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原材料大漲中國工廠成本壓力極大 恐釀通脹危機 危及中共政權

—原材料價格攀升 中國恐面臨輸入型通脹壓力

中國最新公佈的5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9%,創下近13年來的新高,代表國際原材料價格的攀升已經給中國製造業帶來極大的成本壓力。這波工廠成本壓力若進一步轉嫁到民生商品的售價上,恐將釀成中國的通脹危機,並危及中共的政權。

江蘇省連雲港的工人在向貨輪上裝運出口鋼材。(2020年5月27日)

中國最新公佈的5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9%,創下近13年來的新高,代表國際原材料價格的攀升已經給中國製造業帶來極大的成本壓力。這波工廠成本壓力若進一步轉嫁到民生商品的售價上,恐將釀成中國的通脹危機,並危及中共的政權。

因此,中國政府正積極採取有力的措施,包括打擊哄抬物價行為、提供企業補貼,甚至打算釋出國家儲備的金屬等,來遏制在高位運行的工廠通脹壓力。

不過,部分國際投資銀行認為,中國向國際原材料商品價格宣戰的概率不大,各項措施恐徒勞無功,而部分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專家則認為,央行可能會放手讓人民幣會進一步升值,以減緩企業的進口成本壓力,但應不至於大幅緊縮貨幣政策,以免損及經濟復甦的力道。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5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因受到鐵礦石、煤炭、原油和有色金屬等國際原物料價格分別上漲兩成到九成不等的影響,年增率擴大至9%,不僅高於市場預估的8.5%,更創下自2008年9月以來、近13年的最大年增幅紀錄。

PPI是觀察通貨膨脹在工廠端,亦即,商品製造領域的一項重要指標。

去年5月,中國的PPI指數因受到疫情的影響,年減幅達3.7%,但隨即從低點反彈,一路持續攀升。自今年初以來,進口原材料價格走升一直是官方和企業的心頭之患,反映出的是製造商的成本壓力。如今,隨着PPI指數逐月跳升,代表的是企業的成本壓力也一再飆高,只不過礙於政府政策和市場競爭壓力,許多製造商至今仍不敢反映成本,調高商品售價,只能在利潤持續遭侵蝕下苦撐。

利潤薄苦撐待變

位於上海的鄭姓半導體設備貿易商通過微信向美國之音表示:「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開打後,加上今年(2021年)來原材料大漲,許多半導體設備的零件進貨就已經相當困難。去年(2020年)來疫情影響擴大,供應鏈吃緊狀況更明顯。化學品等物價上漲幅度明顯,想搶先下單困難度也高,而且當地大型半導體業者與政府審核經營資格更加嚴謹,生意越來越難做。」

位於上海的鐘姓電商也大喊景氣不好,生意難做。他通過微信向美國之音表示:「各類商品進價基本上是逐步變高,官方數據沒多大感受,我們是根本不敢漲價,電商競爭太激烈了。」

CNBC先前引述長江商學院金融教授甘潔指出,她的團隊曾於6月初普查超過2,000家中國工業廠商,結果發現業者對景氣的看法比前幾個月來得悲觀,主要就是因為成本大幅上升,而且預期升幅可能持續至年底。甘教授說:「因為企業毛利遭到壓縮,數家業者甚至拒絕接單,因為生產愈多,虧損愈大,淨利已轉負。」

雖然當前的原材料價格和生產價格居高不下,但因廠商尚未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使得中國民生商品的價格還能維持在合理的水準。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只有年增1.3%幅度,低於市場預期。

CPI是反映一國通脹狀況的最主要指標。雖然中國5月份的CPI年增幅略高於4月份0.9%的年增率,但仍然落在央行所設定的3%左右的漲幅目標內。

CPI摻有水分?

不過,中共官方的物價指數一向遭質疑帶有水分,與民間消費者的實際感受常有不小的差距。

住在福建省漳州的劉姓家庭主婦通過微信向美國之音表示,每天買菜的她早就承受着物價上漲的壓力。她說:「(2018年的)非洲豬瘟帶動豬肉價格(去年)上漲,很多東西也都跟着漲價。雖然最近有稍微跌一點,但是相對以前的價格還是不便宜。以前豬肋排大概人民幣25或26元1斤,現在一般都是30或40元1斤,精品超市的價格就更貴了,大概70或80元,甚至更貴。蔬菜水果的價錢也都有漲,麵包、蛋糕,飲料都比以前貴好多,以前一塊小蛋糕大概20到30元左右,現在基本都是30到40元間,連鎖飲料店的飲料一杯基本都是20幾塊,還有30或40塊的,小店的話可能便宜一點。」

中國現行的物價還算平穩,但未來會不會受到PPI持續攀升的負面衝擊、進一步反應製造領域的成本壓力而引發民生物價失控的通漲危機呢?

