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綠色情報員:「刺客」圍攻南海 崩解的珊瑚海災難

棘冠海星被封為「珊瑚殺手」,南海局部海域出現大爆發,珊瑚礁難逃劫難。(法新社

「潛水下去,南沙太平島海域90%珊瑚都死掉了。」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難過看着眼前的珊瑚殘骸,「一年半前珊瑚礁還非常健康。」潛水40多年的他難掩驚訝口吻,「後來仔細一看,珊瑚裏面有非常多的棘冠海星。」

今年4月鄭明修研究團隊前往太平島海域進行珊瑚礁監測,6個測站都出現珊瑚礁大規模死亡,尤其是石珊瑚幾乎全滅,這一幕大不同於2019年9月研究團隊的調查結果,「當時平均珊瑚覆蓋率大約是50%,最好的區域有82%、最差是24%,大多數覆蓋率是60%、70%。」鄭明修對照上一次的調查數據,「50%定義是健康的珊瑚礁海域。」

一般認為,珊瑚覆蓋率超過50%的海域,每1萬平方米可以供養20至30隻棘冠海星,鄭明修分析,「這次在太平島記錄到的數量,換算下來,每1萬平方米將近有760隻,等於是2、30倍,已經達到大爆發等級,棘冠海星是造成這次珊瑚死亡的元兇。」

棘冠海星突襲南海

棘冠海星入侵太平島海域,密集處可見20隻同框(黃色箭頭所指)。(鄭明修提供)

這群「刺客」不但大肆突襲太平島,魔手也伸向南沙群島的其他島礁。「我們在太平島也看到棘冠海星在水深30米的沙地爬行,它應該在珊瑚爬行,所以它還在四處搜尋、到處覓食,像是蝗蟲過境般吃完就換下一個地方。」鄭明修推測太平島的珊瑚去年應該就被吃得差不多了,5月回台後,他聯繫中國科學院研究珊瑚礁的學者,得到的答案是「南沙非常嚴重,棘冠海星大爆發。」

「去年他們要研究人員停下工作,停工一天移除棘冠海星,移除的數量高達4、5000隻。」鄭明修提到中國科學院學者的回應,「他們還花了超過1000萬人民幣,請當地漁民在西沙群島移除約10萬隻棘冠海星。」

事實上,棘冠海星爆發的引線在南海陸續現蹤,2020年夏天,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發現中沙群島的大環礁海域出現棘冠海星大爆發,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最近3年西沙、南沙、中沙不斷發現局部海域棘冠海星大量增生,而2007至2009年,西沙有些海域的珊瑚礁甚至幾乎被棘冠海星吃光了。

台灣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主持人宋克義認為,棘冠海星爆發現象需要長期實地調查和相關監測數據,而南海海域的追蹤研究並不容易執行。「日本研究團隊曾在東沙環礁某些海域一下子看到很多棘冠海星,可是其他地方卻沒有。」他說明,「東沙環礁的範圍很大,大概有500平方公里,有些地方多、有些地方少,目前看起來是蠻正常的。」

鄭明修表示,2019年4月他的助理隨同研究團隊到東沙環礁南邊潛水,在水深15至18米處看到桌形軸孔珊瑚出現白色,發現有30幾隻棘冠海星,而日本科學家投稿在國際期刊《海洋生物多樣性》(Marine Biodiversity)的文章也指出,東沙環礁棘冠海星區域性爆發,2019年6月他們在東沙外環礁同樣的地方潛水調查,兩天潛水每一次都看到蠻多隻棘冠海星,而且都是出現在軸孔珊瑚。

「今年東沙珊瑚礁總體檢必需針對那個區域進行監測。」鄭明修向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建議,「因為東沙環礁現在算是整個南海珊瑚礁狀況最好的。」

海星幼苗隨海流擴散

棘冠海星橫掃太平島珊瑚礁,工作人員以醋酸注射海星,試圖降低危害。(鄭明修提供)

隨着棘冠海星在南海出現點狀增生現象,海星大軍是否會往其他島群擴散、遷徙?宋克義指出,以西沙群島來說,西沙有八大環礁,礁和礁之間都是深海,而海星成年之後沒有本事遷徙,它們只可能在同一塊礁盤上移動,因為水深很淺,目前南海很多島礁都出現棘冠海星,可能是在幼苗期隨着海流漂游、擴散到各個地方去,所以地區性珊瑚可能被吃光,全面性應該是不會。

鄭明修認為,棘冠海星會不會跳島是一個問號,由於珊瑚有味道,當海流有這個氣味,鄰近的島礁水深又淺,它們就爬過去了,從這個島吃過那個島,不過要從西沙跳島到東沙、南沙,橫越幾千米深的海域,理論上不太可能。

棘冠海星被封為「珊瑚殺手」,宋克義表示,棘冠海星會吃珊瑚,它把整個胃翻出來、包覆珊瑚,分泌消化酵素,珊瑚表面的組織就被消化、吃掉了,起初呈現白色的珊瑚骨頭顏色,沒多久就長出各種藻類;以繁殖特性來看,海星為體外受精,每年春夏季進入繁殖期,一隻海星可以產下幾千萬個卵,採取的策略是「多多益善」,所以一但很多受精卵都存活下來,就會出現地方性的爆發。

棘冠海星的「胃口」視不同條件而有差異,鄭明修說明,一般來說,一隻成體的棘冠海星每年可以啃食掉4至6平方米的珊瑚,但每個報告有不同說法,因為環境背景、海星大小、珊瑚種類而有不同,教科書上說棘冠海星不吃軟珊瑚,不過這次在太平島卻看到它們吃完石珊瑚後,一些柔軟度比較高的珊瑚也吃。

