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投資理財 > 正文

萬物齊缺的時候是投資良機?須掌握兩大要訣

新冠肺炎疫情讓世人飽受短缺之苦,從起初急缺個人防護裝備(PPE)和衛生紙、後來全球鬧晶片荒,到最近洛杉磯港和長堤港塞船凸顯貨櫃、碼頭工、卡車司機、倉儲工統統都缺的問題,出貨延遲將導致缺貨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消費者採購耶誕禮品時可能發現,玩具、衣鞋、遊戲機也供不應求。

現在真的什麼東西都缺嗎?這是否意味着投資機會來了?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安德森管理學院教授鄧兆生(Christopher S. Tang)認為,並不是什麼都缺,但的確浮現投資機會。但在趕搭這股投資熱潮前,務必確定自己追逐的不是「長鞭效應」造成的短暫需求。

長鞭效應

所謂「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是一種供應鏈現象,描述供應鏈各個環節為因應需求暴增而超額訂貨,以備需求持續擴增之需並且避免庫存耗盡。

零售業者眼看消費者需求增加,而向經銷商訂更多貨;經銷商見到零售商的訂單增加,而向製造商訂更多的貨。由於這種「長鞭效應」,製造商觀察到的訂貨量,通常並不反映實際的消費者需求量。

在疫病大流行期間,消費者服務支出減少,買的物品數量則大增。因為「長鞭效應」關係,消費者需求擴增促使美國製造商擴大向海外供應商採購,造成把貨運往美國各大港口的貨櫃船增加了。

然而,一旦疫情控制住,消費者需求將轉向服務,所需的物品數量可望恢復到與疫前差不多的水準。因此,根據眼前消費者需求激增現象做投機性的投資決定,風險相當高。因為眼前現象是受疫情扭曲,未必反映實際的需求。

錯誤解讀缺貨現象的實例

在投資前,必須先明白這種市場互動關係。一些實例顯示,投資人對那些市場訊號的解讀錯誤。

舉例來說,在去年疫情爆發初期,美國N95口罩嚴重短缺,投資國內口罩產線的機會浮現。但那時一窩蜂砸錢投資口罩生產的美商,如今有些已陷入困境。

在2021年1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觸頂時,美國制口罩的訂單數量多到爆表;但在同年12月中國大陸制的PPE開始擴大出口到美國、今年5月疾病預防管制中心(CDC)放寬強制戴口罩令後,美國制的口罩訂單隨之陡降。今年8月,邁阿密DemeTech公司的口罩部門裁員1,500人,將近2億片庫存口罩堆在倉庫。

美國口罩製造商協會(AMMA)估計,截至今年9月中旬,全美29家國內口罩製造商中,有10家已停止生產。該協會正向美國政府求援,以免廠商步向破產命運。

這個實例提供什麼教訓?爆發疫情危機時,美國確實需要倚重國內口罩製造業,但這些本土口罩廠的商業模式難以為繼。美國制口罩一度供不應求,是因為「長鞭效應」和中國大陸一度暫停PPE出口使然,但供需失衡只是短暫現象。

如何降低投機性投資的風險?

在掌握時機投資滿足需求缺口之前,必須考慮下列兩點,以降低投資風險:

一,了解相對競爭優勢何在

亞洲許多製造業者享有成本低廉的相對競爭優勢,是美國製造商所不及的;但美國本土製造商在靈敏度和彈性上可與之較勁。由於本土製造商可就近觀察實際的市場需求情況,若能迅速、精準地回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就擁有一項凌駕外國供應商的競爭優勢。

諸如PPE這類重要的產業,必須培養「供應鏈能見度」(supply-chain visibility),以便觀察實際的消費者需求,這樣才能減輕「長鞭效應」,並對國內的復原和反應能力有所貢獻。同時,該產業也必須有靈活應變的能力,平時生產一般性的產品,例如衣物;萬一危機爆發,也能迅速生產PPE應急。關鍵在於對實際需求的觀察以及應變的能力。

二,確定需求是短暫或長久

PPE需求暴增是短暫現象,但另有一些領域的需求可長可久,投資那些領域的風險就比較低。例如,許多消費者在疫情期間轉向線上購物,疫後網購趨勢方興未艾,可望帶動未來數年電子商務持續成長。

美國零售店家可能持續縮小賣場空間,但同時,業者需要更大的倉儲空間來處理顧客網購訂單。因此,未來倉儲空間需求將有增而無減。今年美國倉庫閒置率已下滑,從去年的4.3%降到3.6%。商用不動產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估計,美國還需要3.3億平方英尺的倉儲空間,才能處理與日俱增的電子商務需求。

基於疫後需求可能持續旺盛,商用倉儲空間的投資前景相對亮麗。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05/1668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