曾在倫敦與香港投資銀行工作多年的國際關係與經濟專家汪浩(照片提供:汪浩)

對此,曾在倫敦與香港投資銀行工作多年的汪浩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5月份CPI增幅相對低的原因除了豬肉價格回穩外,還有政府的價格干預措施使然。

他說:「中國政府採取許多行政措施讓下游生產企業不要漲價,因此上游PPI上升未完全體現在下游CPI上,因為企業自行消化成本。這樣的話,短期內下游老百姓消費比較沒受到影響,但長期是沒辦法的,因為企業基本上不賺錢,因為原材料漲價漲很多,這樣子生產了以後,卻無法漲價賣出去,最終結果企業不賺錢。」

當局憂PPI壓力向CPI傳導

不過,對於PPI可能帶來的輸入型通漲壓力,中共官方早就積極出面示警並推出各項遏制通脹措施,因為他們很清楚中國目前的消費和經濟復甦力道仍然緩慢,不能讓消費物價更明顯上揚,以免傷害消費意願與經濟復甦力道。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於5月中旬就要求官員「堅決依法打擊壟斷和囤積行為,加強市場監管力度。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近期在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則警告「已開發國家推出超級經濟刺激計劃應對新冠肺炎中共病毒)疫情,通脹如期而至,而且預料幅度高,至於持續時間可能也不像許多專家預測的那樣短暫。」

在實際遏制通脹措施方面,中國國務院於5月宣佈對小型企業提供補貼,以減緩其進口大宗商品的成本壓力。另外,也針對商品期貨交易祭出新的限制,以遏制投機行為。

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則於上周四(6月16日)宣佈,在近期分批投放銅、鋁、鋅等國家儲備,以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的工作。包括中國證券報等媒體引述市場人士預估,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可望在7月就釋出80萬至90萬噸的原鋁,以減緩金屬漲勢,而未來數月還將釋出部分銅、鋁和鋅的庫存到今年底,這將是10多年來中國首次釋出國家金屬儲備。

至於中國發改委則將從8月份開始根據市場供需,編制重要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指數,以進一步監測物價,並嚴逞不合規的漲價或物價哄抬行徑。

根據彭博社追蹤, 中共當局採取遏制通膨的措施後,當地鐵礦石、玉米、銅等原物料期貨價格自5月中的高峰至5月底確實出現約兩成的跌幅,但其管控能力顯然無法擴及到國際原物料商品價格上,彭博原材料商品現貨指數同期跌幅只有約1%。

控管措施恐徒勞無功

因此,美國知名投資機構高盛就認為, 中共當局控管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各項措施恐將徒勞無功,因為現行原物料的供給有限,再加上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已逐漸擺脫疫情的陰霾,經濟復甦加速,帶動對原材料需求的強勁反彈。中國雖是製造和原材料的進口大國,但在此市況下,已經不是能主導市場定價的唯一買家。

面對新冠疫情的威脅,全球各國大多採行刺激景氣的貨幣寬鬆政策,但也帶來通脹升溫的副作用。為了進一步對抗通脹帶來的經濟威脅,俄羅斯、巴西和土耳其等國央行早就採取加息措施,來抑制經濟過熱或物價狂飆。

目前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也可能於2022年底開始加息,並可望於2023年最多加息兩次。

為了抑制物價,中國人民銀行可能將加入加息的行列嗎?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徐賽蘭(照片提供:徐賽蘭)

上海復旦大學泛海國際學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徐賽蘭通過電子郵件向美國之音表示:「我不認為中國央行會很快大幅緊縮貨幣政策,因為這會進一步增加企業成本壓力,並且讓市場需求減緩。 中共當局今年非常專注在提高需求上。我相信PPI通脹狀況明年會隨供應鏈與生產瓶頸被突破而趨緩,全球經濟將進一步正常發展。」

人民幣長期走貶機率高

汪浩也同意,中國的宏觀貨幣政策本就比歐美國家的要緊縮很多,因此,升息的步調不至於太快。不過,他認為,中國央行可能會放任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以緩和進口物價。

他說:「人民幣過去1年漲將近10%,總體出口順差還在不斷擴大,按照今年頭4、5個月的中國進出口順差來看,有可能今年全年順差達到7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紀錄,這麼高的順差對人民幣升值有進一步的壓力。」

法國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怡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黃黎洋(照片提供:黃黎洋)

不過,貨幣政策是兩面刃,人民幣升值太快不利於中國的出口型經濟,尤其美元已開始出現走強的勢頭,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長期走貶的機率比較高。

法國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怡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黃黎洋向美國之音說:「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空間有限。美國聯準會釋出緊縮訊息後,美元已出現升值態勢。接下來幾個月若有其他緊縮行動或提示,人民幣兌美元未來走貶機率反而大。」

徐賽蘭也認為,人民幣未來可能走貶。她說:「現在已有幾股力量將人民幣匯價往下壓,包括美國經濟復甦,美國聯準會將開始緊縮資金,而這將導致人民幣兌美元或其他貨幣貶值。」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25/161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