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移民之後,有沒有一些「歧視」來自於我們自己?

作者:

我猜,這個題目無論如何斟酌,都難免會招來這樣的批評——「作者難道否認別人對我們的歧視嗎?」

對此,我只能再強調一下——我不否認別人的歧視,但是我這裏要說的,真的是另一件事。

來自別人的歧視,已經被我們發現、正視和警覺。

但是,那些來自於我們自己內心、針對我們自己的歧視,卻似乎一直在被我們慢慢地「接受」、擴散、甚至認可和贊同。

——題記

移民之後,遇到一個和以前有些劇情雷同的「話題」——歧視。

上一次是因為我是人在北京的河南人,這一次是因為我是人在加拿大的中國人。

同樣「雷同」的,還有這個話題的來源和存在方式——對我來說,至少截至目前為止,歧視似乎全是來自於「自己人」。

一、「標籤」只要被提到,就是歧視?

在北京時,我的QQ里曾經有一個「老鄉會」性質的QQ群,成員全是在北京的河南人。

從2007年的某一天開始,這個群里出現了一則「群公告」——因為當時一部很有些名氣的電影,叫做《葉落歸根》。

確切地說,是因為影片裡的郭德綱——

那則群公告是這樣寫的——「《葉落歸根》裏郭德綱飾演的劫匪,使用的是河南方言,這是對河南人的歧視!郭德綱至今欠所有河南人一個道歉!」

這個群公告在兩個地方,分別存在了很久——

第一個地方,是在「群公告」的位置上存在了好幾年,甚至還偶爾被群里熱議。

第二個地方,是在我心裏被記憶至今——因為這個例子,我覺得代表着很多人對於「歧視」的理解方式、敏感程度,以及「歧視」真正的根源所在。

同樣的,我在北京不止一次聽到一些老鄉說起他們遇到的一種歧視——

「他們總是一口一個『河南人』,一口一個『河南人』,說的我渾身不舒服,這就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視!」

然後,不少老鄉也紛紛「感同身受」地紛紛說出自己在公司、在飯局上、在公共場合,被那些以「北京人」為代表的各省人民喚作「河南人」時的「被歧視感」。

每次遇到這樣的劇情,我就很想問他們兩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被叫做「河南人」就是一種歧視?

第二,而我們把「北京人」三個字叫了半天,有誰覺得「北京人」這個與「河南人」類似的稱呼、也是一種歧視呢?

換句話說——為什麼大家覺得「河南人」是一種歧視,而不覺得「北京人」是歧視?

那麼,這種「歧視」究竟來自於哪兒?

是「那些」北京人,還是我們自己?

在加拿大,雷同的劇情總是讓我感到那麼眼熟——

我經常在身邊、網上或者微信里聽到一些華人這樣說——「你看那些鬼佬、黑鬼、阿三,總是一口一個『中國人』,一口一個『中國人』,這種叫法就是對我們赤裸裸的歧視!」

每次遇到這樣熟悉的劇情,我總是很想「請教」對方——「鬼佬、黑鬼、阿三,都不算是歧視,為什麼你覺得「中國人」三個字是歧視呢?」

前一段,在幾個移民朋友的微信群和朋友圈裏,有一篇關於「如何鑑別和對付歧視」的帖子非常「火」,在這篇帖子裏,連「小眼睛」和「扁鼻樑」居然都被認定為「歧視的證據」了——

所以又回到那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我們的標籤被只要被別人提到,就會覺是一種歧視的話,那麼歧視我們的人,究竟是別人?

還是我們自己?

二、歧視不是一個「筐」,不該把什麼都往裏裝

先說說過去在中國時的老劇情——

那時大家閒聊起來,偶爾會有朋友談到一些「不爽」,諸如來自老闆、上司的不公平對待,或者來自於同事、朋友、熟人的矛盾。

但是有幾個朋友,總會把自己的遭遇全都歸結為「河南人」,他們的口頭禪都很相似——

「他就是看我是河南人!所以對我……」

「為什麼偏偏針對我,就是歧視咱們河南人!」

有那麼兩次,我恰好在無意中、通過知情者(當事人的同事和朋友)了解到一部分真實的原因——

其中一個案例的真實原因,責任在當事人(我們的朋友)自己,簡單說來、他被別人「抵制」的原因很簡單——時不時地大早上在辦公場所、吃韭菜餡兒的包子。

而另一個案例的真實原因,責任在「對方」——說簡單點,就是一個刻薄貪心、人品低劣的老闆。

這些「原因」,當然都與「歧視」以及「地域歧視」無關。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溫哥華港灣(BCbay.com)專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04/1655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