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天才的背後:愛因斯坦母親的育兒智慧

某一天,一位母親帶着男孩去郊外遊玩。別人家的孩子啊,爬山的爬山,游泳的游泳,放風箏的放風箏,一個個都玩得開心極了。

唯獨這個小男孩獨自坐在河邊,凝視着湖面,一言不發,顯得格格不入。這時候同來的一位家長悄悄走到他媽媽身邊,指着自己的大腦說道:「你們家孩子這兒是不是有問題,趕緊趁早帶他去醫院檢查檢查。」

你猜這位母親怎麼回答來着?

她說:「我的孩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她說對了,她的孩子真的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教授,不僅如此,他還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沒錯,他就是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小時候也被其他人認為是「怪小孩」,是不正常的。他們對「好孩子」「正常的孩子」有一套行為標準,滿足條件的是正常的,不滿足的就是異類。

可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情,對周圍世界的回應也大不相同。而且很多性情都是天生的,是每個孩子大腦「固定迴路」的一部分。有孩子活潑就有孩子安靜,有孩子調皮就有孩子懂事,有孩子「好帶」就有孩子「不好帶」,這些貼在孩子身上形形色色的標籤,都並不是一個孩子好壞的標誌。

性情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它們只是不同而已。在面對不同性情孩子時,父母用的管教方式肯定是不同的,需要因材施教,我想這是很多家裏有兩個孩子的父母都能理解的。

像愛因斯坦的媽媽,她就是意識到了自己孩子的獨一無二性,她知道自己孩子沒有任何不好的地方,她明白自己的孩子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世界而已,所以她選擇的是默默站在他身邊陪伴他,保護他,她相信着自己的孩子。

可是另外一個家長呢?看到這個男孩一個人坐在河邊發呆,默不作聲,他就覺得這個小男孩是不正常的,頭腦有問題。倘若他的孩子是這樣不愛說話的性格,愛發呆,他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我看少不了批評責罵,甚至不斷地會在孩子耳邊重複說他不正常。

其實孩子很正常,可是父母老是在他耳邊重複這些話,加上周圍人也這麼說,向他灌輸這種思想,給他這種消極的暗示,久而久之,他自己都覺得自己是不正常的。可是愛因斯坦的媽媽卻可以自豪而驕傲地說自己的孩子將會成為了不起的教授,她不會受周圍人的影響而懷疑孩子,她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孩子,維護着自己的孩子,這就是兩位家長的不同。

大人們似乎更喜歡「容易相處」的孩子,或者希望孩子遵守社會的行為規範。他們可能會擔心別認真怎麼想,並且害怕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別人眼中不是「好孩子」,他的能力就會受到質疑。所以有些父母在外頭聽了自己孩子不好的話,就會容易惱羞成怒,失去理智,然後回去指責自己的孩子。

是別人對你的評價重要,還是你的孩子重要?是你的感受重要,還是你的孩子的感受重要?

好多父母都特別在意自己的面子,特別在意自己的感受。孩子愛玩,就批評,說什麼「你看看那誰誰一直在看書寫作業,誰像你這麼愛玩!」;孩子不如別的孩子開朗、會說話,就說「你看看他,再看看你,學着點,別老是待在家裏。」他們好像總是愛攀比,生怕別人說自己的孩子「不好」,說他養育無方。

可是,他自己都覺得自己孩子不「好」了,還指望自己孩子真的能好嗎?而且,因為性情而導致的行為責備孩子,既不合理,也沒有效果。

父母只有理解和接納了自己的孩子,才有能力實現孩子的全部潛能,而不是試圖把他們按照模子塑造成完美的孩子。

但理解孩子的性情並不意味着搖搖頭說:「我的孩子就這樣」,而是為了讓你牢記孩子的性情是獨一無二的同時,要通過耐心、鼓勵以及和善而堅定的教育來幫助他培養可接受的行為和技能。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且聽明心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17/147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