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北美新聞 > 正文

頻受仇恨攻擊 美國亞裔為防身搶着學這個…

針對亞裔的歧視騷擾、傷害攻擊頻發,很多人都開始學防身術。(Getty Images)

針對亞裔的歧視騷擾、傷害攻擊頻發,除了買槍和胡椒噴霧(pepper spray)等自保工具之外,很多人也開始學習防身術,各大武術學校、培訓機構和健身房都推出了相關的在線和線下課程,尤其易成為仇恨犯罪等罪案受害者的女性,更踴躍報名參加。社區也不斷有防身術的講座、示範和培訓,教大家在人身安全被威脅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

防身課程報名激增四倍

位於紐約的「中國-夏威夷拳法學院」(Chinese-Hawaiian Kenpo Academy),最近前來諮詢和報名防身課程的人已經翻了四倍。項目主任Jay Ray表示,隨着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不斷增加,想要學習防身術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教大家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他們特別推出免費的講座,「自我防護其實並不是去學習怎樣傷害別人,而是知道當危險發生時,如何脫離危險以及何時逃離危險」,有必要的話,像是水瓶等手邊的很多東西,都可以為己所用、成為防身的工具。

「G3 Academy of Martial Arts」是加州一所武術學校,負責人Gary Gapezzani在疫情期間既開設了在線課程,也會到公園等戶外場所授課,教大家防身的技巧,學生最小的四歲、最大的有70多歲。「雖然防身的需求一直都在,但如今無疑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防身感興趣,想要更加有安全感。」

紐約的華裔上班族陳希是急需提升安全感的一個,「之前我一直神經很大條,來美國這麼多年,從來就沒想過有天會成為被攻擊的目標,直到疫情發生」。她表示,由於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此起彼伏,大環境簡直是逼着她換了一個人,「以前地鐵上碰到要錢的,從來不理會、就讓他過去,現在別說要錢的靠近了,就是普通人靠近自己,都神經緊繃到不行」。

她還說,疫情爆發後,地鐵上「奇怪的人」確實越來越多了,「經常看到他們大吼大叫,很擔心是不是在罵自己」。出於安全考慮,她如今搭地鐵都不會去人少的車廂,「以前總想着找個比較空的、有座位的車廂,現在是寧可站一路,也要到人多的車廂去」。到站之後,男友若有時間,都會到地鐵口來接,「雖然住的地方算安全,從地鐵站到家也是商業街,但你永遠不知道攻擊者會在何時何地出現,有個人陪着,比較有保障」。

最近陳希已改變了穿衣風格,「再也不穿以前喜歡的紅色或粉紅色,而是都換成不顯眼的黑白灰,不想額外吸引任何關注度」。她還積極學習防身知識、在線觀看技術指導,甚至和男友在家比劃幾招,「就算暫時用不到,也還是想多了解和體會,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能成為救命的工具」。

學防身術是以保障自身安全為首要前提來自我防護。(Getty Images)

社區組織多語言教自衛

為了幫亞裔更好地應對疫情下的騷擾和攻擊,非營利機構「反暴力教育中心」(Center for Anti-Violence Education)不僅免費授課講防身術,還和「亞美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等社區組織攜手,專門製作個人防護視頻教學,帶大家學習簡單有效的防身技能,並且推出中文、英文、日文、韓文等多語種版本,詳解坐着、走着、站立、以及在地鐵車廂和大街上等不同情境下,遇到危險的應對方式。

「亞美聯盟」行政總裁姚久安說,亞裔多年來總成為仇恨犯罪的目標群體,很多受害者在遭到言語或暴力攻擊後,卻往往忍氣吞聲、不願報警。自疫情發生後,亞裔更是屢屢成為罪案的受害者,學會識別人身威脅、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備顯重要。

「反暴力教育中心」項目經理Rej Joo表示,防身術不是指和對方展開肢體衝突,而是指以保障自身安全為首要前提的自我防護方式。「我們當然希望能在暴力發生前就阻止暴力,更鼓勵大家可能的話來預防暴力的發生,比如果斷、機智地判斷情況,用語言緩解雙方的僵持,不卑不亢,避免言語衝突升級為肢體衝突等。」

但若真的還是發生了肢體衝突,也應懂得如何簡單又高效地擊倒對方、以便安全逃離,或者至少能與對方拉開安全距離。像是隨身攜帶的包、雨傘等物品都可以充分利用,以及用聲音嚇阻對方、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從而進一步尋求幫助。

遇到衝突拉開安全距離

「我的女性朋友走在街上,被兩名非洲裔攔下來要錢,她說沒有,對方就抓她頭髮、朝她吐口水,我自己在地鐵上也遭遇過挑釁。」美中運動協會主席、防身專家周愛明(Amy Zhou)介紹,疫情期間她搭乘地鐵從皇后區法拉盛到曼哈頓時報廣場上班,途中遇到三名非洲裔男子,坐在她的對面指着報紙朝她喊:「你看,病毒都是因為你們」。

「當時車廂里人很少,我感受到他們的不友好,就把頭轉一邊,故意不當回事,後來又移動到旁邊的座位上。」誰料那三人中的兩個人,也跟着她移動過來,繼續指着報紙,朝她大喊大叫、不斷挑釁。

