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袁世凱對義和團的處置

作者:

袁世凱

6月16日,朝廷發佈上諭更明確地說,雖然拳民仇殺教民,肆行無忌,本應嚴行剿辦,但「愚民無知,姑開一面之網。即著責成剛毅、董福祥,一面親自開導,勒令解散;其有年力精壯者,即行招募成軍,嚴加約束。該拳民既以義勇為名,如足備折衝禦侮之資,朝廷原可宥其前愆,以觀後效。究竟該拳民臨敵接仗,有無把握,世鐸等須細加察驗,謀定後動,萬不可孟浪從事。」

此諭雖責成剛、董二人「親自開導,勒令解散」,但實質是要揀選義和拳中的年輕力壯者「招募成軍」,一些拳民就可以軍隊的名義繼續存在。但形勢變化極快,義和團尚未被招募成軍,6月21日,慈禧最後決定向列國開戰,發佈戰爭動員令,傳旨嘉獎團民為義民。23日,命令各督撫將「義民」召集成團,抵禦外侮,特別強調「沿江沿海各省尤宜急辦!」這幾道諭旨,標誌着清廷對義和拳由剿到撫政策最終完成。

朝廷的這幾道諭旨,使袁世凱此前嚴厲處置義和團的種種規定的合法性頓然喪失,在他嚴打下潛藏數月的山東義和團突然重起,來勢兇猛。面對這種情勢,袁世凱決心抗不遵命,上奏朝廷說山東良民無心聚眾結團,如果現在召集成團,那些一向為非作歹之徒必然會藉機公然嘯聚,結果是他們不但根本不能抵禦外侮,反而使大陸先受其禍,所以對「匪」依然要嚴厲查禁。當然,對朝廷諭旨他也不能全然反對,表示朝廷辦團的決定完全正確,自己會延舉公正紳士,認真舉辦團練。

曾有義和團首領持端王載漪、莊王載勛的令箭到山東濟南見袁世凱,說奉端、莊二王之命來此設「壇」。袁世凱大驚,集僚屬商議,認為如果允准,則禍患地方;如果不准許,端、莊二王把持朝政,嚴譴立至。最後決定採取王士珍提出的建議,以「盜王家令箭罪」將該首領斬首,令箭封還。

在找種種理由拒絕朝廷諭旨時,他又一再向朝廷大表忠心:「倘有敵兵登岸,即當躬親出省督隊,與之決戰,捍患固圉」,「無論何國來犯,即當親督各營,竭力剿辦,但有臣在,必當盡守土之職分」,「共保危局」。

東南互保以及慈禧太后西狩圖

對義和團,無論是山東本地的還是闖入山東的直隸義和團,袁世凱都無情鎮壓。由於整體不贊成朝廷政策,所以他加入了東南諸省督撫與開戰國達成的「東南互保」行列。甚至可以說,他在東南互保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北方各省的電杆電線多被義和團砍毀,包括京師對外電訊基本中斷,傳遞消息非常困難。只有袁世凱在山東境內嚴控義和團,保護電線電局,所以還能保持線路暢通。朝廷的宣戰上諭只能以傳統的「六百里加緊」的方式傳送全國各省,除直隸外,山東離京城最近,所以袁世凱是除直隸總督外最早接旨的。他知道此事極其重大,在6月23日利用電報率先向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盛宣懷四人通報了中外決裂的消息,並表示自己未敢聲張。盛宣懷與東南一眾督撫得到消息後,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東南互保」謀劃,並高度稱讚袁的不事聲張。加入「東南互保」的省份只有山東是北方省份,是義和團的發源地且又開始活躍,這是他與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遠處「東南」且局面相對平靜等人的處境大不同之處。而且,煙臺設有領事館的有15個國家,能否在義和團的故鄉保護洋人的安全,是對他的考驗,甚至是對東南互保的考驗。

他決心一定要鎮壓義和團,但此舉又違背朝廷旨意。精於權謀、善於應變的袁世凱抓住八國聯軍猛攻天津、朝廷命令他派兵馬前去增援的機會將計就計,採取了極其狠毒的一招。他命令所有義和團都前往天津增援,令示地方官員:「查東省與直隸交界一帶,冒充拳民而實為匪者甚多。現經本部院分繕諭單,派員飭赴各屬剴切示諭,果系忠憤義民欲為國家效力,諭令其即日馳往天津等處,幫助官軍齊心拒敵,以伸同仇之忱。倘畏葸不前,仍復結黨橫行搶掠滋事,即系亂民而非義和,應即嚴捕渠魁,照土匪章程懲辦。如敢拒捕,格殺勿論。」

他還四處張貼告示,勸誘義和團迅速離開山東,北上抵制八國聯軍,強調真正的義和團現在都聚集在北京天津,為朝廷效力,攻打洋人,並且功成之後還有重賞,所以切勿在本省停留。凡是依然逗留本省的,必定是假冒、偽托的義和團,毫無忠義之心,都是黑團。良民要千萬留神,不要受這種「匪」的誘脅。官兵剿捕時,玉石難分,保住自己身家性命最重要。「津沽戰船畢集,洋兵麇集一方。現已調兵勒捕,斷難任其逞強。洋人罪大惡極,無不立見消亡。諭爾拳民義勇,均各效力疆場。現既疊邀重賞,尤應激發天良。速赴前敵助戰,毋再羈留故鄉。」

如果是義和團,就應趕赴天津與洋人作戰,不去天津仍在山東境內的,就是不忠於朝廷的應剿之匪,且格殺勿論!這個辦法一方面表示了自己對朝廷的忠誠,另一方面派兵把山東戰鬥力最強的一部分義和團「禮送出境」,大大減低了消滅山東義和團的困難。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柏克研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16/1606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