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空巢青年:一人獨居 兩眼惺忪 三餐外賣 四季淘寶

"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這是網友對獨居者的調侃,卻也是不少在大城市漂泊的"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一線城市成為單身人群聚集地,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空巢青年。據統計,截至2018年中國獨居狀態的青年人數超過7700萬,預計2021年,"空巢青年"的規模會上升到9200萬人。空巢青年的生活現狀如何?他們又有哪些人生困惑?一起來看。

01空巢青年的狀態

疲於奔碌的生活狀態。作為背起行囊揮別家鄉,踏上城市逐夢之路的空巢青年,"忙碌""拼命"早已成為其代名詞。一日始於鬧鈴的分秒必爭、一天加班或熬夜而極其疲憊的狀態是大多數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一般空巢青年住處距離工作單位較遠,呈現出早出晚歸的景象,外賣或食堂為空巢青年提供了節省工作時間的便利條件,在午休或午飯時交流探討工作經驗,糾結於工作困境成為常態。此外,部分領導傾向於將任務安排給空巢青年,獨居單身的特徵使其不必過於憂慮家庭與事業的平衡,加班成為一些空巢青年的工作常態,工作和生活的界線開始逐漸模糊。即使下班後也並不完全意味着繁忙狀態的結束,高新技術與社交媒體的更新疊代更是加劇了生活工作的一體化,家人朋友的情感問候與上司領導的工作任務一併匯入。

單調機械的工作模式。空巢青年於城市謀生立足的資本大多是自身較強的學識、眼界和綜合素質,但從主觀因素看,空巢青年對於個人晉升空間、薪資福利待遇的期望也在找工作時或工作當中不斷降低,加之大部分工作日復一日進行着機械化的內容重複,以及越來越明顯的分工化與獨立化造成領導或同事間的淡漠關係等客觀條件,也使得空巢青年越來越難以認同自身的尊嚴與價值。而對於少數學歷偏低、能力稍弱或由於其他諸多原因難以找到工作的空巢青年,則開始通過電子產品與媒介向大眾展現生活場景以獲取生活經濟來源,如直播的興起,成為治癒空巢青年的一劑良藥。即使門檻較低、內容形式單一,甚至對自身健康產生影響與危害,其周期短、高收入的特徵也極大吸引着部分空巢青年。

鬱結難訴的心理壓力。"獨在異鄉為異客",大多數空巢青年下班歸家後在空無一人的房間無法感受到家的溫暖與陪伴,疲憊迷惘的心靈更難以找到傾訴的對象。能使空巢青年敞開心扉暢聊的莫過於"同病相憐"的知心朋友,但由於身處大都市,面對面訴說的機率並不大,而且彼此的生活軌跡或閒暇時間的不同也使得這種交流缺少一定的時效性和共情感,一些青年便用追劇、網遊等虛擬和短暫的娛樂方式消遣"空蕩蕩"的時光。然而,缺少陪伴與傾訴對象的空巢青年長時間承受各種壓力,必然會滋生相應的心理疾病,加深了抑鬱症、焦慮症對空巢青年群體的糾纏。雖然發達的市場經濟、豐富的城市生活和開放的網絡社交系統等讓具有自主性的獨居生活越來越有吸引力,也更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使得多數空巢青年呈現出不喜交往、遠離熱鬧的獨居日常。但實際上,一些空巢青年只是偏好一定程度的個人空間和自由,而同時又渴求有一些與自己精神世界在同一層面上的朋友進行交往交流。

02透視空巢青年的特徵

物質層面的拮据窘迫。作為奔赴大城市的闖蕩者,空巢青年多數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無論是從家鄉學到的"傳家"本領或是從小城市金榜題名的"錦鯉",都至少熟練掌握一項或多項專業技能,加之豐富的理論儲備以及社會歷練,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以便在城市工作立足。但同時大部分空巢青年來自於農村或中小城市,北上廣深對於其既是實現理想抱負的"天堂"又是加重囊中羞澀的"地獄"。空巢青年的事業一般處於起步階段,並沒有充足的經濟來源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原生家庭難以提供幫助的境況下,吃穿住行等方面的開支加劇了空巢青年捉襟見肘的財務狀況。一些空巢青年選擇租住在邊遠郊區或市區房型小、條件較差的出租屋,還有部分空巢青年為了儘量減輕負擔而尋求合租室友,若合租室友的性格品行、生活習慣和工作特點等不盡相同,也會不時產生一些糾紛與衝突,不斷挑戰着空巢青年的心理底線和承受能力。這些都使得很多空巢青年對大城市的歸屬感和忠誠度降低。

