焦點。
9.硬通貨:可以用來以物換物的通用型物品。根據價值判斷的不同,硬通貨主要是兩個:熱愛做飯黨的蔥,和「快樂水」可樂。隔離期間,還有人根據大家切實的欲望重新填寫了需求金字塔:第一層蔬菜大米,第二層肉蛋奶泡麵,第三層巧克力螺螄粉雪糕粑粑柑茶葉蛋牛肉乾,第五層蛋糕肯德基,而可樂站上了頂點。
10.6點:叫醒你的不是鬧鐘也不是夢想,而是每天早上6點鐘生鮮App會釋放運力。上海人民的morning routine,除了看「上海發佈」的新增病例數,還有一項是看朋友圈裏的人早晨又搶到了幾根菜。
11.樓號:你的居住地門牌號,也是你在疫情期間的名字。小王或者小李,Lily或者Lucy,都不如3號樓604叫起來方便。後來還衍生出了以樓號為頭像的團購群頭像生成器。
原文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