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程式設計師哭了:以前干兩年北京買房,如今…

2022年以來的明顯感受是,過去那些不敢在繼續跟進的降薪候選人,劉強覺得可以繼續聊了。

對於整個行業的調整,他相對樂觀,認為大部分程式設計師還是趕上了互聯網發展紅利的,「即便今年各大公司出現業務調整,但總的來說紅利期依然還在,踏實做事會有回報。」

在浪潮尖上「跳舞」

「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沒有那麼神秘,簡單說,程式設計師的特長是用代碼實現你想要的東西」,多位程式設計師都如此闡述自己的工作。

程式設計師的工作分為開發軟件、數據庫設計、後端開發、前端開發等各種崗位。有程式設計師打了個很形象的比喻,開發軟件就像蓋樓一樣,架構是大樓總設計,決定用什麼方式建造;數據庫設計是蓋樓的,要搭架子、綁鋼筋、支模板;後端開發是澆灌混凝土的,庫、SDK是材料,拿來就能用的;前端開發是搞裝修的;測試就是給大樓做驗收的。

不過從薪資水平看,大廠里的程式設計師的薪資水平明顯高於運營、市場等職位。

如果將公司看成是金字塔結構,那麼從塔尖到底層依次是市場、運營、產品、研發。作為後場的研發,是公司的底座和核心。越靠近核心,對公司的溢價越高,這也成為計算機專業一直是大學教育熱門專業的底層邏輯之一。

2012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林宇對此感受頗深。從職場新手到成為AI領域某獨角獸公司的中層,林宇用了不到10年。

2012年,剛從學校畢業的林宇進入當時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公司,成為某業務線的程式設計師。彼時,這家互聯網公司所有業務線都處於「火力全開」的狀態。一個細節讓林宇至今印象深刻,「入職一年後,公司股票『一拆五』後股價又快速攀升,自己身邊忽然冒出了一些身價百萬的股東」。

不過剛入職一年多的林宇並沒有享受到這波「拆股」帶來的紅利,反而在一年後就遭遇技術成長的天花板。

「在業務線做程式設計師,主要工作是配合市場、運營、產品做技術研發和改進,基本處於小步疊代的狀態,如果業務線沒有重大的突破,程式設計師很容易淪落成螺絲釘,拿原有經驗修修補補」,想要突破技術壁壘的林宇果斷選擇離職。

2015年中,離職的林宇收到多家互聯網大廠及AI公司的offer,基於技術和項目的考慮,林宇選擇了主要做TOB、TOG業務的AI公司,這家公司在此後的5年內逐步躋身「AI四小龍」。

據林宇回憶,彼時,有在大廠鍍過金的程式設計師再往創業公司跳槽時,薪酬都有不少的漲幅。不過在林宇看來,這些薪酬的溢價並非因為自身技術的精進,而是此時的程式設計師們恰巧站在了浪潮之巔。彼時,正值雙創熱潮,VC創業潮如火如荼,一大波熱錢湧入市場。

「個人努力和技能之外,這波程式設計師在時代大潮下機緣巧合的選擇也踩准了時代的節拍」,林宇感慨。曾有程式設計師自嘲:這波熱點和創業浪潮猶如一部正在快速上升的電梯,只要站上去,即使什麼都沒做,也會隨着電梯升到一定的高度。

此時,踏入互聯網行業的楊河同樣感受到公司快速發展對個人技能和薪資的帶動。

2015年,楊河加入滴滴安全部門,負責處理各類信息安全問題。這一年,滴滴快的剛剛合併,鋒芒初綻。除了打車外,滴滴在出租車、專車、順風車多種出行領域排兵佈陣,不斷招攬技術人才提高算法能力。資源傾斜的短期效果立竿見影。當年,滴滴全年訂單總量突破14.3億,註冊用戶突破2.5億,伴隨激增的訂單,各種問題也接踵而至。

初創企業在高速發展期的體系化運轉模式,驅動每個個體員工將抽象的工作方式總結成可復用的方法論。楊河認為這是他職場生涯中成長最快速的時期。

「那時候自豪感爆棚」,楊河對《深網》說,「你能真切感受到你所做的事情能夠保護用戶安全,解決他們使用軟件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情懷和使命感之外,楊河的薪資在同行中頗有競爭力。2015年滴滴給到楊河的年薪達到30萬,他認為這在技術崗屬於中等水平,雖然在後期入職沒有拿到期權,但這個數字以及公司的發展前景足以吸引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們加入,哪怕是來當個跳板鍍個金。

