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女子突現「死亡三聯征」!元兇就藏在家中冰箱裏

喜歡日料壽司等生冷美食的人不少,但生冷食物保管不善或處理時不潔淨,極易因為一些冰箱內常見的嗜冷細菌(如沙門氏菌、李斯特菌)污染而「病從口入」。近日,記者從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重症醫學科(ICU)救治了一例因食用大量壽司感染沙門氏菌並導致多臟器衰竭的女性患者。

轉送廣州時已出現死亡三聯征

家住深圳的阿芳(化名)今年36歲,平素身體健康,1個月前突然出現腹痛、腹瀉、發熱,自認為沒事便在網上查了些資料自行購藥服用,因疫情原因擔心被發熱門診隔離,「堅持」了三周,家人卻發現她精神狀態越來越差,終於因高熱(40℃)不退、嗜睡還反應遲鈍,不得不前往醫院就診,最終輾轉送至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經過發熱門診排除新冠肺炎相關發熱後,請胃腸外科二值陳春宇主治醫生急會診,發現阿芳精神狀態差,呼吸淺促,意識淡漠,皮膚和眼結膜可見廣泛分佈出血點,伴瀰漫性腹膜炎體徵,急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血小板等指標異常,血壓80/60mmHg,心律140次/分,血氧飽和度不足90%,嚴重感染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

可患者只能用睜眼、點頭回答醫生指令,家屬也無法提供對診斷有幫助的病史信息。病人已經出現了呼吸、循環、血液、腎臟、中樞、內環境、消化道等多個臟器系統的功能障礙,遂緊急將其收入ICU搶救治療。

ICU主管醫生石一鳴主治醫生介紹,任何一個臟器系統功能的進一步衰竭都會造成致命的後果,而患者竟然已經出現七個臟器系統功能的障礙,隨着病情的進展還出現了嚴重的「死亡三聯征」——重度低體溫、嚴重酸中毒和凝血機能障礙。

為了挽救這個年輕的生命,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春華主任醫生聯繫醫院開通綠色搶救通道,並組織重症醫學科、消化內科、胃腸外科、肝膽外科、血液內科、超聲科、檢驗科、輸血科等多學科團隊立即進行搶救治療——呼吸機、升壓藥、抗感染、血液淨化、輸血、液體復甦、血流動力學監測及線粒體數量監測等,很快患者被各種儀器設備圍繞,監護儀上的報警聲無時無刻不提示着,患者已經命懸一線。

食用被污染的壽司是誘因

由於腹部急診CT可見大量腹腔積液,病人伴腹膜炎體徵,命懸一線,在病人和家屬的充分信任下,經多學科緊急會診後,麻醉科冒着極高風險進行麻醉保駕護航,胃腸外科緊急進行腹腔鏡探查,可惜均未發現臟器壞死或者穿孔病情,病人的診斷依然是個謎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年紀輕輕既往身體健康的阿芳的病情如此兇險呢?

原因終於找到了——檢驗科開通綠色通道,阿芳的血培養結果提示檢測到沙門氏菌屬,病理科骨髓閱片排除血液病。此時,醫生再次追問家屬患者的飲食習慣,原來阿芳平時喜歡吃壽司等生冷食物,此次發病前曾進食過大量壽司。

楊春華仔細診查患者,結合補充的病史和各項檢查結果,明確這次造成患者病情危重的元兇為沙門氏菌——由於患者食用了被沙門氏菌污染的生冷食物,大量的沙門氏菌經消化道入血,造成患者出現嚴重感染性休克,從而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

原因找到,那就好辦了。經過針對性治療和積極對症支持治療,在ICU、胃腸外科、血液內科、超聲科、消化內科、輸血科、檢驗科等多個學科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經過20餘天的奮力救治,終於逆轉「死亡三聯征」,阿芳各器官功能逐步好轉,生命體徵也逐步穩定,並脫離床邊血透機、呼吸機、升壓藥等器官功能支持,最終好轉出院。

楊春華表示,沙門氏菌屬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常寄生在人類和動物的消化系統當中,肉蛋奶以及相關製品等均可被污染,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

沙門氏菌屬不分解利用蛋白質,難以通過肉眼或者氣味判斷食物是否被污染。沙門氏菌屬為形態以及構造相似的一大類細菌,已發現的菌種超過兩千種,其中包括傷寒桿菌。沙門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周,冰箱中可生存3~4個月。

患者、無症狀攜帶者、家養以及野生動物均可成為沙門氏菌屬的傳染源。發病者通常在接觸感染源的1到3天內出現發燒、腹瀉、腹痛等症狀,既往報道中出現過血液感染的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預後不佳甚至死亡。因此他提醒,如出現有嘔吐、腹瀉或發熱等不適症狀,應儘快至醫院就診。

這樣做,可以預防沙門氏菌感染:

1、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廚房用具要分開,在冰箱裏也要避免把生熟食物放在同一個區域,同一層當中。上層放熟食物,下層放生食物,嚴防交叉污染。

2、生食蔬果前,一定要用流動自來水洗淨。

3、熟食最好在10℃以下低溫保存,食用前必須用80℃以上高溫加熱15分鐘以上。

4、在日常生活中講究手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

5、不吃生肉或未經徹底煮熟的肉,不生吃雞蛋,不喝生奶。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上觀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13/164628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