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古人休假極簡史:哪個朝代的假期最多?

十一假期來啦,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古代的休假制度,好好了解古人都是怎麼休假的。

清 佚名《十二月月令軸·正月觀燈》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人類早期的休假主要是源於祭祀行為。

在當時,人們每年都要舉行兩次祭神活動,分別是春日的祈農之祭和秋日的豐收之祭。祭祀時大家會聚在一起吃飯宴樂,熱鬧非常,官府於是也暫停公事,放個假與民同樂去了。

五代 燃燈祈禱 莫高窟146 北壁

除祭祀外,被古人認為有「澡身浴德」之效的洗浴也是官員放假的一個重要因素。

古時貴族洗浴講究沐頭浴身。長長的頭髮沾了水,又沒有電吹風可用,自然難以做正式打扮,因而也不方便坐堂理事,所以他們一般會閉門謝客,同時暫停公務。

到漢代,政府將其規定為明確的休假制度。據《漢律》描述,「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也就是說官員攢滿五天的工作日後,可以兌換一天的假期用來洗澡。後來人們把這種休假方式稱為「休沐」。

明 陳洪綬《晞髮圖》局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與現代統一的周六周日不同的是,漢時期實行「輪休」制度,以保證每天都有打工人在崗打工。

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休假時,就是由上官桀(漢昭帝上官皇后的祖父)留在「辦公室」處理政務的。

「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

——《漢書·霍光傳》 

此外,由於漢代官府採取「寄宿制」,官員需要離開家人單獨住在府中。因此,對於他們來說,「休沐」不僅僅是洗澡假,也是他們歸家謁親的日子。

 alt=

五代 王齊翰 荷亭戲嬰圖團扇(傳)局部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如果官員放假了還留在單位,則會被認為是一種對家庭不負責任的自私行為。

西漢的薛宣就曾勸帶假辦公的張扶遵循古制,回家多陪伴親人,言曰:「曹雖有公職事,家亦望私恩意。」

魏晉時期,在政府頒佈的《魏令》和《晉令》中皆有提及休假制度,官員放假被更為規範地納入法律體系,呈法制化趨勢。

清 金廷標《春野新耕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田假、授衣假、私祭假、婚假、拜墓假等都是重要的法定休假。其中田假因各處氣候不同,放假時間依當地種收情況而定,一般為五月。

此外還有臨時休假(非法定休假),也稱急難假,每月有五次申請額度,一年最多放六十天,病休可再申請延長二十日。

南朝梁武帝時,新增省親假。

明 戴進《太平樂事圖(傳)》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時期政府對休假制度進行調整,將假期間隔由五日一休改為十日一休,也就是「旬休」。

「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

——王聘三《古今事務考》

好在唐時期的節令假沒有跟着一塊兒縮水,反而是「水漲船高」,變得比漢朝還多。

春節(古時稱作元日或元旦)就是在唐代被定為法定節假日,擁有七天的假期。

 alt=

明 李士達《歲朝村慶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只是對於部分官員來說,他們並不能完全放假。例如,根據規定,元旦節內,地方行政長官不得離開衙門,只能讓家屬到府看望。

除春節外,冬至和清明這兩個節日也有七天的假期,同時節內會有重大祭祀活動。

官戶和奴婢的假期則相對較短,只有三天。

「官戶、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

——《唐六典》卷六

元 黃公望《快雪時晴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假期結束後,官員必須準時返崗,因為如果人不來的話,錢也就沒有了。

「諸州府縣官請出界假故一月以下,即任權差諸廳通判;一月以上,即勾當留官,例其課料等,據數每貫克二百與見(現)判案官。」

——《唐會要·卷八十二》

至於退休制度則是在晚唐時期被正式確立,據《通典》記載:「大唐令,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宋朝的基礎放假制度與唐朝相同,仍是十日一休,與唐朝不同的是,宋朝擴充了很多節令假。

北宋 蘇軾《黃州寒食帖全卷》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昌雜錄》記載,「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歲共六十八日。」

但其中僅有18日屬於「休務」,即全天休息,其餘50日則為「放假+辦公」雙拼模式,只能休息一會兒,並辦公一會兒。

 alt=

宋《緙絲上元嬰戲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宋朝還對唐時少數出現過的幾次因事設節做了大力推廣。

