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出身,不是家境,而是這5個時刻…

父母子女一場,面對漸行漸遠的旅程,我們抓不住時光,卻可以努力創造一些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尊重的溫暖瞬間。

當我們初為父母,最想給孩子的東西是什麼?

對孩子而言,什麼才是最可貴的禮物?

相信很多父母願意為了孩子拼命努力奮鬥,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

殊不知,物質只是最表面的愛,真正的愛,並不需要轟轟烈烈,只需要好好把握日常中這幾個時刻,溫暖就能貫穿孩子的整個人生。

父母表達愛的時刻

《少年說》中有個同學王子軒,她跟父母的關係非常好,每天都會對他們說「我愛你」。

她每年過生日時,父母都會給她寫一封信,表達着對她的關心和疼愛,這麼多年,那麼多信成了她最想珍藏的東西。

遇見這樣敢於表達愛的父母實在太幸福了。

有人說中國式父母的相處模式:缺乏溝通、不善表達、羞於說愛。

很多父母對孩子,不是喜歡以反話攻擊,就是習慣以沉默方式表達着愛,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愛在心口難開。

父母以為自己不說,孩子也會懂,因為父母在行動,可是在孩子眼裏,父母不說,孩子就無法明確感受到那份愛。

就像說出口的傷害,明明話語沒有長刀子怎麼就扎得人心痛,那些甜如蜜的好話,說出口,傳到對方的耳朵,總是令人心裏美滋滋。

朋友說過一件事,開學時,女兒幼兒園讓錄一段視頻,給寶寶的話。

朋友錄了一段視頻,裏面對女兒說到:「不管你變成什麼樣子,媽媽都會愛你,媽媽愛你不是因為你有多棒,僅僅只是因為你是媽媽的心肝寶貝。」

後來老師告訴她,四歲的女兒看得紅了眼眶,不停地流眼淚。

父母表達出口的愛,孩子才有了發現愛、感受愛的契機,否則未說出口的愛,孩子很難透過層層障礙,見到愛得真身。

感受到愛的孩子,才有更多安全感,所以朋友家的孩子,從來沒有分離焦慮,總是樂觀開朗。

愛不止需要在心口,更需要張口。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我們習慣為孩子做很多實實在在的行動,比如親手做一頓美味佳肴、用心陪伴一日等,偏偏吝嗇語言上愛的表達。

做佳肴、陪伴這些固然是愛孩子的表現,但是這些愛更像是個無名英雄,而一旦表達出來的愛,從此有了自己的大名,更容易在記憶長河中留存。

受挫時需要幫助的時刻

當11歲的袁泉,因為成績優異與自身條件,被北京戲劇學院附中選中為京劇有潛質的孩子,從此踏上北京學習京劇之路。

那時,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有時候深冬下雪的早晨,天還沒亮,就穿着軍大衣去排練,手腳凍僵也要堅持。

在《朗讀者》中,袁泉講述了自己的心情,在一封封家書中,她忍不住跟父母吐露自己的苦楚:

「最近整天垂頭喪氣,悶悶不樂,我很努力,老師卻說我不夠刻苦,我聽了非常難受······」

父母收到回信後,有心疼,有鼓勵:

「泉泉,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拼命。在挫折面前彆氣餒,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她說,那時一有時間或是下課就會去看看有沒有父母的信,收到父母的信就像過節一樣。

可以想像那種激動心情,也許,那7年歲月里290多封與父母的通信,不僅是艱苦日子裏的甜,更是此後整個人生里愛和力量的源泉。

如果說順境時,父母的關心在孩子眼裏稀鬆平常,無法揚起激動的浪花;那麼逆境時,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就是她人生路上永不落幕的煙火,足以燦爛一生。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我們的任務不止是保證孩子衣暖、胃飽,更要在有效期內賦予孩子受用終身的東西,比如堅韌、勇氣、愛和力量,如此計長遠,才是真正之愛子。

無條件愛的時刻

童話大王鄭淵潔小時候很調皮。

老師佈置命題作文《早起的鳥有蟲吃》,他覺得不對,寫了篇《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老師說不行,他卻說:「鳥早起能豐衣足食,那蟲子早起就有殺生之禍。」

老師很生氣,要求他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說幾百遍「鄭淵潔是這個班上最沒出息的人」。

後來,鄭淵潔一邊嘴上說着自己沒出息,一邊在課桌下拉炮蓋過自己的聲音,老師大怒要直接開除他。

回到家他把事情經過寫成檢查交給爸爸,爸爸沒說什麼,帶他去學校,學校領導依然表決要開除鄭淵潔,回家路上,他爸爸只說了一句話:「沒關係,我在家教你。」

簡單一句話,透着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婚姻之初,我們習慣許下誓言:「無論貧困富貴,無論健康疾病,無論人生的順境逆境,在對方最需要你的時候,你能不離不棄終身不離開直到永遠嗎?」

當我們初為父母,都曾對孩子許下「無條件愛」的誓言,我們始終愛你,即使你並非十分優秀;希望你健康,即使疾病纏着你,我們也深愛你。

只是不知不覺中就變成了有條件的愛,因此孩子倍感傷害。

可是父母無條件的愛,才是孩子心底的光,孩子身披亮光,人生才能光芒萬丈。

父母給孩子道歉的時刻

中國父母也會犯錯,只是從不道歉,仿佛道歉的話一出口,父母的權威就跌落神壇。

初中時,有一次,跟媽媽約好一起去縣城買東西。

我從早上等到下午,她也沒有行動的步伐,直到夜幕降臨,她都沒有一句道歉的話,這件事,擱在我心裏怨憤了很久。

高中時,有一次,跟老媽一起去村里賣鈣片處圍觀,後來人多走散了,我就自己先回家了,後來媽媽回來說「以為你生氣了呢?」

我笑着「生啥氣啊」,媽媽那句約等於道歉的話,足矣感動我一生,因為第一次感受到被重視、被父母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父母的道歉,不僅代表着父母的真心,更代表着對孩子的尊重和重視,得到道歉的孩子,內心是感動和知足的,他不會真的怪父母,因為道歉本身已彌足珍貴。

父母的「對不起」不一定會得到孩子的「沒關係」,但是沒有「對不起」的熨帖,受傷的心理很難「沒關係」。

好的父母,敢於對孩子及時表達「對不起」,被珍視以對的孩子,樂意回應「沒關係」,這是親子關係良性循環的基礎。

父母之間溫情的時刻

看過一個視頻:

老婆挽着老公的胳膊,兩個人走在前面,孩子在後面跟着,負責拎東西外加吃狗糧。

這一幕,鑽到孩子眼裏,變成視頻,定格了幸福。

從心理學上說,一個人如果家庭和諧,父母關係融洽,他會非常自信,樂觀積極向上。反之,如果夫妻不合,首先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家庭是孩子安全感的始發地,如果家庭紛爭不斷,孩子安全感缺失,整個家庭基調都會變得荒蕪,如果孩子眼裏的我們始終恩愛和諧,溫暖的巢才能釋放更多力量。

越長大越明白,物質的擁有固然可貴,但是夫妻、親子和諧才是真的無價之寶,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珍寶,也是孩子眼裏此生最美的風景。

父母子女一場,面對漸行漸遠的旅程,我們抓不住時光,卻可以努力創造一些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尊重的溫暖瞬間;

當我們為人父母,從此修行在路上,我們努力在陪伴孩子的歲月中印下可愛、溫暖的腳印,作為最長情的告白,以抵禦歲月漫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不是家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10/163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