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何方:中國在韓戰問題上的教訓

作者:

毛澤東並沒等斯大林金日成提出要求,美軍一參戰,就已着手準備入朝作戰。7月2日周恩來告訴蘇聯大使羅申,中國已經把三個軍12萬人集中到了瀋陽地區,如果美國人越過三八線,中國軍隊將扮成朝鮮人進入朝鮮境內;還問到,蘇聯紅軍到時候可不可以提供空軍加以掩護?7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開會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準備日後變為"志願軍"入朝參戰。7月中旬,毛澤東向金日成的代表表示,朝如需援助,中國"可以派自己的軍隊去朝鮮。中國方面已為此準備了四個軍共32萬人"。毛澤東8月4日在一次會上說,"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用志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接着就在第二天指示高崗,邊防軍應準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高崗隨即在東北邊防軍幹部會議上說,"我們必須主動幫助朝鮮人民……讓朝鮮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8月19日和28日,毛澤東兩次會見蘇聯的尤金院士,說如果美國繼續增加在朝鮮的兵力,只靠北韓是對付不了的,他們需要中國的直接援助,而最新情報又表明,美國決心大規模增加在朝鮮的兵力。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毛澤東立即致信高崗,說:"看來不出兵不行了,必須抓緊準備。"劉少奇也於9月21日告訴羅申,如果美國在朝鮮佔了上風,中國有義務幫助朝鮮同志。

由此可見,毛澤東打算派兵赴朝作戰有很大的主動性,是早就下了決心的,比金日成通過斯大林向中國求援要早得多。

金日成9月底緊急求援,10月1日斯大林致電羅申,叫他轉告毛澤東,要中國立即派五六個中國師去朝鮮,即刻向三八線開進。

派兵出國打仗,毛澤東不能不先召開中央會議討論。現在只知道當時政治局多數人不同意,包括劉少奇、張聞天等。林彪粟裕兩員戰將也以有病為由沒有接領帥印。當場表示同意馬上出兵參戰的只有周恩來,但他提出要蘇聯同時出動空軍。毛澤東第一次徵求彭德懷的意見時,彭一開始也不同意,說:"蘇聯完全洗手,我們裝備差得很遠,只好讓朝鮮亡國,是很痛心的。"後來他被說服同意領兵,但同樣以蘇聯出動空軍掩護為前提。在這一情況下,毛澤東10月2日答覆斯大林:暫不出兵,立即派周恩來赴蘇同他討論朝鮮局勢。周恩來去蘇聯,主要就是談中國出兵需有蘇聯空軍掩護的問題。

斯大林收到毛澤東的電報,馬上打退堂鼓,準備放棄朝鮮。他一方面決定把在朝鮮的蘇聯機構和人員撤回蘇聯,但另一方面仍不死心。作為試探,他10月5日再次要求中國派兵,還特意表示,中國如果不出兵,以後就無法迫使美國放棄台灣。周恩來和斯大林就蘇聯出空軍問題談了兩天,沒有談成,兩人10月11日聯名發出電報,說:蘇聯暫不出空軍,中國暫不出兵,建議北韓軍隊一部分在平壤和元山以北地區組織防禦,另一部分轉入敵後打游擊,部隊中的精英分子及指揮員調到東北組成朝鮮師團。10月13日,斯大林把這個商談結果通知了金日成。

可是毛澤東卻不等待周恩來和斯大林商談完畢,不管蘇聯是否提供空中支援,已經決定出兵。就在周恩來動身前往蘇聯的10月8日那天,毛澤東發佈了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並準備立即入朝。10月13日毛澤東又召開政治局緊急會議,說服彭德懷和其他人,說即使蘇聯空軍暫時不進入朝鮮,也必須馬上出兵援朝。

斯大林得知中國決定出兵後,當即取消讓金日成撤退的決定。

由此可見,在金日成進攻失敗後,韓戰還打不打得下去,決定的關鍵,已從斯大林轉變為毛澤東。

進行抗美援朝,會不會把戰火燒到中國,導致美國對中國開戰,這個風險是存在的。彭德懷在接受出兵作戰的任務時就說,我們準備打爛了再建設。毛澤東對這一點也並未忽視,但他估計可能性不大,並在儘量避免,所以他把赴朝作戰的軍隊稱作中國人民志願軍。

問題是,美國並不想打爛中國,這是毛澤東當時就比較清醒地看到了的。

但在決定抗美援朝的同時,毛澤東卻提出了"保家衛國"的口號,其實這只是為了說服和動員全國人民的一種策略手段。事後,毛澤東自己就承認並作了說明。1970年10月10日他和金日成談話時就說:"你如果不提'保家衛國',他(指中國人民)也不贊成啊!他說,只為了朝鮮人,不為中國人,還行啊?所以我說,是為了保家衛國嘛!就是你要保家,你要衛國,要到那個地方去保,那個地方去衛。你不支援朝鮮人民保衛朝鮮,還能保自己的家?衛自己的國?這樣,戰士就理解了。"所以,毛澤東是為了推進世界革命,為了解放全朝鮮,讓中國軍民做出重大的犧牲。

