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何方:中國在韓戰問題上的教訓

作者:

但是,毛澤東的革命外交路線,加上他的過分自信,決定了他不可能這樣做。戰場上的初勝,更增強了他速戰速決地儘量多殲滅美軍、由此把美軍全部趕出朝鮮,完全消滅韓軍、解放南韓的信心。他對聯合國席位素無興趣,也不想用和平方法特別是通過國際協商途徑解決台灣回歸問題,而認準只能用槍桿子去解放台灣。

拒絕談判後又未能在戰場上取得一些較大的勝利,也應由毛澤東負主要責任。他屢屢駁回彭德懷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和出於愛惜指戰員生命而提出的意見。但毛的意見是必須執行的,因為他是最高統帥。彭德懷和毛澤東雖然都是志願軍的指揮者,作用卻大不相同:彭是親臨實戰的司令員,毛是遠離戰場的軍事統帥;毛不僅節制司令員,還可直接指揮軍團司令和軍、師長。毛澤東不僅是整個戰局的決策者,還是幾個戰役乃至某些戰鬥的具體指揮員。人們看到,儘管彭德懷在同意掛帥出兵上也負有責任,但在戰場指揮上,都是他對,毛澤東錯。這種情況貫穿於五次戰役,茲簡述如下:

(一)志願軍準備和入朝之初,彭德懷主張穩紮穩打,先防後攻,以阻攔美軍北進為目標,不忙於大規模進攻;毛則急於誘敵深入、聚而殲之。毛澤東1950年10月14日致周恩來電中轉述彭德懷的意見是:志願軍進入平壤元山以北地區使之不被敵占,爭取時間裝備訓練。他還主張公開入朝,使美軍有所顧慮而停止繼續前進。彭10月22日致毛澤東和高崗電,提出"爭取擴大鞏固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山區,發展南韓游擊戰爭",以防禦戰形式尋機反攻或政治解決。他還建議先構築陣地,組織一個時期的防禦以站穩腳跟,對敵形成壓倒優勢,6個月後再實施反攻。這一套沒被接受,毛下令儘快開戰。第一次戰役隨即打響,直到戰役結束的1950年11月5日才對外公佈志願軍參戰,還有意不說明參戰的規模和意圖。這次戰役固然取得勝利,但是部隊犧牲很大。11月,毛澤東四次發電報催彭德懷,要求一次性殲滅美軍幾個師。結果第9兵團因倉促入朝,來不及換裝,致使志願軍凍死四千、凍傷三萬多,而殲滅美軍幾個師的目標當然更做不到。

(二)第一和第二次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後,彭德懷建議在戰場上見好先收,毛催促不停歇地接着打。彭提出部隊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休整,再戰才比較有把握。他12月8日致信毛澤東,提出可暫不越過三八線,到1951年2、3月再進行第三次戰役。毛澤東過了5天回電,要他越過三八線,要他接着就打第三次戰役。彭德懷12月19日致電毛澤東,報告說雖已遵命越過三八線作戰,但存在受阻和勝利不大的可能性。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戰役結束,中朝軍隊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再次攻佔漢城,推進到三七線。彭立即再次要求休整,而且需要休整較長時間。毛澤東1月11日雖然同意了彭德懷的部隊撤至仁川及漢江以北休整兩三個月的建議,但他仍然盲目樂觀,14日給彭打電話,說預計美或作象徵性抵抗後退出朝鮮,或則在大邱、釜山一帶進行頑抗而耗盡潛力後撤走;春季攻勢是進行"最後性質"的作戰,"保障最後勝利",在1951年4-5月"根本解決朝鮮問題"。

(三)彭德懷建議把聯合國政治委員會1951年1月13日和談決議中"限期停戰"這一條接過來,毛反對。李奇微大規模反攻兩天後的1月27日,彭和金日成、高崗、鄧華聯名致電毛澤東,建議借這個限期停戰的決議,中朝軍北撤15-30公里,以贏得時間繼續休整。毛澤東第二天就回電,叫停止休整,"必須立即發起第四次戰役",繼續南進,等消滅兩三萬美韓軍後再休整。2月毛澤東在北京會見專程回來緊急陳情的彭德懷,仍然要求全勝,只不過開始承認速勝不易,說第四次戰役辦不到就準備第五次。這樣一來,第四次戰役一結束,4月22日就接着打響第五次戰役,直到5月21日結束。在這次戰役中,中朝軍隊未能按計劃再推進到三七線,還丟掉一些地盤,而且邊打邊撤,成為歷次戰役中犧牲最為慘重的一次,減員8.5萬,被俘2萬多。這是繼美軍仁川登陸後被俘人員次多的一次戰役。只是上次是朝鮮人民軍,被俘10萬;這次被俘的主要是1.7萬志願軍。

四、在遣俘問題上好面子,長期拖延戰爭

第五次戰役後的5月下旬,黨中央多數領導同志都主張志願軍在三八線附近停下來,這才進入了邊打邊談的階段。也就是這個時候,駐蘇聯大使張聞天要時任使館研究室主任的我寫了一篇《關於朝鮮停戰的和談問題》調研報告上送到中央,並引起高度重視。周恩來親來電報,指示這類報告今後不能通過信使帶,而應立即用電報發回。

