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馬雲代價最高昂的商業教訓:中國只有一位領導人

作者:Keith ZhaiLingling WeiJing Yang

中國電商阿里巴巴與螞蟻科技集團創辦人馬雲

馬雲(Jack Ma)無疑是既有頭腦又有雄心,他白手起家建立了中國最大的商業帝國之一,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並將數字創新帶給數億人。他不是中國版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或比爾·蓋茲(Bill Gates),他的成就足以與他們比肩。

如今,他幾乎從公眾視野中完全消失了。與21世紀的其他科技大佬一樣,馬雲幹什麼都愛孤注一擲,他當下的處境與這種風格不無關係。

互聯網的顛覆性曾被視為中國追趕西方的利器,但現在,對執政的共產黨來說,它成了一種威脅。為此,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幾十年來權力最大的領導人習近平正在改寫商業規則。

據了解馬雲的人說,他沒有跟上政府看法的轉變,也沒有意識到與政府步調不一致會產生什麼風險。他們說,他多年來對警告置若罔聞。他的行事方式太像一個美國企業家了。

去年10月,即馬雲退出世界舞台之前,他發表了一次堪稱其直言不諱典型事例的演講,他指責了中國監管部門扼殺金融創新。數日後,習近平親自介入,叫停了馬雲麾下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Ant Group)總額超過340億美元的首次公開募股,這本將是一次創紀錄的IPO。此後,螞蟻集團被迫重組業務,公司員工和投資者陷入茫然無措的境地。

中國政府對民營部門實施整頓,開出罰單,並啟動了對民營企業的調查,以迫使馬雲麾下企業,以及網約車巨頭滴滴(Didi Global Inc., DIDI)和TikTok所有者字節跳動(ByteDance Ltd.)等公司向國家利益靠攏。這些公司掌握大量的資金和用戶數據,規模之大已到政府難以控制的地步。

據熟悉馬雲活動的人透露,56歲的馬雲已經把此前接連不斷的商務旅行和與全球領導人見面的安排,換成了打高爾夫球和閱讀道家經典。按照這些人的說法以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看到的馬雲的作品照片,他聘請了一位老師學習油畫,一開始畫花鳥,後來轉向抽象風格。

據熟悉馬雲活動的人說,馬雲曾前往北京試圖緩和事態。但官員們表示,這些舉動來得太晚了且無濟於事。馬雲至此已經偏航。馬雲野心勃勃和直言不諱的個性在中國曾吸引了許多狂熱的粉絲,但在習近平和中共的加緊控制下,這將不再被容忍。

中國央行、銀保監會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參與監管阿里巴巴的中國政府機構都沒有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沒有對書面問題作出回應。

一位參與相關監管工作的北京官員說,馬雲本該把重點放在回饋黨,而不是專注於自身利益。這意味着馬雲應該保持低調,採取更多措施支持政府企業,並與社會分享更多公司利潤。

有些人為馬雲說話,認為馬雲所以受到懲罰,是因為他的行事方式很像西方科技大亨那一套——推動創新、追求市場主導地位、創造新產品、呼籲放鬆監管,然後賺錢。他們將螞蟻集團(Ant Group Co.)和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9988.HK, BABA,簡稱:阿里巴巴)的成功歸功於馬雲的活力、個人魅力和職業道德。

前高盛(Goldman Sachs)大中華區董事長、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春華資本集團(Primavera Capital Group)創始人胡祖六(Fred Hu)說,馬雲希望在數字金融監管等複雜問題的公開討論中發出建設性的聲音。春華資本集團投資了螞蟻集團。

胡祖六是螞蟻集團董事會獨立董事。他說:「我認為馬雲與監管機構的關係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

馬雲的發言人表示,《華爾街日報》報導的有關馬雲活動的細節並非「基於事實,而是基於未經證實的觀點和/或第三方觀察」。這名發言人沒有進一步置評。

這篇關於馬雲與中國領導層關係逐步惡化的報導,是基於對中國政府官員和政策顧問、馬雲現在和過去的商業夥伴、以及他公司的投資者和員工的採訪整理而成的。

遵從內心

當馬雲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業時,中國正邁入一個新的全球經濟環境,他對互聯網提升中國社會的潛力感到着迷。有時候,他會不請自來地出現在政府辦公室里,希望用各種機會了去解釋他對未來的設想。

1999年,馬雲推出了阿里巴巴這個B2B平台,此後許多高層官員開始對他的熱情表示認同。中國前總理溫家寶就曾自稱是馬雲的一個「認真的學生」。

進入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後期,阿里巴巴開始壯大,馬雲出現在中國各地的便利店、機場和鐵路候車室的海報和電視螢幕上。數以百萬計的人聆聽他的成功之道,他在早期的一次演講中說,一家公司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創始人能否有足夠大的胸懷。

政府官員們也曾對他的工作表示讚許。習近平正是其中之一,他在本世紀初期當過浙江省省委書記,而阿里巴巴的總部就在浙江。習近平鼓勵初創企業,這與當時中國的政策是一致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29/163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