相比於BAT大廠,一些創業公司薪酬反而更高。某大廠後端開發程式設計師回憶,2014年時該公司技術崗位實習工資4000元,而一些創業公司能給到上萬元。另外大廠的畢業生薪資水平在兩年裏漲了40%,這位程式設計師的學長在2012年校招進入某BAT時年薪14萬,而他本人在2014年進入另一家BAT時年薪已漲到20萬。

每個浪潮都不可複製和回溯,程式設計師這些高薪的故事,最早止步於2018年。這一年,隨着線上流量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消費互聯網的高速增長已不可持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更換引擎」。

2018年底至2019年,互聯網大小公司裁員瘦身。百度、美團、滴滴等裁員比例多在10%上下。當高增長被按下暫停鍵時,降薪自然的化成了大廠程式設計師心裏揮之不去的焦慮和意難平。

35歲焦慮和「摩爾定律」

大廠一直存在35歲焦慮的隱喻,在靠腦力和學習力吃飯的軟件研發行業尤為如此。

「不少大廠對35歲以上的求職者有職級要求,30歲之前 P7,35歲之前 P8。到了一定的年齡,只有到了一定的級別,才有可能再次進入候選名單」,曾在大廠做過HR的張華對《深網》表示。

而據拉勾招聘數據研究院統計的「2019——2022年程式設計師求職人才年齡分佈圖」顯示:從人才需求的年齡上看,20-30歲程式設計師擁有更多的職業機會,但行業對30-40歲人才的需求加大,意味着程式設計師可憑藉過硬的職業技能完成「中年危機」過度。

「裁員是一家公司常規的財務行為。很多公司在完成融資、拓展市場時都會大幅擴招,搶佔市場;反之當潮水落下,市場緊縮時或者盈利壓力加大時,就要考慮裁撤燒錢的業務線、精簡編制,優化現金流準備過冬。」

但這並非程式設計師35歲焦慮的根本。程式設計師的焦慮更多源於自己對自身的定位,本身就把自己定位成碼農,學計算機就是為了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出發點就不對,程式設計師本來就不是一個穩定的職業。」林宇認為。

從2012年至2017年,主流的開發語言和框架每時每刻都在演進,大數據、虛擬化、雲計算、微服務,每幾年就會有一個熱詞成為行業趨勢。行業和市場對程式設計師技能需求也已變了好幾輪。

2012年,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安卓、IOS開發者成為互聯網公司的香餑餑;2016年人工智能和AI火了後,掌握機器學習的程式設計師又成為大廠爭搶的對象。現在機器學習的潮水已然褪去,市場需求回歸正常化。

行業在疊代,需求在變,程式設計師要掌握的技能也在快速變化。不同的是,隨着互聯網行業收縮,大廠對程式設計師的篩選更為嚴格。

互聯網野蠻生長時代,互聯網公司對求職者的學歷背景寬容度很高。但現在,學歷、專業背景成為企業考量的重要因素,很多技術職位要求招聘碩士學歷起步。

在開發者社區cnblogs上,一位軟件測試工程師寫到,經濟環境變化只是一個外部誘因,本質原因還是軟件測試行業的人才結構和從業技能要求正處於快速變革的階段。經濟寒冬只是加速了這個奇點的到來。

「工作被裁,面試被拒,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行業在發生巨變,而你卻原地踏步。

在《深網》對話的多名程式設計師眼裏,程式設計師這個職業本身就是快速變動的,同樣遵循摩爾定律,不少技術的疊代周期還不足18個月。

「計算機行業魅力就在於它發展的足夠快,不少開源軟件都是免費可得的,只要想學就能在國外一些行業網站裏接觸到這個行業里的翹楚,這是行業的魅力,但也是它的毒藥。如果程式設計師不能適應這個變化,就會走下坡路,開始焦慮」,多位受訪的程式設計師都如此對《深網》闡述。

「程式設計師是現存最大的手工藝人群體」,矽谷「創業教父」、Y Combinator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曾經這樣定義。在他眼裏,優質的程式設計師不僅需要高超的技巧,還需要靈感和學習力。

據林宇闡述,工作之外,他會花不少時間瀏覽GitHub、Stack Overflow、Hacker news等知名的程式設計師社區,保證自身的知識儲備的更新和疊代。

林宇在這輪招聘時發現一個現象,這一波應聘者的自身素質難以滿足其業務需求,「即使帶着大廠的光環,但其代碼及思維水平還是停留在幾年前」。

「關鍵還是對自身的定位,把自己定位成手藝人還是螺絲釘,程式設計師這個群體,高質量的人才永遠是稀缺的,對抗35歲焦慮的方法一直都是學習力」,林宇說。

互聯網經濟高增長退潮後,誰在裸泳就一目了然。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01/174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