精神層面流露的孤寂空虛。"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早已成為描繪多數空巢青年孤獨心聲的流行語。雖然有聲音認為空巢青年擁有99%的自由和1%的寂寞,如果有後者佔據上峰的時刻,那一定是生病。然而,即使空巢青年享受着獨居生活行動層面的自由和為夢想拼搏的快感,但學會孤獨、享受孤獨仍是多數空巢青年印象最深刻的生活歷程與成長轉變。獨自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形單影隻的他們無論面對成功的喜悅或是受挫的心酸都難以與人分享,"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使得空巢青年的精神生活日漸空虛。部分空巢青年在網絡世界尋找出路,但內心的孤島依舊無法被徹底消除。此外,寵物成為空巢青年除手機外的又一情感夥伴與精神寄託,這從中國寵物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可見一斑。城市越大,人卻越渺小越孤獨,某餐飲店在一人用餐的客人面前擺放玩具熊的視頻火爆全網的同時也映射着現代社會人孤獨等級的提升,所謂"國際孤獨等級表"列出的一到十級孤獨程度,如一個人搬家、一個人看海、一個人看電影……正在被空巢青年一一實踐。

社交層面展現的單一冷漠。個體與社會的關係作為社會學永恆的話題熱度一直不減,"無緣社會"成為網絡流行語,也呈現出人們開始普遍失去的三種緣分:社緣(社會交往)、血緣(親戚交往)和地緣(故鄉交往)。多數空巢青年的發展更強調自身的感受、權利,專注自我興趣與能力的提升,更容易漠視對群體及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從集體和公共生活的視野中退縮。但從個人內心層面而言,空巢青年也懷有同他人溝通、交流感情的需求和願望,而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交通和時間成本卻加劇了空巢青年的焦慮情緒,對於個性、自由的社交犧牲使得"沒錢""太忙""無趣"成為空巢青年最真實的理由。當前,交流互動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極大程度消除了空巢青年拒絕社交的諸多藉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交更加便捷高效。但網絡社交也為空巢青年打造了無形的社交壁壘和線上牢籠,使其更傾向於匿名化和符號化的單一線上交流,通過社交軟件與陌生人暢談以尋求一絲溫暖和慰藉。然而這種線上歡快、線下沉默的狀態,也成為加劇空巢青年"社恐"的元兇。

03空巢青年有何困惑?

城市融入的剝奪感。空巢青年從外地遷徙式地"嵌入"城市,無論是居住階層的分化、群體交往的隔離,還是晉升機會的渺茫、交往活動的經濟成本等,都使其感受到自身實際社會地位及生活改善程度與預期存在的差距。這種高壓力感、低融入感、低效能感的瀰漫不斷加速空巢青年剝奪感的上升,成為游離於城市鋼筋混凝土之外的"邊緣人"或"局外人"。此外,空巢青年還面臨來自大城市"必備屬性"的最大難題。一方面,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城鄉二元機制對於空巢青年而言不僅限制了其職業發展,也使空巢青年考慮社會福利、後代教育等長遠問題時難以全方位、全身心地融入城市。另一方面,難融情緒使空巢青年於各大城市中的流動性增強,由於不易與本地居民建立穩定、深入的人際關係等原因,也使其加劇了城市融入的剝奪感。

單身獨居的矛盾感。在當下,晚婚晚育逐漸被人們接受,父母對子女選擇的干預減少,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變得突出。而作為獨生子女,習慣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空間,促成其獨居生活方式的趨勢和潛意識。因此,空巢青年在此社會氛圍和背景下不再盲目順從"父母之命"將結婚生子當成終生大事。良好素質和較高學歷使空巢青年在職業和人生規劃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先立業再成家""多點人生閱歷"等成為其平衡生活和工作的目標。這致使空巢青年即使在立業過程中遭受挫折、在獨居環境中生發孤寂、在節慶假日中感到落寞,也寧願單身一人,直至尋到三觀一致、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使得單身獨居的空巢青年群體規模日漸壯大。

自我認知的動搖感。空巢青年擁有較強的自尊自信意識,成為支撐其不遠千里闖蕩陌生城市的核心力量,大多數空巢青年認為"來日方長,時候未到""只要肯努力,總能闖出自己的天地",但當其因為某些條件的限制而倍感壓力又毫無成就感時心理則發生微妙變化,開始自我否定或自我懷疑。空巢青年總是在心理矛盾下不斷重構自我認知,新的環境、身份和體驗催生出新的需要,其認知的改變不僅局限在城市體系下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願望膨脹,也包含着在城市生存理念與價值觀念的改良中補充原有的認知,隨即外化為對自我的質疑和批判。這雖然有利於空巢青年認知、評價、糾錯能力的提高,但每次反覆重構與新生的過程對於空巢青年而言都是難以言說的艱辛,個體心理在新舊矛盾認知中徘徊,周而復始,負重前行。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ZAKER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11/159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