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只因一句話,我把20年好友拉黑」:這一幕,暴露了成年世界最隱蔽的潛規則

作者:

表姐橘子懷孕5個月後,意外流產了。

詳細經過不得而知,朋友圈裏只留下這樣一句話:「孩子,謝謝你曾經來過。」

隔着手機屏幕,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她的痛苦與絕望。

評論里,耐心安慰、寬解的人不少。

但在眾多留言中,有一條卻顯得特別扎眼:

「現在的小孩都沒心沒肺的,沒了就沒了吧,你就當少養了一個禍害。」

隨後還配了一個微笑的表情,接着又補了一句:

「開心點,我要是你,會慶幸自己沒有孩子。」

這是表姐認識了二十幾年的朋友,兩人幾乎一同度過了整個學生時代。

沒過多久,這條朋友圈就被表姐自己刪除了,與此同時,拉黑了這位朋友。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寫有這樣一句話: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一個人最大的失敗不是無人問津,而是但凡與你稍稍有過交集的人,都慶幸自己和你不熟。

成年人的世界裏,往往也在遵循這樣的原則:群處時能守住嘴,獨處時能守住心。

言語得體,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修養。

01

看透不說透,看穿不揭穿。

喜劇《宋飛正傳》中,有一個角色叫喬治。

某天,喬治決定去社區養老院做一名志願者。他幫助的老人已經86歲,老伴兒去世多年。

一個人生活在養老院,老人的日子卻過得並不可憐,喬治發現,老人每一天都非常快樂。

這讓喬治很難理解,他不明白,為什麼老人能將日子過得這麼高興呢?

於是,他開始不停追問:

「你害怕嗎?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幾年了吧?你離死亡這麼近,怎麼可能不害怕呢?你一定心裏很痛苦吧?」

沉默許久之後,老人忍無可忍說了個字:「滾!」

作家海明威有一句名言:「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正如《警世恆言》中講道:「事不關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多言。」

識趣,是人際交往的安全閥,絕大多數人際關係的崩塌,罪魁禍首就是不識趣。

在知乎上,有網友進一步解釋道:

「識趣的人既不會為難自己,也不會為難別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也知道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分量,並以此來決定自己說什麼、做什麼。」

賈平凹曾講過一個大家都頗為熟悉的小故事:

他的一個朋友有口吃,說話很慢。

一次外出,朋友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同樣有口吃的人向他問路。

他並沒有回答對方的問題,只是沉默着微笑。

事後,賈平凹問朋友為什麼明明知道卻不回答,朋友說:

「他有口吃,我也有,如果我回答,他會以為我在模仿他、戲弄他。」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裏,有這樣一句話:「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

生而為人,會說話是本事,懂閉嘴則是修行。

反哺感恩,因果循環,鯨落十里,萬物重生。

02

做人,見外點兒好。

網友@葉梓曾在微博上講述過這樣一段經歷。

自從拿了一個國家級的演講比賽冠軍之後,她就成了真正的大忙人。

無論是親戚還是同事,同學或是朋友,但凡認識她,誰需要寫個演講稿或是PPT,一定第一個找她幫忙。

有人找她幫忙指導一下演講時的表情,有的人找她請教如何控制節奏,更有人誇張地找她幫忙得個獎。

附帶的說辭一般是:「你那麼厲害,是高手!」「演講稿你把把關我才放心。」「對你來說這是兩下就搞定的事兒。」

葉梓經常要反問一句:

「我不是已經幫你做過一次了嗎?你按照上次的方法照做一次就可以了。」

結果對方直接說:「我不會啊,拜託拜託。」

忍無可忍的葉梓一氣之下發了一個朋友圈:「我不知道什麼是演講,一概不知。」

這個社會需要互相幫忙,但也確實沒有那麼多的舉手之勞。

畢竟,大家賺錢都辛苦,誰的時間都寶貴。

如果對方沒有爽快地答應你的請求,其實,這就約等於已經委婉地拒絕了你。

有教養的人,應該懂得點到為止。

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看過這樣一個話題:應不應該交門當戶對的朋友。

其中一位嘉賓說了一段話,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

朋友不一定門當戶對,從未想過有個窮朋友,我去救濟他;