眼看地鐵快要到站,她把隨身攜帶的包括便當在內的所有東西,都塞進背包、拉好拉鏈,再拿着包從下往上朝其中一人的臉上甩去。「我是練過的,知道往哪裏使勁,地鐵到站、門一開我就馬上跑了出去,確實也擔心會他們追出來」。到辦公室後,她氣憤地與同事分享這段經歷,「同事都覺得驚險,說萬一他們有槍該怎麼辦」。

周愛明認為,如果遇到挑釁,最好不要回應,而是躲開對方、繞着對方走,「你越回應,對方的反應可能就越大」。但自己要保持警惕心,時刻觀察和留意周圍的環境和人,別總是低着頭看手機、或者戴耳機聽音樂。「如果以前沒有觀察和留意四周的習慣,那現在就有意識去培養這種習慣」。

專家教你幾招簡單防身

另外,在不同的場景下,遇到危險後也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周愛明介紹,攻擊中最常見的就是推搡和毆打,「不管是開放、還是密閉空間,如果有人迎面走來,想要推你或打你,能逃就逃,並且大聲喊叫、製造聲響,向周圍的人求助」。

倘若都無法做到、必須反擊,那就儘量一隻手護住自己的臉和頭部,避免受更多傷,另一隻手用力打向對方的眼睛,模糊其視線,同時去踢對方的襠下等要害,或者控制其脖子經脈、手關節等關鍵部位,小腿內側也很脆弱,可以用腳尖狠狠踢過去。

反擊時可控制對方的手關節等關鍵部位。(記者劉大琪/攝影)

小腿內側屬於脆弱部位,可用腳尖猛踢。(記者劉大琪/攝影)

如果對方是從身後攻擊自己,則可藉對方的力,或者抓起衣領、或者抓手並且反擰手上的關節,再用腳去絆對方的腳,同時用頭去撞對方的胸膛,「一系列的動作之後,就可以把對方從身後摔到身前、甚至前面很遠的地方,徹底化解掉險情,但這需要有一定的防身術基礎和訓練才做得到」。

周愛明展示反擊時如何借力使力。(記者劉大琪/攝影)

抓衣領、反擊對方的脖子經脈是有效的自我防護方式。(記者劉大琪/攝影)

鑑於很多攻擊案都發生在電梯裏,周愛明提醒,如果獨自進入電梯後,又有陌生人跟進來,「除非是老人,否則但凡自己覺得稍有不安,就應該馬上出電梯,不要單獨和對方同乘」。除此之外,也要善用隨身物品保護自己,比如女性可以帶胡椒噴霧,「包里裝上金屬保溫杯和雨傘,也能在危急時當防身工具」。

雙肩背包遇襲用來反擊

她建議疫情期間女性最好背雙肩包、而不是單肩包,這樣可以徹底放開雙手,隨時準備應對緊急情況。包最好是小一點、有拉鏈,不僅能安全存放隨身物品,塞滿了也能聚力,「若被攻擊可以用包反擊」。反擊時包不要舉高、而要走低,「尤其是女性通常身形嬌小,對方可能比自己高,如果把包揚起來打、很容易被對方一手就截住,走低則更穩妥,自己在低處也比對方靈活,甚至可以找機會從對方的襠下鑽出去逃脫」。

周愛明表示,雖然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室外,被攻擊或騷擾後最穩妥、安全的方式是躲開,但心理上卻要做好應對的準備,不能表現得自己很軟弱。「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你表現得越怕,對方反而覺得你越好欺負」。再加上華人體質本來就偏柔弱、不夠剛強,所以更要有意識去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周愛明建議民眾日常可多增加些力量和速度方面的訓練。(周愛明提供)

平時和親人朋友練習一下防身術,有助於危急時刻發揮。(Getty Images)

「我有留意到近期各種防身課程和培訓越來越多,這固然是好事,但學習防身術非一蹴而就,學完自己也要多練習和琢磨,否則關鍵時刻難以發揮。」周愛明說,防身最需要的就是實戰,私下可以和身邊的親友、同事互相比劃一下,有意識地多練習、多體會。也可買一些健身器材和工具放在家裏,只要是有助於提高靈活性、力量和速度的,都可以使用。

防身自衛安全專家張勇提醒,不管是學習防身術、還是隨身攜帶防護設備,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在危險情況下,可以為自己爭取到逃脫的時間和機會,而不是為了打敗對方。這也是為什麼警察經常強調避免和對方正面交鋒的原因。

專家提醒外出保持警覺

一般情況下,行動力比較弱的老人和女性經常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張勇說,「欺軟怕硬」的情況也發生在攻擊者身上,他們多會通過一個人的外表和身體語言來挑選下手的目標,如果一個人總是低着頭走路、或者雙手插口袋、或者戴着耳機玩着手機,就容易被盯上。

「所以大家平時走路應該抬起頭來,眼觀六路,讓對方覺得你警惕性很高、並且可能會反擊,可以減少危險發生的可能性。」有的人很怕和陌生人有眼神的接觸,或者擔心對視不禮貌,其實這種心態大可不必。「你不需要盯着別人看,但短暫的眼神接觸可以釋放信號,讓對方意識到你已經注意到他,他反而會退縮。」

另外,與其擔心遇到危險怎麼辦,不如通過一些基本的防範意識,來把危險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比如走路時應隨時留意周圍的環境和人,儘量避免落單、或者深夜外出;除非是非常熟悉和安全的環境,否則不要邊走路邊使用手機或耳機;如果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也要隨時觀察四周,倘若遇到可疑人士要儘量避開等。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世界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07/160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