宋真宗因為天書事件而設立天慶節就是一個典例。

故事還要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月初三說起。

當時在皇宮左承天門南角的獸檐上,突然出現了一條兩丈多長的黃帛,其上還書有文字,經專人翻譯,內容如下:「趙受命,興於宋,付與恆(即宋真宗趙恆)。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

宋 《宋代帝半身像冊·宋真宗》 台北故宮藏

宋真宗認為這是神人在向他降下天書,並決定為此設節。

從此,正月初三日就被定為天慶節,大宋的公務員也因此多了五天假期。

有時候假期太多,容易導致政務堆積。

包拯曾因此特意上書宋仁宗,言:「每節假七日,廢事頗多,請令後只給假五日。」之後,有些假期就變得像是程式設計師頭頂的頭髮——不僅少了,而且很難再長回來。

 alt=

宋 《宋仁宗坐像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然,打工仔們想要偷懶的心情可沒有隨之減少。

據沈括《夢溪筆談》描述,宋時輪值翰林館閣的官員常以「腹肚不安」為由,翹掉夜班,導致原本應該是記錄值夜的「宿歷」漸漸地變成了「害肚歷」。

元朝因循舊制,仍採取「旬休」,但刪減了很多節假日。

中統五年(1264年),政府規定,京府州縣官員,「若遇天壽(皇帝生日)、冬至,各給假二日。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給假一日。」

同時備註「公務急速,不在此例」。意思就是愛會消失,恨會消失,但工作不會,辦公室才是宇宙真正的盡頭!(誇張了)

元 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至元八年(1271年),政府還規定,對因病休假超過百天的官員做停薪留職處理,並要求官員自停薪日起,限期十二月回任。

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中書省的建議下,元世祖將官員的日常休假由「十日一休」增加為「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休假」。但同時又規定這五日不能殺生。

 

明 唐寅《歲朝圖(傳)》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時期的休假制度幾乎是走向了與宋朝相反的另一個極端。

不僅官員們的基礎休假被縮減為「一月一休」,大量的節令假也被廢除,只有元旦、冬至、元宵三節,被保留了下來。

其中,元旦休五日,冬至休三日,元宵休十日。

 alt=

明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國家博物館藏

值得注意的是,元宵節延長至十日的規定僅為皇帝對京官們的恩賞,並不適用於地方官員。同時,元宵假內,若有外任官員赴京考核,相關衙署須照常辦公,「不可妨公務耳」。

但有時候皇帝也會「大發善心」,友情贈送官員一些假期。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就曾賜上元節假25日。

明 商喜《宣宗行樂圖》故宮博物院藏

比起這些偶然的賜假,更為特殊的還得數翰林院庶吉士的休假制度。

相別於一般官員,他們的假期要多得多,可以「五日一休沐」。

國子監學生的休假也比較特別,為「朔望給假」,一月兩休。

清 姚文瀚《歲朝歡慶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中央衙署將元旦、冬至、元宵三節統一為一個假期,稱為「封印」。由欽天監測算吉日,依此為「封印」的起止時間,每年不定,大約是從舊年的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起)放到新年的正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止)。

這也是清公務員們的唯一節假。

 alt=

清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封印」假期過長,缺少官員管束,因此,在這一時期,社會治安經常出現問題。類似為富不仁的地主逼租佃戶的案子就已發生多起。「甚爾掀瓦掇門,拴妻縛子,又甚將本人鎖押至家,百般吊打。」

針對此類事件,天台縣令戴兆佳曾專門張貼佈告,嚴禁土豪縱仆逼租,並強調:「本縣決不因封印便爾高臥衙齋,如入定之老僧,竟置民瘼於不問也。」

鴉片戰爭後,受西方影響,周日休假成為一種普遍的放假方式。

從先漢到清,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休假制度,它在決定官員生活作息的同時,也對國家的政務處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

參考資料:

弋戈《古代休假制度探源》

劉疆《漫談古代退休制度》

周禮《我國古代的休假制度》

孟月《宋代官員休假制度研究》

廖保平《中國古代的休假制度》

越楚《古代官員如何帶薪休假》

張艷玲《漢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初探》

李紅雨《簡論由宋至清公共休假制度》

王艷艷《古代傳統節日官吏休假制度述論》

彭梅芳《漢代「休沐」制度文化根源探析》

內蒙古人大《盤點中國古代休假制度,宋代假期最多》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博物館丨看展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03/165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