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給父母們的忠告:請不要把「逗」孩子當樂趣!(建議收藏)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里寫到爸爸想逗女兒於是伸手去抱,但是當女兒張開手迎接擁抱的時候,爸爸卻縮回了手。

這個來回逗女兒的動作持續了三次。

一歲半的女兒則從開始高興接受,到最後的尷尬拒絕,直到後來一晚上對這個爸爸不理不睬,而平時女兒是非常喜歡和這個爸爸玩的了。

「逗」孩子使父親失去了在女兒心中的信任。

尹建莉書中曾經提到:「『逗』孩子絕不可以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或者害怕,帶孩子帶來羞辱、擔憂和失落。」

對於很多家長,或者大人來講,「逗」孩子習以為常。

「你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家裏還有一個小哥哥或者小姐姐,你們可以一起玩,走吧,跟我走吧」

「寶貝,來媽媽吃一口」當孩子把東西給媽媽吃的時候,媽媽卻說「寶貝,媽媽不吃了,都留給你吃吧」

「來,讓叔叔抱抱,你爸爸說不喜歡你了,叔叔喜歡你。」

表面上來看,這些「逗「孩子的行為無害,但是給幼小的孩子心靈上留下了不信任、害怕,或者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1.「逗」孩子容易讓孩子對人失去信任

在微博和知乎上,人們對這種「逗」孩子早就深惡痛絕。

每年春節都會集中吐槽「熊親戚」

「媽媽不要你了」,然後孩子哇哇大哭,人們卻大笑起來「哎呦,這小孩怎麼這麼較真?」

女兒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記憶猶新。

我帶着3歲左右女兒去表姐家拜年,表姐突然一時興起對我女兒說「如果給我磕頭,嗑一個多給100塊錢」。

我當時只是覺得這個玩笑。

但當我轉頭的時候,卻看到表姐正坐在椅子上,我女兒正在給她磕頭,表姐卻還在那裏哈哈大笑。

我很生氣,趕緊把女兒抱了起來走出了房間。

孩子的表情是焦慮與不安的,我覺得我的女兒受到了傷害,並且對表姐這種「逗」的行為嗤之以鼻。

表姐是真的想給我女兒錢嗎?

或者說她真是想用這種方式去引誘孩子去給她磕頭以達到娛樂的方式。

她也許沒有想到我的女兒真的去給磕頭,但她沒有制止,卻引以為樂。

孩子的信任是來自於本能,大人絕不可以隨意拿來踐踏。

我們喜愛孩子,就是喜歡她的純潔和天真。

孩子原本信任一切,特別是對自己的親人,如果她都自己的父母或者親人都不信任,她怎麼可能相信世界是安全的呢?

和孩子一起玩也是一種德行教育,請大人們不要再「逗」孩子了。

2.「逗」孩子容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偶爾刷到一個抖音視頻,一個媽媽帶着三四歲的小朋友,站在副食店廚窗前,對着做好的豬肉說:

「你看,這是小豬佩琪的鼻子,這個是他媽媽的耳朵,這是是他爸爸的腳,這個是他弟弟的腸子.」

孩子瞪着櫥窗不說話,眼睛裏充滿了驚恐。

我想以後這個孩子再也不會看小豬佩奇的動畫了。

因為當看到這個動畫的時候,孩子會不自覺的想起來小豬佩奇一家人的殘忍遭遇,他幼小的心靈不能理解為什麼佩奇一家都被送上了餐桌。

家長用這種方式抹殺了孩子的快樂和童真,使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驚恐,對周圍環境失去了安全感。

還記得小時候吃西瓜子的故事嗎?

小時候父母經常逗我說「西瓜子不能吃呦,吃多了西瓜會在肚子裏生根發芽,西瓜會越長越大,會撐破你的小肚皮哦。」

我曾經非常害怕吃西瓜子,生怕有一天西瓜會越長越大,撐破我的肚皮,而我會因為撐破肚子死掉。

父母的話是善良的,他們只是希望我不去吃西瓜子,怕引起消化不良。

但吃西瓜子的陰影在我心裏深深紮根,不管長到多大,都會懷疑自己肚子裏到底能不能長出西瓜來。

家長的這種「逗」的行為,讓我對吃西瓜失去了安全感,讓我對以後的事物也都充滿了恐懼。

尹建莉的書中說到「逗,是一種惡習,毫無趣味,只會增加孩子對社會的恐懼」。

孩子對未來社會充滿了未知,也充滿了美麗的幻想,請不要用逗的方式,讓孩子害怕,憂心忡忡了。

3.寫在最後

尹建莉書中提到「逗」孩子的前提是讓孩子體會到快樂,而大人們的「逗」都是建在自己快樂的基礎之上的。

有一項著名的研究發現,孩子到了四歲以後才能分辨出電視中或者電影中事物的真假。

研究人員讓孩子觀看爆米花的電視,告訴他們如果伸手過去,是不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研究發現三歲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可以答對。

顯而易見,大人無法完全體會到一個孩子的感受,所以,請不要再去「逗」孩子了。

因為大人的一句玩笑話,也許給孩子帶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害。

我們應該理解孩子,要把孩子感受放到第一位,努力去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去看到孩子行為背後意義和價值。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兒科醫生鮑秀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29/165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