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就在昨天 美國新規重擊中國新能源汽車

—就在昨天,美國新規重擊中國新能源汽車

據美財政部網站發佈公告,美國公民購買電動汽車可申請最高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但在申請條件上設置了嚴格規定:若購買含有中企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將限制甚至取消稅收抵免資格。

購買含陸制零組件電動汽車美國新規:無法享受聯邦稅收抵免

當地時間5月3日,美國政府發佈《通膨削減法案》有關清潔能源汽車條款的最終規則。據美財政部網站發佈公告,美國公民購買電動汽車可申請最高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但在申請條件上設置了嚴格規定:若購買含有中企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將限制甚至取消稅收抵免資格。

根據公告,最高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不適用於含有來自「受關注外國實體」企業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的電動汽車。美聯社和《華盛頓郵報》稱,所謂的「受關注外國實體」,通常指的是中國、俄羅斯等被美國政府視作「競爭對手」的國家。

美國政府規定,如果電動汽車含有由「受關注外國實體」企業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那麼即刻起將不再有資格享受聯邦稅收抵免。從2025年開始,這些限制將擴大到汽車電池的關鍵材料。

美媒解讀稱,拜登政府實際上在關鍵材料方面為消費者提供了兩年的過渡期,允許汽車製造商在2027年前繼續購買來自中國的石墨產品,並得到部分稅收抵免。

據路透此前消息,北美石墨礦商曾遊說美國政府,尋求對來自中國的三種石墨產品實施嚴格進口規定,但遭到大型汽車製造商的嚴厲警告。石墨可以被用於製造電池的陽極零組件。數據顯示,中國生產了世界上70%的石墨,並精煉了90%的石墨材料。日本、美國、印度和韓國是中國石墨的最大買家。

此外,規則還對電動汽車的電池零組件、關鍵材料的補貼適用百分比提出要求:自2024年起,60%的電池零配件必須在北美製造或組裝;2024年起,50%的關鍵材料必須在美國或與其簽訂自貿協定的國家開採或加工,2025年起百分比上升至60%。

報道稱,雖然美國政府聲稱,上述規則將降低消費者成本、刺激美國製造業繁榮發展,但實際上嚴格限制了符合抵免條件的電動汽車數量。根據行業組織「汽車創新聯盟」數據,今年在美銷售的110多款電動汽車中,只有22款有資格獲得補貼,其中僅有13款有資格獲得最高7500美元補貼。

《華盛頓郵報》分析認為,這凸顯了拜登政府面臨的挑戰:一方面,他尋求加速美國能源轉型;另一方面,來自美國國內的強大壓力,要求他減少在電動汽車領域對於中國的依賴。目前,中國控制着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對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的綠色技術供應鏈的幾乎所有階段。

購買含陸制零組件電動汽車,美國出新規:無法享受聯邦稅收抵免。(新華社

華郵提醒,美國加速供應鏈轉移速度可能會產生重大後果,不僅對於電動汽車司機,而且對美國的氣候目標和國家安全。如果拜登政府過快切斷中國供應,可能無法實現到2030年一半新車零排放的目標;如果轉型進展太慢,美國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裏,將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力拱手讓給「戰略對手」。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項目高級研究員簡·中野(Jane Nakano)表示:「從國家安全或經濟競爭的角度來看,供應鏈在岸化越快,就越有利。但與此同時,部署電動汽車的速度越快,就越有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當地時間2日,拜登政府國際氣候政策高級顧問波德斯塔(John D. Podesta)在與記者的電話會議上為政府的做法進行了辯護:「我們希望看到電動汽車在美國生產,零配件和關鍵礦物來自美國以及我們的盟友和合作夥伴。汽車製造商已經在大幅調整其供應鏈。」

話雖如此,美國車企當前面臨的困難挑戰顯而易見。近幾個月來,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增長放緩。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電動汽車銷量僅增長3.3%,至近27萬輛,僅占汽車總銷量中的7.15%。

在電動汽車市場急劇下滑之際,本周早些時候,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解僱整個超級充電站團隊的約500名員工,給其他車企是否同意使用特斯拉的充電網絡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去年12月,美國財政部曾發佈有關清潔能源汽車條款的草案,此後,包括福特野馬Mach-E在內的幾款在美國受歡迎的電動汽車車型不再有資格獲得補貼。

當時,彭博新能源財經團隊的電動汽車高級助理康托爾(Corey Cantor)表示,美國政府的相關規定可能會阻止一些成本意識較強的司機購買電動汽車,從而減緩電動汽車普及的步伐。他說:「是什麼阻礙了人們購買電動汽車?調查顯示,是前期成本和收費焦慮。」

「美國電動汽車發展緩慢不應歸咎於中國。」4月初,美國德州貝勒大學副教授、亞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欣在香港南華早報》刊文稱,相比於中國電動汽車價廉物美和產業政策到位,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緩慢與其自身政策混亂脫不了關係。

文章提到了美財長葉倫、貿易代表戴琪等官員近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諸如「產能過剩」、「不公平競爭」等言論,稱相關指責不僅大錯特錯,也並非真的擔憂美國經濟,實則是在大選年作政治操弄。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中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05/205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