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哈佛大學研究證明:每個孩子距離成功只差一個關心他們的成人

朋友向我哭訴:

下輩子再也不生男孩了,太痛苦了!我現在希望沒有暑假,我跟兒子只需要周末見見就好。我的心理已經不正常了。

朋友有一個14歲的兒子,這1年,孩子的叛逆讓她欲哭無淚。兒子小學時成績優異,進入初中後卻節節下降,還迷上了手機遊戲,經常因為打遊戲飯不吃、覺不睡。她去學正面管教,讀教育書籍,用盡了她能想到的各種辦法,卻管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昨天凌晨1點,她起床上廁所,發現兒子的房間開着燈,她打開門進去,看到兒子正在全情投入地打着手遊,本來還有點迷糊的媽媽突然清醒,一股怒火衝上腦門,她搶過手機一把摔在了地上。

兒子開始被媽媽的行為嚇了一跳,反應過來後卻朝着媽媽大喊大叫。

媽媽的心都碎了:「在家上網課期間,你每天都不認真上課,需要我下班回家陪你重新學;現在開學一個周了,早上7點半就要到校,你這個點還在打遊戲,白天上課能聽得進去嗎?你到底還要不要上學?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唉,哪個青春期孩子的媽媽不曾在深夜痛哭過?我們對他最簡單的要求他會堅決不執行;用粗魯的語言抗議我們的管教;沉迷手機遊戲無法自撥;在最需要奮進的年齡無所事事......

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都會有挫敗感:我們全心全意為他着想,他卻絲毫不感恩我們的愛和付出,反而經常跟我們作對。搞得親子關係動不動就刀光劍影。有沒有好的辦法緩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有沒有辦法讓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成為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

哈佛大學建立了「兒童發展中心」,就是想弄明白:什麼樣的孩子能夠克服成長過程中這些嚴峻的挑戰?能夠戰勝自己並取得成功?他們的發現是:

這些孩子與給予他們支持的父母、看護人或其他成年人之間保持着至少一種穩定、忠誠的關係,身邊至少有一位支持鼓勵他們的父母或看護人。這種關係能針對孩子的個人需要做出及時響應、給予支持、提供保護,從而減少孩子發展過程中受到的干擾。

這項研究結論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每個孩子距離成功只差一個關心他們的成人。

這個「關心」,是真正的關心,能夠看到孩子叛逆行為背後深層的心理動機,能夠意識到孩子的叛逆只不過是在虛張聲勢,並能夠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不管他的學習成績好壞,不管他給自己增添了多少麻煩。

但是,哪怕我們知道了正確的理論,還是無法做好,將理論應用到管教孩子的實際行動當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青少年勵志專家、演講家喬希.西普從他自身的經歷和的近20年對青少年問題的研究破譯了青春期的密碼,指導家長如何陪孩子度過成長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這段時期,著成《解碼青春期》一書。

如何陪伴孩子走過痛苦不堪的青春期?關鍵是父母要建立三種思維模式。

第一種思維模式:青少年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10歲時,鄰居帶着他去坐過山車。過山車上傳來的尖叫聲讓他恐懼,他認為那是一個死亡機器,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排隊去坐。

等他不得不跟隨人群爬上過山車時,他發現了更加恐怖的事情:上面根本沒有安全帶,只有一個大腿壓杆。

他使勁拉了拉那個壓杆,又猛地拽了拽它;他站起來,想把它崩開;他用力地推它,試驗它,用手拉它。

難道他想壓杆失靈將他摔死嗎?當然不是,他只是在不停地確認壓杆是否可靠。

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同樣的心理。他們對不確定的未來心懷恐懼,他們需要不斷地試探我們,確認我們是否能夠撐得住。

他們懶得跟我們講話,他們不願意跟我們共同外出,他們不聽管教......是想逃離我們嗎?實際上,他們是在試探我們是否可靠,他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我們。