從1960年代起,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大堡礁記錄到多次棘冠海星大爆發,嚴重危害當地珊瑚礁。鄭明修指出,根據大堡礁的監測資料,珊瑚死亡42%是因為棘冠海星吃掉的,白化死亡的佔比是22%,其他還有颶風大浪侵襲、地震等因素造成。

難解的大爆發謎團

大法螺是棘冠海星的天敵,卻面臨過度捕撈命運。(鄭明修提供)

雖然珊瑚死亡的成因很多,以太平島的現況來看,鄭明修排除水溫上升造成珊瑚白化,「如果是白化的話,珊瑚在淺水區死亡的最嚴重,因為水溫較高,這次太平島是愈淺的地方,珊瑚活存率愈高,尤其是潮間帶的珊瑚都還活着,而棘冠海星不喜歡潮間帶。」他推敲箇中原因,「我們也看到海里有幾株鹿角珊瑚還活着,這種珊瑚裏頭住着梯形蟹和槍蝦,國外研究發現,梯形蟹會咬棘冠海星的管足,保護自己的家,所以鹿角珊瑚還活着,其他沒有梯形蟹的珊瑚就被吃光了。」

不過,棘冠海星大爆發的原因現今仍是謎團,科學家依然無法做出確鑿的解釋。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曾提出海洋污染的說法,由於農業開墾或人類活動,肥料等營養鹽透過雨水沖刷至海洋,造成微細藻類大量增生,提供棘冠海星幼生時期足夠的食物來源,也有一說是漁業過度撈捕,很多珊瑚礁魚類會吃幼生期的棘冠海星,大法螺則會捕食成年的棘冠海星,因為生態失衡、天敵消失,導致棘冠海星大量增生。

宋克義認為,這些屬於若A則B的推理方式,各種推論看似合理,卻無法證實是否為真相,舉例來說,溫度升高和海星幼蟲存活率的觀點,贊成者提出因為溫度升高、胚胎發育快,這樣的說法合理,但並不代表真正原因,因為並非每年夏天都會有很多海星,自然界的因素往往很複雜,不容易追蹤、找到真正的成因。

「太平島的居住人口很少,幾乎沒有大量人為污染,而台灣很多海域的大法螺也幾乎滅絕,也不見得出現棘冠海星大爆發。」鄭明修認為南海大爆發不能簡單歸納原因,他也試圖推測各種因素,「海星的浮游期會隨着海流輸送,剛好停留在太平島或其他島礁,天時地利各方面提供有利條件,造成棘冠海星大發生。」

不過,南海漁場過度捕撈是不爭的事實,鄭明修指出,目前在南海采捕大法螺的大多是大陸和越南漁船,大法螺常被拿去做觀賞用貝殼,大陸一顆大概要價人民幣2000元,台灣海巡署曾在東沙環礁查緝到海南島漁船,光是一條船上就有6顆大法螺,而那天有20幾艘漁船。

漁船大軍挾帶的污染問題也不容小覷,美國一家專門從事衛星圖像分析的科技公司Simularity最近調查發現,停泊在南沙群島九章群礁的大批中國船隻向海里傾倒排泄物和污水,導致藻類生長,而過去5年的衛星圖像也顯示中國漁船聚集的南沙群島海域,藻類植物正在佔據珊瑚礁。

南海被推上生態火線,以國外處理棘冠海星大爆發的經驗來看,鄭明修表示,澳大利亞曾試圖復育大法螺為珊瑚礁「解危」,不過迄今養殖並未成功,人工移除、注射醋酸也是常用的控制方式,近年澳大利亞還發展出AI影像辨識系統,自動搜尋棘冠海星,再利用機械手臂注射醋酸來毒殺它,台灣最近也訂購了新一代的注針,儘管晚了一步,希望能儘速處置太平島的棘冠海星問題。

誰是頭號珊瑚殺手?

太平島緊鄰珊瑚大三角,過去豐富的珊瑚生態已不復見。(鄭明修提供)

這一場棘手的南海珊瑚礁危機,威脅不只來自棘冠海星,也來自人類的直接破壞。美國邁阿密大學海洋生態學家約翰・麥克馬努斯(John McManus)曾指出,南海大約半數的島礁面臨嚴重衰退,抽砂造島、過度捕撈是幕後兇手,而中國是罪魁禍首。

「抽砂造島對當地的珊瑚造成全面性破壞,因為它把海里的砂抽出來,覆蓋在珊瑚礁上,變成是人都可以住的地方。」宋克義點出嚴重性,「另外,南海有很多非法捕撈的漁船,東沙環礁不時看到大陸和越南漁船,因為政府補貼油料,他們真正的目的不見得是漁獲,而是伸張主權,所以不顧成本,這也意味着對自然界的破壞就更大了。」

宋克義以在東沙查獲非法越界的中國漁船為例,「船上有大量的紅色骨頭的珊瑚,它們不是紅珊瑚,我上維基百科查詢,中國有些地方認為它有醫療的效果,連治什麼都不知道,漁民在東沙大肆搜刮、采了一大堆。」他語重心長說,「他們是精挑細選要那一類的珊瑚,所以可以把某個種類消滅殆盡。」

南海珊瑚礁湧入四面八方的「刺客」,從海星到人類各個不懷好意,崩解的珊瑚海災難一觸即發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15/161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