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眼中的「精氣神」,我們的健康,全看這三者的臉色

中醫判斷人體的健康,不外乎精氣神三個方面,人的健康和疾病,都和精氣神有着密切的關係。「精、氣、神,中醫稱為三寶」,「三者有着鏈鎖性的關係」。那麼精氣神究竟指的是什麼?它們之間又上演着怎樣的三角「鏈」呢?看看中醫老前輩秦伯未先生為我們做的解讀。

精、氣、神,中醫稱為三寶,就是說明,這三者對於人體極為重要。

一、精

先談精。精是人體生長、發育以及生殖能力的物質基礎。中醫把精歸於腎臟,《內經》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又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又因「兩精相搏,合而成形」和「人始生,先成精」,然後腦、髓、骨、筋、脈、皮肉、毛髮等形體組織逐漸生成,精為生命的基礎,所以稱腎為「先天」。待到出生以後,便靠飲食來給養,這是脾胃的作用,故稱脾胃為「後天」,並在臨症上認為先天不足,可用後天來調養。

精,對於體力有密切影響,故患有遺精的人,多呈腰酸、背痛、足軟、腿弱;嚴重的神疲力乏、氣短、肌膚不潤澤、耳鳴、目無精光、不能久立,稱做「精極」。由於腎主藏精,一般對上述症狀稱之為腎虧,以補腎為主。

必須指出,中醫書上有很多地方是指廣義的精,就是指人體的精氣。如《內經》說:「精氣奪則虛。」又說:「精氣竭絕,形體毀沮。」在疾病方面,如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及「嘗富後貧,名曰失精」等等。也有單指一種物質的,如說:「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這些都不能和狹義的精混為一談。

二、氣

次談氣。氣和血並重,更把氣作為血的統帥,這是中醫生理上的一種認識方法。氣的名稱相當多,有元氣、真氣、精氣,這些都是指整個人體內氣血和其它物質及能力,名雖異而實為一種。另有陽氣、陰氣之稱,這是從元氣內分別兩大作用,說明一種能保衛體表,另一種能保持精力不使虧耗,故也叫真陽、真陰。還有宗氣、中氣,是指元氣中有一部分屬於上焦肺,另一部分屬於中焦脾胃,所以亦叫肺氣

氣血的氣,有些地方代表能力,有些地方代表物質,因而有氣屬無形、血為有形的說法。我們的體會,前人把氣和血對等提出,血是物質,氣也應該是物質,氣所發生的作用就是「能力」。血液循行脈內全身受其營養,氣能改善血液的功能和幫助血液的正常運行,二者是構成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因素,《內經》說:「血主濡之,氣主煦之。」這就說明二者是絕對不能分離的。假使氣受到心理上、環境上的刺激,無論情志方面的喜、怒、哀、樂,氣候方面的冷、熱,以及工作方面的勞逸,都會影響到血。因此,前人特別重視氣,稱做「氣為血帥」,又說「百病皆生於氣」。

一般的說,血分病雖當用血分藥治療,但還有理氣和血、行氣逐瘀、血脫益氣等治法,這是因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要使血液循行正常,先使氣機舒暢;要使瘀血排除,先使氣分通利。有出血不止的症候,還能用補氣藥來幫助收攝;嚴重的貧血,根據陽生則陰長的道理,同樣需要用補氣藥來加速恢復。這些方法,在臨症上都是很有效的。

中醫臨症時所稱的氣,多數是指臟腑機能的障礙、或消化不良等產生的氣體。常見的如胸膈痞悶,脅脹脘塞,筋脈不舒,腹內攻沖響鳴,用氣滯、氣壅、氣鬱、氣積、氣聚、氣閉等名詞,作為病理的解釋。發生這些症狀的病症,也就多用氣字為病名,如氣厥、氣膈、氣脹、氣臌、氣呃、氣淋、氣秘、氣癭、氣疝和肝氣、胃氣痛等等。舉例來說,臨症所見的厥證、膈證、膨脹病等,它們的成因有多種,其中屬於氣分釀成的,只要調暢氣機,症狀就能消失,因而又有舒氣、疏氣、調氣、理氣、行氣、散氣、順氣、降氣、破氣等多種治法。所以生理上所說的氣和病理所說的氣意義不同,應予區別。

血液的作用,《內經》上指岀:「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全身都靠血液營養,所以又說:「以奉生身,莫貴於此。」在生理方面,特別指出:「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凡是心臟衰弱或血虧,循行失調,會出現心悸、驚惕、脈來歇止;當精神過度刺激影響「肝藏血」的職守,容易引起吐衄;在脾臟功能發生病變,也會失其統攝作用,產生大便出血和婦女月經過多及崩漏等症。治療上常用的和血、養血和引血歸經方法,大多是針對心、肝、脾三髒而用的。對於虛損症採用治療心、肝、脾的方法不能收到效果時,又把目標移轉到腎,着重「先天」,如《聖濟總錄》所說:「嗜欲不節,勞傷腎氣,精血耗竭,臟腑虛損,血氣不能充養。」

血液得寒則凝滯,得熱則妄行,這寒和熱包括外界的寒邪和熱邪,飲食的寒涼和辛熱,以及體質的偏寒、偏熱和肝火偏旺等。故血病主要分為瘀血和出血,當然與氣也有密切關係。血虛多起於疲勞過度、創傷出血過多和病後及婦人產後,當已經成為血虛證時,就須從心、肝、脾三髒治療,必要時並應進一步從腎臟治療。

三、神

再談神。前人認為人體的各組織都是有形的,還有一個高級的、無形的一種能力在主持活動,稱它為「神」。假使神能充旺,內臟和形體就活潑,神一渙散,一切不起作用了。神在內臟方面的活動,《難經》上曾指出:「髒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可知中醫所說的魂、魄、意、志等是用來區別各髒的活動現象的,名稱雖有不同,總的說來只是一個神。

由於心臟統率內臟,故一般以心臟的神來概括其它四髒的神,而且彼此之間有密切關係。《內經》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一系列的思想意識活動,都是神的作用。

神發生病變,便會產生胸膈煩悶,兩脅不舒,精神不能自主,手足無力,狂妄不識人,記憶力衰退,前陰萎縮,腰脊酸痛不能俯仰轉側等一系列的症狀。成方中如硃砂安神丸、琥珀定志丸等,均是治療這種病的。但是,神不是空洞的,需要物質來營養,《內經》所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在治療神病時候,不能單靠安神定志,必須結合養血、補氣等方法了。

精、氣、神三者有着鏈鎖性的關係。氣生於精,精化為氣,精氣充盛,神自活躍,反之,神不充旺,定然精氣不足。同時神如活動過度,也能影響精氣,從而使形體衰弱。所以在養生和治療方面,又須互相照顧。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杭醫堂中醫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04/17438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