青春期的到來讓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飛速地變化,他們沒有足夠的閱歷和能力應對那些變化,他們感到恐慌,於是,不斷地試探我們能否幫助到他,能否成為他們可靠的依靠。

我們必須要讓他們知道:我們絕對可靠!我們不會一推就倒,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他身後支持他!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據統計,孩子12歲之前,媽媽和孩子每天在一起的平均時間為31分鐘,爸爸是26分鐘;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時間分別縮短到11分鐘和9分鐘。

孩子只有在對父母充分信任的情況下才會敞開心扉,而父母要得到這份信任需要有充分的時間陪伴、關注孩子,沒有其他捷徑可以走。

第二種思維模式:遊戲規則已經變了,因此,你也得變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事無巨細地照顧他、呵護他,他去哪裏玩、吃些什麼、穿的衣服,都需要我們積極主動地提供給他。

當孩子長到十幾歲,他們的身體、認知、情感,以及社交範圍等各個方面都會發生巨大的轉變,他們不再喜歡我們像小時候那樣對待他。這時,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需要調整,建立起新的模式,可是很多父母並沒有及時意識到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困難的一個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一半是膽怯的孩子,一半是自由的尋求者,他們想要獨立,卻又缺乏獨立的能力,所以他需要一個成人成為他的教練,鼓勵他、支持他、指導他。

關注個性發展,而不是只盯着結果

我們關注孩子多數是這種形式:「這次考了多少分?第幾名?」

孩子會覺得:你只關心我的分數和名次,根本就不關心我這個人,不關心我學習上遇到了多少困難,我付出了多少努力。

優秀的教練不會這樣做,他們關注的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需要哪些指導和幫助?然後幫助他解決,關注的是孩子整個的狀態。至於結果如何,並不是人為能夠控制的因素。

前段時間青島發生的15歲女孩弒母案,我認為母女倆在這個方面就產生了分歧。媽媽對女兒的愛很深切,為了培養女兒,她努力工作,盡力給女兒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要求就是女兒必須要學習成績好。媽媽看重的是「優異」的成績,忽視了女兒的感受。這樣的母女關係是有問題的,因為母女之間缺乏平等、有效的溝通。

給孩子設置界限和底線

青少年在發育期,身體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神經傳導也不正常,很多時候很難控制住自己,就像在大海中開船,茫然無措,不知道方向。但是,如果因為無知無畏而莽撞行事,一次失足可以整個人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比如傷人、吸毒、未婚先孕、輟學等。

雖然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不可能事事管制,但是我們要明確設置好界限和底線: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河南20歲的女孩在公共廁所里產下一個女嬰,拋棄在別人的汽車後座上面。這個女孩知道父母接受不了她未婚生子,也知道這將對自己的人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所以她寧願狠心拋棄孩子。

可是,現在的監控太發達,民警很快就找到她,人生的苦果她只能品嘗。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壓杆」,設置界限和底線,不能讓一次失足而毀壞了孩子整個人生的軌跡。

第三種思維方式:你需要幫助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並不是完美的父母,我們隨時都會犯錯。所以,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就跟學會講一門外語一樣,教育也是一種技能,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得到提升。

我們可以向專業的家庭教育諮詢師請教,可以向優秀的家長請教,可以向專業書籍請教,不要顧慮「家醜不可外揚」,不需要掩飾自己的問題。事實上,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謙遜並不意味着你很軟弱,它意味着你很勇敢。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經歷很多事情,可以說是人生中最煎熬的一段時期,他們在努力認識自我,找到自我;重新認識父母,找到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不同。幾乎每個人的成長都要經歷這段必不可少的時期。

我們的孩子能否順利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成長為一個積極上進的人,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做成保證孩子安全的那根「壓杆」。他會通過拉、扯、推來考驗「壓杆」的安全性能,我們必須要承受住這些考驗,才能保證孩子安全度過這段恐懼的時期,走向成功的未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婉秋聊育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27/147005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