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王丹:如何看待人大學生對習近平的歡呼?

作者:
當時的校園,包括我所在的北京大學,充滿了對政治冷漠的氣氛。我主辦的每周一次的「民主沙龍」,經常是只有十幾個人參加;每天晚上的學生宿舍中,並不是大家都在議論國事,相反,更多的是在打牌消磨時光。當時的青年群體的集體氣氛,可以用「頹廢」來形容。然而,到了一九八九年,當社會氣氛改變,民主運動爆發之後,絕大多數原來看上去很頹廢的學生很快調整了情緒,積極投入了氣氛激昂的社會運動之中。這樣的轉變,在當時的我看來,都是相當令人吃驚的。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

五四」運動紀念日前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依照慣例要到一所大學參觀訪問,這一次,他來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根據官方媒體發佈的視頻,在習近平訪問過程中,有大批的青年學生情緒激動地向他表示歡迎,並高呼「一心向黨、不負青春」的口號,場面不可謂不熱烈。對於習近平這樣一個反民主的獨裁者,這些青年學生卻展現出了狂熱的領袖崇拜的姿態,此情此景,在全國尤其是上海人民正在飽受習近平堅持「動態清零」政策之苦的當前局勢下,顯得突兀且令人反感。對此,很多人發表評論,抨擊以人民大學學生為代表的中國年輕世代,認為他們已經被中共徹底洗腦成功;並得出結論說,因為有這樣的年輕世代,中國的未來是令人絕望的。對這樣的評論,我有不同的看法。

當然,我不否認中國現在在大學就讀的這一代青年被中共洗腦嚴重,不僅沒有三十多年前八九一代大學生那樣的理想主義情懷,更是對民主自由充滿誤解甚至是無知,這樣的一代,的確是令人失望的。但是,問題是不是到了令人「絕望」的地步呢?我認為需要理性分析。

首先,在任何一個社會環境中,年輕世代都是集體情緒變化最大、最快的一個群體,我們不能以他們今天的表現判斷未來他們的精神狀態。現在的人們都稱讚三十多年前的八九一代大學生充滿理想主義,為了推動民主敢於走上街頭,其實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在八九民運爆發之前的一九八七年,甚至一九八八年,很多知識分子和民主運動的積極分子,對當時的大學生也是很失望的。因為當時的校園,包括我所在的北京大學,充滿了對政治冷漠的氣氛。我主辦的每周一次的「民主沙龍」,經常是只有十幾個人參加;每天晚上的學生宿舍中,並不是大家都在議論國事,相反,更多的是在打牌消磨時光。當時的青年群體的集體氣氛,可以用「頹廢」來形容。然而,到了一九八九年,當社會氣氛改變,民主運動爆發之後,絕大多數原來看上去很頹廢的學生很快調整了情緒,積極投入了氣氛激昂的社會運動之中。這樣的轉變,在當時的我看來,都是相當令人吃驚的。事實上,年輕人的集體情緒相對於其他社會群體來說沒有那麼固化,受社會氣氛的影響比較大,波動的幅度也比較大,我們絕不能從靜態的角度否定未來發生變化的可能性。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網站截圖)

其次,年輕世代自有他們的一些特點。例如,他們比較喜歡宏大敘事,容易情緒激動,容易陷入個人崇拜的情緒中。追星的狂熱就是典型表現,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導致對政治領袖的追捧。正如有些網友的評論,人大學生對習近平的歡呼,其實跟公司員工對老闆的歡呼差不多;但正如人到中年就不再狂熱追星一樣,等他們再成熟一些,這樣的狂熱自然會降低。再有,這些大學生現在是在象牙塔中,對於社會現實的認識必然比較膚淺,也容易被洗腦。指望20歲出頭的人較為深刻地認識社會,本來就是奢求。但是,當他們以後進入社會,現實是會逐漸教育和改變他們的。當年毛澤東發動「文革」,最主要的支持者「紅衛兵」比今天的人民大學的學生還要瘋狂,但後來當他們被驅趕到農村去上山下鄉,真正接觸到了中國社會之後,很多人就此改變了對毛澤東和中共的崇拜,開始了思想的幻滅和重生,成為八十年代的時候引領社會民主改革的先鋒。最後,我們也要看到,習近平到人民大學,校方必然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可以近距離面對習近平的學生,一定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學生幹部,這從他們呼喊的口號的整齊劃一就可以看出。這樣的官方操控組織的學生,是否就能代表整個學生群體,其實也是很值得商榷的。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王丹為您做的評論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29/174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