三、拒絕聯合國的停戰和談建議

我國沒有在極其有利的條件下同意進入和平談判,特別是拒絕聯合國政治委員會1951年1月13日通過的解決朝鮮問題的議案。這是一個非常嚴重和使人感到十分痛心的錯誤。

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後不久就跨過三八線,之後又佔領了平壤。1950年10月19日悄悄入朝的志願軍沒過幾天就打響了第一次戰役,到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結束時已基本上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全部朝鮮國土。兩次戰役取得巨大成功,大出美國的意料。在第二次戰役還沒結束時,12月5日美國就有過在體面條件下進行和談的考慮。第二次戰役結束後,美國進一步產生撤出朝鮮半島的想法。參謀長聯席會議12月29日指令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和第八軍軍長李奇微,只有在不會造成巨大傷亡的情況下才應繼續組織戰鬥,否則要做好從朝鮮全面撤退的準備。幾天之後,杜魯門再次考慮撤退。同時,在聯合國內出現了矛頭越來越多地指向美國而有利於我國的外交努力,包括恢復我國的聯合國席位。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李奇微看到了中朝方面的弱點,已經開始準備反攻,華盛頓也隨即打消了撤退的考慮。中國更在談判問題上採取了極為強硬的態度,這就使聯合國內的調停活動只能以失敗告終。

印度是調停活動的帶頭國,從一開始就把恢復我國聯合國席位和台灣問題同朝鮮停戰聯繫在一起。金日成進軍南韓半個多月後,尼赫魯在致美蘇領導人的信中就提出了這個問題;美軍仁川登陸半個月後他又一次提出。美軍越過三八線,印度在聯合國內正式採取行動,呼籲的主要對象從中國轉向美國。12月7日,印度代表13個中立國家提出關於朝鮮停戰的提案,包括以三八線為界實行停戰、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美艦撤出台灣海峽等內容。12月14日,在暫時擱置解決遠東現存問題這一條後,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這個提案,建議在雙方以三八線為界停戰的先決條件下,舉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權參加的朝鮮問題大國會談,商談內容除朝鮮停戰還包括中國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理會席位問題。在中朝軍隊跨過三八線的新形勢下,聯合國政治委員會1951年1月13日通過由聯合國大會主席、印度和加拿大駐聯合國代表組成的三人委員會提出的新提案,又撿回了被擱置的遠東現存問題,基本點是:立即實現停火,舉行政治會談,分階段撤出外國軍隊,由朝鮮人民選舉自己的政府、為統一和管理朝鮮做出安排,停火後召開英美蘇中四大國會議以解決遠東問題,包括台灣的地位和中國的聯合國代表權問題。印度向我國通報時指明,這一建議對中國有利,不能被認為是支持美國的。

這的確是一個符合中國利益而違背美國意願的決議,只在幾個小時之前才得知決議內容的美國並不想投贊成票,但它又不能不顧及國際上包括英國等盟國要求舉行朝鮮停戰談判的壓力,只好投下了贊成票。美國是把寶押在中國會拒絕上,這是艾奇遜出的主意。他在《回憶錄》中說,國務院"熱切地希望並相信,中國人會拒絕這個決議"。這個寶,美國押對了。

對於印度等國的調停活動,中方的態度實際上是斷然拒絕,所以一開始就為談判設置嚴重障礙,如反對先停戰後談判,不再承認三八線等。1950年12月5日印度、緬甸等11個亞非國家呼籲中朝軍隊不要越過三八線。對此,中國在蘇聯支持下提出五項條件: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美軍撤出台灣,朝鮮問題由朝鮮人民自決,新中國進入聯合國並驅蔣,召開中蘇美英四大國會議準備對日和約。除此之外,我國還一再聲稱:美軍跨越了三八線就宣告這條分界線已不復存在,先停戰後談判是陰謀、是騙局。毛澤東1950年12月29日更提出,志願軍不消滅敵人不回國,三八線在人們頭腦中的舊印象,經過第二次戰役,也就不存在了。這都表明,印度等國的調停活動在我們這裏只能碰釘子。

當時形勢和事後發展都表明,這只是顯示新中國領導者缺乏知己知彼之明,因而導致中朝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所得反而更少。我方人員傷亡被俘,物質損失和朝鮮的城鄉破壞,絕大部分都發生在這次拒絕談判之後。這還使中國在外交上從主動變為被動,從得到國際上特別是第三世界,還有英聯邦各國以及一些西北歐國家的同情和支持,變成了多數國家的不理解以至反感。果然,1951年1月30日聯合國大會政治委員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美國提出的認定中國"政府在朝鮮從事侵略",譴責中國為侵略者的提案;過了三個多月,又通過提案要求成員國對中國實行禁運,這樣做的國家數目很快達到45個。中國一下子就在國際上孤立了。

如果我們在當時軍事和政治都有利的形勢下就此轉入謀求政治解決朝鮮和遠東問題,那麼,在犯了前面的兩大錯誤之後,不僅可以體面地挽回局面,還很可能由此走上在朝鮮半島實現和平、並開啟解決我國的聯合國席位和台灣問題的談判。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07/165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