也從未想過有個富朋友,我要找他借錢。

只是希望在交朋友的原則上不要有太多限制,只是希望我們有統一的理想和價值觀,能聊到一起,給彼此一個最舒服的聊天狀態。

是的,所謂舒服,其實就是讓人覺得被尊重。

因此,你不會在別人吃飯的時候聊起血腥的恐怖電影,也不會在別人暢談美好未來的時候講一些未經證實的負面新聞,更不會在別人甜蜜婚戀的過程中頻繁談及所謂的單身主義。

沒經歷過的事情,不妄加評論,這是口德;做不到感同身受,那麼請你閉嘴。

凡事多一點敬畏,做人多一點見外,才有可能樹立一個好的口碑。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總是把自己活得像一顆咄咄逼人的子彈。

但是很抱歉,這世上沒有人能夠通過越界的話語,看出你內心還存在着教養。

03

群處守嘴,獨處守心。

豆瓣上看過一篇帖子,說給大家聽聽。

某天,辦公室里待人熱情的同事華姐找到小桃,聊起了同辦公室的另一位女孩,在華姐的口中,這個女孩工作不認真卻懂得利用背景,說話帶髒字經常拍桌子翹二郎腿……

小桃跟着附和了幾句:「是嗎,女孩子是應該注意點個人形象。」

沒想到第二天剛剛上班,那女孩兒便指着小桃吵了起來:「我不注意個人形象和你有關係嗎?這礙着你什麼事兒了?」

小桃被罵懵了,轉頭看向華姐,卻目睹了對方淡淡轉身離開。

小桃自知理虧,向對方道歉,但整個公司都認為小桃是個愛嚼舌根的人,人際關係一落千丈。

小桃在帖子的最後說了一句:「好想把自己的嘴撕成拖把。」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莫言的筆名,來歷頗有意思。

他曾在一次採訪中講到,小時候家裏務農,他常常逢人便問問題,該問的不該問的脫口而出毫無忌諱,常常讓人尷尬不已。

母親因此訓誡他,不該問的不要問,然而孩提時代的他總是忍不住。

他的言行給別人帶來了許多麻煩,逐漸長大的他給自己起了筆名「莫言」,時刻提醒自己「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道理。

非常喜歡周國平說過的一段話:

「我天性不善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

「可是我既不願意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意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誠如《格言聯璧》中所道:「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群處時能守住嘴,獨處時能守住心。

想來,這便是活得最明白的狀態吧。

04

教養是什麼?

有個小故事,便是最好的答案:

一位小伙子被領導臨時通知出差,匆匆忙忙趕到火車站時,所要乘坐的車次已經臨近發車,看着浩蕩的排隊人群,小伙子走到靠前的位置,對一位阿姨說明了緣由,希望可以站到她前面,阿姨爽快答應了。

讓人沒想到的是,阿姨從隊伍里退出來,站到了最後,重新開始排隊。小伙子買完票跑過去追問:「您為什麼重新排隊?」

阿姨說:「我不能給其他排隊的人添麻煩。」

曾有人說過:

「教養,這個東西就像血管一樣。可以盤根錯節地生長在一個人血肉之軀的最深處,不可分割。」

真正的教養,是隨時隨地能夠自我約束的一種準則,不逾越,懂敬畏,行有所止。

正如古人所言,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不把刻薄當玩笑,不將口無遮攔當率真,別稱不見外是交情。不添堵,不添麻煩。我想,這便是教養。

世事洞明卻又不動聲色,理解他人更懂得尊重自己,教養的厚重便是一種包容。

願你有一顆善良柔軟的心,無關出身、背景與能力。

願我們都能做個更好、更可愛的自己,擁有讓人如沐春風,如謙謙君子的模樣。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15/159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