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近平打破官場慣例 「着急卻又不相信李強」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7日在北京會見多名美國工商業界及戰略學術界人士,他強調中美關係要靠人民創造,希望兩國各界人士多往來、多交流。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在美中戰略競爭方興未艾之際,笑臉迎接美國商界領袖,顯示中國經濟確實面臨嚴峻挑戰;但在中共同時強化國家安全,讓外商動輒得咎的矛盾政策之下,引商效果恐怕有限。

習近平走在人民大會堂的紅毯上,身旁眾人談笑簇擁;當他發表講話時,聽眾凝神傾聽、振筆疾書,這是中國官媒報道領導人活動時慣用的影像呈現,只是這一次視頻中的配角從中國官員換成美國商界菁英。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2024年3月27日在北京會見來訪的美國商界學界領袖。

習近平會見美商領袖 大談中美合作

3月27日上午,習近平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受邀出席者包括美國私募股權基金公司黑石聯合創始人兼行政總裁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和美國快遞巨頭聯邦快遞負責人拉傑·蘇布拉馬尼亞姆(Raj Subramaniam)等人。

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片段中,習近平指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兩國是合作還是對抗,事關兩國人民福祉和人類前途命運。他還強調,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

習近平說: 「只要雙方都把對方視為夥伴,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美關係會好起來。」

與會的美國學術界代表中,格外令人關注的是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 ( Graham Allison ),他提出的理論「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近年來屢被引述為美中兩大霸權最終恐怕難免一戰的依據。

會晤中,艾利森自稱是習近平「認真的讀者」,多年來一直關注習近平的談話與著作,他還說感謝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兩人在三藩市會面取得成果,不僅阻止兩國關係的系統性惡化,還為未來建構穩定、可持續的關係奠定堅實基礎。

中共黨媒《環球時報》引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的說法,稱此次高規格會見破除了之前一些西方政客、媒體針對中國修訂反間諜法等安全法律的抹黑,「充分表明中國堅持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的決心,有助於破除美西方工商界和其他各界人士的疑慮」。

會見外商「陣前換將」學者:凸顯中國經濟遭遇挑戰

由中國國務院所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往年都是由總理在論壇後和外企領袖會見,今年卻在會前突然傳出將改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並將時間延至大會結束後兩天才登場,又一次打破中國官場「慣例」。

接受美國之音訪問的多位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現況令習近平感到擔憂,又不相信李強的能力,因此才會決定「親自出馬」。

在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表示,按中共體制,總書記的職掌應是規劃大政方針,主導國防、外交事務,這次習近平搶走本該屬於總理的經濟工作,親自接見美國投資代表,確實凸顯出中國政府對於吸引外資的高度重視。

劉孟俊告訴美國之音:「一方面是解決投資不振的問題,強化國際投資對中國的信心,代表中國的經濟面臨到很大的一個挑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習近平)自己要解決美中之間的貿易爭端,或者經濟上的摩擦,也變成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劉孟俊說,從此次會見可以看出,習近平希望將美國政府與跨國企業區別對待,在政治上保持強硬,但面對企業時的姿態就更為柔軟、有彈性,這可能也將定調未來中國對美外交的模式。

在台灣新北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准威表示,習近平對美和緩的態度,加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24日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致詞中,罕見對外坦言中國房市與地方債問題,都可以看出對於中國疲軟的經濟,習近平是真地急了。

馬准威分析,2023年中國在疫後復甦之際,對美出口比疫情中的2022年衰退20%,加上拜登限制高科技領域對中投資,也造成外資對中國直接投資(FDI)下滑;還有國內消費不足,讓中國在各國一片通膨趨勢之中,獨自面臨通貨緊縮。這些結構性問題顯然十分緊迫,才會逼得習近平「親上火線」。

同樣任教於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的教授蔡明芳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此次會見不僅顯示中國經濟實在太差,逼得習近平親自接見外國高管;另一方面,也是呼應中國國務院在2023年8月提出要刺激民營經濟、吸引外資的意見。

總理記者會取消、接見外商換人 李強連遭「噤聲」

習近平繼3月初全國人大開議前,突然宣佈取消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會,這次又搶走總理李強會見外商的曝光機會,中共高層權力消長也受到分析人士關注。

馬准威分析,李強在一個月內連續兩次在重大場合遭到「噤聲」,不尋常的態勢可能代表他的工作能力實在讓習近平無法放心。

馬准威說,相比歷任總理,往往都是歷任過副總理一職才獲得拔擢。而缺乏中央歷練的李強確實很難掌握龐大的國家機器。他認為習近平一定是看出了李強的問題,才會不放心讓他走到第一線,以免出亂子。

在美國波士頓的時事評論員王劍認為,習近平的一系列舉措實際上已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他利用自己身兼中共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的角色,進一步把原本傾向內閣制的國務院的職權移轉到國家主席,並且提升國家主席的能見度。

王劍說,習近平的問題是權力都抓在自己手裏,卻缺乏管理能力。結果他一邊在經濟面扮笑臉招商引資,一邊是軍事上藏不住的戰狼行徑,中間又少了國務院總理本該居中協調的角色,才讓種種矛盾浮上枱面。

因此王劍認為,就算新聞畫面刻意呈現美國企業家到北京捧場、給習近平面子,但已經改變不了中國經濟困境與美國對中國高度競爭的看法。

王劍告訴美國之音:「美國的政策不是拜登政府決定的,是整個國家決定的,你看看現在的美國國會、民調,(抗中)不可能有機會改變,習近平做這些動作更多的是寥勝於無吧,他不做就啥都沒有了。」

中國吸引外資政策矛盾 邊擺笑臉邊強化國安

對於中國當前對於外資的迫切需求,蔡明芳說,失去的投資信心是最難挽回的。就在習近平對美企說好話的前一天,《金融時報》報道指出,中共官方下令,未來政府機關採購計算機設備時,必須確保「安全可靠」,因此將禁用英特爾(Intel)和AMD晶片以及微軟作業系統。

此外,中國繼續推動《反間諜法》,以及在香港通過《基本法》第23條立法,也都與吸引外資的政策背道而馳。因此他認為中國投資環境下行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蔡明芳說:「中國的大勢底定,如果政治的態勢沒有改變,經濟的態勢也一定不會改變。它所有的立法都是在傷害誘因機制,都是在讓投資人的信心降低;說要去吸引外資投資中國,那是不可能的」。

淡大教授馬准威認為,中國政府一邊積極招商引資,一邊卻又持續推動「經濟國安化」的作法。雖然在外界看來十分矛盾,卻符合共產黨所相信的「辯證法」,亦即凡事都有正、反兩手,軟硬兼施。

然而,國家安全的概念太過抽象,讓外商動輒得咎,例如美商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2023年3月遭突擊搜查並逮捕5名中國員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2月間,該公司又被北京市統計局追加罰款,總額達220萬美元。

馬准威說,北京用高調、激烈手段對待外商,令其對人身安全感到疑慮,就算「殺頭的生意有人做」,但只要進一步考慮到中國經濟疲軟,恐怕外資還是會卻步。

馬准威說:「所以這個結構問題來自於美國對於中國脫鈎,然後中國自己沒有營造出一個友善的環境,這個部分我覺得也有(責任)。這個結構不改變,光靠習近平在那邊大聲疾呼,我覺得效果非常有限。」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29/203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