這個調研報告主要是說明,情況已經很清楚,聯合國軍很難打過三八線,中朝軍隊也趕不走美軍、消滅不了韓軍,再打下去已經沒有什麼意義。為增強中朝方面在談判桌上的地位而把戰爭拖下去,也得不償失。對這一陳述以及明擺着的朝鮮戰場形勢,毛澤東卻不為所動,仍然要用邊打邊談的形式把戰事拖下去。一直到停戰談判結束兩天之後,毛澤東還不無惋惜地對蘇聯駐華大使庫茲涅佐夫說,從純軍事觀點看,大致再用一年時間繼續打擊美國人,以佔領沿漢江更為有利的邊界,是可能的。

因此,毛澤東在停戰談判中就一直採取強硬態度。停戰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談完了三個議題,於1952年5月初便進入第四個議題——遣返戰俘問題。糾結於究竟是按我方主張的全部遣返還是按美方堅持的志願遣返,使談判陷於僵局長達15個月之久。直到斯大林去世後,蘇聯新領導決定推行緩和的外交政策,並對中國施加強大壓力,毛澤東才被迫同意按自願遣返原則最後結束談判,從而終止了韓戰。

按照國際公約,雙方戰俘本來應該全部遣返。毛澤東也曾認為,戰俘問題不難達成協議。事實上也正是這樣。早在美韓手裏有13.2萬中朝戰俘、中朝手裏有近4500名美英戰俘、7000多韓國戰俘時,美方曾提出有可能向中朝遣返11.6萬人(這個數字比最終被遣返回來的8.25萬人要高出很多)。問題是,出於所謂的"人權"考慮,美國同時表示,得對這些戰俘進行"甄別",因為其中有1.6萬人不願被遣返。這可是影響中國軍隊聲譽的大問題,所以毛澤東從一開始就堅決反對"甄別"。後來在談判過程中,有一次問題已經接近解決,但最後又被毛澤東否決。1952年7月,美方同意向我方遣返8.3萬名戰俘。這與我方可同意接受遣返數字的底盤——"9萬人上下"相去不遠,因此我談判代表團認為,這代表美方的一種讓步,傾向於接受。但是這個意見被毛澤東駁回,說在敵人加緊向我施加壓力的情況下接受8.3萬這個數字對我不利,還批評代表團"在政治上太天真"。8.3萬這個數字也高於最後被遣返者的總人數。

毛澤東主觀地認為,志願軍戰俘願意回國是沒有問題的,障礙就出在美國和蔣介石對他們的脅迫上。但是他沒有想到,除美台方面的威脅勸誘外,也確實有許多戰俘不想回來。因為入朝參戰的部隊中有不少被俘的是原國民黨軍經教育後編入我軍的,其中很多人容易動搖變節,所以最後還是有1.4萬人,即將近三分之二的被俘人員去了台灣。

毛澤東一直硬不讓步,主要是個面子問題,並不是真的那麼重視這些戰俘的權益。經過同美蔣進行英勇卓絕鬥爭最後才掙扎着回到了祖國的七千名戰俘,全部遭到嚴重的歧視和迫害。1954年2月,80%的黨團員戰俘曾恢復黨團籍和軍籍,但在緊接着發生的"高饒事件"後,中央又迅即下發文件,把95%的黨團員戰俘開除黨團籍。他們大都被遣返回鄉,從此長期成為當地被專政或監控的對象,一直被當作"怕死鬼"、"變節者"甚至是"投誠的敵偽人員"對待。

由於戰爭是在朝鮮土地上進行的,美國又掌握着空中優勢,每日的狂轟濫炸使朝鮮的損失極大。所以金日成從1952年1月底開始就想儘快締結停戰協議,把戰俘等有爭議的問題交給協議簽訂後由有關國家召開的政治會議去解決。毛澤東就是不同意,還一直得到斯大林的支持。斯大林1952年8月20日來電要毛澤東"對美必須強硬",還再次斷言,"如果美國不輸掉這場戰爭,中國永遠也收復不了台灣"。在這種情況下,金日成有意見也沒有用。談判開始後,金日成就認為不值得為戰俘問題頂下去。美國提出自願遣返的問題後,他又主張妥協,1952年2月提出應該儘快結束談判,說志願軍戰俘的多數都是以前蔣介石的軍隊,政治上不可靠,"為他們去鬥爭沒有特別的意義"。金日成1952年7月14日致電毛澤東,主張接受美方提出的條件,立即停戰。毛15日復電反對,又於16日致電斯大林尋求支持。斯大林自然同意毛澤東的意見。所以一直到斯大林去世後,局面才出現大變化。蘇聯新領導集團要求立即迅速解決問題,結束談判。他們提出,可從接受對方先交換傷病戰俘的建議入手,儘快解決整個戰俘問題,結束停戰談判。對於這一新方針,金日成不僅舉雙手贊成,而且極為興奮,當即向蘇聯方面表示,"朝鮮方面在前線和後方的損失非常大,每天幾乎有三百到四百人喪命,而與美國人進一步討論關於遣返有爭議的戰俘的數字不是十分明智的。"對於中國在戰俘問題上拒不讓步導致戰爭拖延的做法,他的不滿再次溢於言表。

在蘇朝特別是蘇聯的壓力下,尚未放棄"一邊倒"政策的毛澤東只好妥協。於是,歷時三年多的韓戰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停了下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07/165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