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做過毛老師的徐特立經歷奇特 毛對他特別尊重

作者:

1943年7月24日

王明在吃有毒的藥。

很明顯,有人在給王明下毒,而且,毛澤東和康生顯然與此有牽連。要公開殺害中國共產黨內國際主義者的領導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一個在共產國際受愛戴和尊敬的人,那是不可能的。雖然如此,毛澤東認為,時間緊迫。目前的形勢世界大戰正在進行,共產國際已經解散,延安地方偏僻,不易來到大大有利於幹掉不服從的人。

開了一次醫療討論會,延安總共十二名醫生都參加了。他們在中共中央所在地楊家嶺待了兩個星期。可以想像得到,他們已經很好地接受了一次「精神訓練」。

毛澤東和康生確信我們已經知道對王明的蓄意毒害,因此肯定莫斯科也已了解真相。所以,鄭重其事地召開這次醫療會議,完全是為了蒙蔽那些往最壞處懷疑的人。

1943年7月26日

醫療討論會在研究病歷時,發現了服用甘汞的記載。

醫生們要求金作出解釋。事情竟發展到這種地步,以致中共中央主席禁止再向金提問題,並中斷了會議。

醫生們感覺到,事情牽涉到某些高級官員。在第二次會議上,有些權威宣佈,他們對這個問題沒什麼說的了,有的則居然置常識於不顧而為金撐腰。

沒想到羅莎·弗拉基米洛夫娜拿出了一些金開的甘汞和其他藥物的處方,這是她收起來以備將來作證用的。

我真不知道這件事會怎麼收場!

1943年7月27日

徐特立是延安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這個人具有很不尋常的經歷。

1877年他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在一所為窮苦人孩子所開設的學校里上學。他去過日本好幾次,並在那裏讀了幾年書。他在毛澤東於1912-1918年間學習的一所師範學校任教。

有一次,當毛澤東受到開除學籍的威脅時,徐特立和楊昌濟支持他。那時楊昌濟毛的未來的岳父教倫理學。由於他們的保護,毛澤東才得以念完師範。

在那以後,徐特立在巴黎和里昂的大學學習了大約四年。

徐特立在法國遇到了在國外建立了中共支部的李立三周恩來

那時,很多中國人都通過中法教育協會的關係到法國去留學。

後來,徐特立在德國和比利時的工廠里工作了一個短時期。

回國以後,於1925年參加國民黨。1927年加入中共。同年,參加南昌起義。

二十年代末,徐特立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後來他就和毛澤東一起,在中共蘇區政府工作。

他參加了長征。前些時候,他以64歲的高齡,參加了游泳比賽。

雖然徐特立是一位老人,而且也顯得老,但他仍然精神矍鑠。

毛澤東對他以前的這位老師深為敬重。

中共的一些領導人十分害怕王明把中共的真實情況捅給莫斯科的前共產國際領導人。讓他們失掉莫斯科的支持而自己去對付蔣介石,這倒真是他們所不喜歡的。

1943年7月29日

整風運動的目的顯然是使黨官僚主義化,從而使每個共產黨員的熱情與積極性化為烏有。中共領導人不是在志同道合的基礎上建立起紀律,使大家圍繞着一個偉大的目標團結起來,而是在恐懼的基礎上向人們灌輸盲目的奴隸主義。延安的整風氣氛就是恐懼,除了恐懼,還是恐懼。

康生的親信殘暴得無惡不作,甚至下得了手去逮捕懷孕的婦女。我不禁要想,這些「人」所具有的究竟是什麼樣的道德品質呢?

毋需詳細觀察即可看出,他們都是一丘之貉,具有跟性慾衝動一樣粗野而原始的人生觀。他們大都野心勃勃,而又沒有什麼實際成就可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裏的各個懲罰機關中擔負職務的,就是這些腐化墮落的無知之徒。他們動輒行使暴力,製造偽證,把人處死,寫告密信,以此來保證他們慢慢地然而是穩步地升遷,尤其重要的是,這使他們有吃有穿。

虛榮、卑鄙,總是與口腹聲色之欲分不開的。

1943年8月2日

這個城市已經非正式地實行戒嚴。各機關學校已經用柵欄圍起來,並沒有門崗。已婚的人被嚴格禁止與家人見面,否則就有被捕的危險。兩人之間的私人交談也明顯地擔有風險。

很多「罪惡昭彰」的人奉命待在他們工作的地方,因為監獄裏已人滿之患。

各個組織之間的聯繫,要通過康生情報局的特別通訊員。

到處都有對揭發出來的人「進行改造」,對即將被揭發的人拼命說教。毛澤東承認,他把這次運動看得「特別重要」。

延安黨的領導機關和行政機構的活動,都取決於毛澤東的情緒。只要他覺得累了,任何工作會議,甚至重要的報告都被取消。

1943年8月6日

國內是一片歡樂景象禮炮齊鳴,祝賀我們紅軍的節節勝利。莫斯科在昨天慶祝了奧勒爾和別爾戈羅德的解放。

劉少奇正在對中共各領導機構的人事進行調整,這個做法一定是得到毛澤東同意的。

康生局裏的工作人員,有百分之八十承認自己是搞間諜活動的。

入夜,死一樣的寂靜籠罩着延安及其近郊。聽不到一點聲音,沒有笑聲,沒有燈火。

方才我走出窯洞,俯視山谷,只見漆黑一片。沒有聽到太平溝衛兵的腳步聲和口令,但每條道路都有衛兵巡邏。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延安日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07/1643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