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想送給蘇東坡一件神秘「禮物」。
他派出的使者從開封抵達杭州,等到眾人都退去後,使者這才神神秘秘地掏出「寶貝」對蘇東坡說,這是官家(宋代近臣對皇帝的稱呼)密囑我賜予你的一斤龍團鳳餅茶,數量稀少,封條都是官家御筆所題,官家還囑咐「賜與蘇軾,不得令人知。」
宋哲宗下令千里賜送的茶葉龍鳳團餅,來自於宋太宗時期興起的皇家茶園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建安北苑當時出產一種皇家御用的茶餅,因為茶餅上面印製有龍鳳圖形的紋飾,因此也稱為「龍鳳團餅」或「龍鳳團茶」,當時,這種皇家貢茶每斤共有二十餅,其在黑市的交易價格,每餅「值金二兩」,也就是說,宋哲宗送給蘇東坡的這件神秘禮物,在黑市的交易價格可以達到40兩黃金。
多年後,蘇東坡將這件事私下告訴了好友王鞏,王鞏又將其寫入了《隨手雜錄》。但少年聰明登科進士的蘇東坡,其實在此之前也曾經品嘗過龍鳳團餅茶,就在宋哲宗的父親宋神宗時期的熙寧六年(1073年),蘇東坡還曾經帶着龍鳳團餅茶登頂無錫的惠山遠眺太湖,與一名姓錢的道士好友共同品茗龍鳳團茶。
北宋龍鳳團餅茶圖紋樣式
惠山上有一口惠山泉,號稱「天下第二泉」(天下第一泉是濟南趵突泉),就在這裏,蘇東坡和錢道士一起品茗皇家貢茶,寫下了那句千古名詩: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作為聞名千古的超級吃貨,蘇東坡對於品茗好茶情有獨鍾,多年後,他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寫道: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明代·文徵明:惠山茶會圖
01
與吃貨蘇東坡一樣,宋徽宗對於品茶也是情有獨鍾。
蘇東坡去世六年後(1107年),愛茶如痴的宋徽宗親筆寫下了《茶論》一書,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專著的茶葉研究著作,因為成書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因此該書也被稱為《大觀茶論》。
治國昏聵的宋徽宗,對於藝術和生活享受卻頗具天賦,他的書法、繪畫在中國藝術史上自成一格,是千古聞名的藝術家皇帝,不僅如此,宋徽宗還是頂級品茗高手,權臣蔡京就曾經回憶說,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與大臣們宴飲,會上宋徽宗還親自表演了如今已經失傳的點茶技藝,然後,宋徽宗親自將茶湯分給各位近臣,還說:「這可是朕親手施予的茶。」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前方的幾個人正在制茶
中國人喝茶由來已久,國內最早的地方志《華陽國志》就曾經記載說,早在周武王時期,巴蜀古國地區就曾經向周武王進獻過茶葉,這也是國內有關茶葉的最早記載。到了漢代,茶葉開始作為商品廣泛流通,早在西漢時期的公元前59年,四川人王褒就在他買賣家奴的文書《僮約》中留下了「烹茶盡具」以及「武陽買茶」的記載。
到了魏晉時期,文人與茶開始相互結合,鑑於長期縱酒的危害,當時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唐代時,吃茶已經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書於唐代大中十年(856年)的《膳夫經手錄》就記載說,當時唐帝國境內「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不得一日無茶」。
儘管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但茶葉真正的流行卻是從唐代開始,中唐時期,被後世稱為「茶聖」的陸羽(約733—約804)更是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到了宋代,飲茶開始更廣泛地深入平民百姓家庭,當時人記載說:「茶非古也,源於江左,流於天下,浸淫於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
由於茶在宋代開始廣泛流行,因此宋人自己也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而「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也正是從宋代才開始出現。
從趙匡胤開始,宋朝歷代皇帝都是愛茶之人,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當時,在北宋首都開封,甚至在冬天的雪夜裏,都有專門的賣茶人「提茶瓶人」在賣茶,以方便那些上夜班的官吏或是市民食用。
因此,宋徽宗甚至說:「(本朝)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套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
▲南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局部,描繪了南宋時期市民在街頭鬥茶的情景
宋代的茶葉分為散茶、片茶兩種,其中片茶以作為皇家貢品的龍團鳳餅茶最為出名,儘管有皇家茶園建安北苑,但龍團鳳餅的產量仍然非常稀少,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就在宋徽宗親自表演分茶的宣和二年(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製了一種以「銀絲水芽」製成的「方寸新」茶,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為「龍園勝雪」,創製新品種的鄭可簡因此得到宋徽宗寵幸,被升官至福建路轉運使。
後來,鄭可簡又讓手下四處尋訪名茶珍品,並讓兒子鄭待問向宋徽宗進貢了一種名為「朱草」的名茶,鄭待問也因貢茶有功得了官職,以致當時有人諷刺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
但北宋的品茶盛世即將戛然而止,1127年,隨着金兵的鐵蹄南下,開封城破,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3000多名皇室宗親、後宮妃嬪和朝臣一起被金兵俘虜北上,北宋滅亡,是為靖康之變。
藝術才華橫溢和一生愛茶的宋徽宗被俘北上,為此成書於明代的《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記載了一個野史傳說,說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在北上途中,有一日路過一個寺廟,一位胡僧特地讓童子給他們點茶,然後胡僧和童子就退往後堂,宋徽宗父子喝完覺得非常美味還想再喝,卻發現胡僧和童子都已不見蹤影,於是宋徽宗步入後堂尋覓,才發現裏面竟然有一尊胡僧的塑像,旁邊立着一位塑像童子,仔細分辨,竟然就是剛才獻茶的二人。
這則故事彰顯了後世人對於宋徽宗一生愛茶的同情、嘆息和諷刺,北宋的品茶盛世突然隕落,自然與宋徽宗的愛好風雅和昏庸治國脫不了干係。
02
宋徽宗父子被俘虜北上之時,聞知天下巨變的李清照,在接到丈夫趙明誠的書信後,立刻從山東青州南下江寧(南京),不久,與李清照夫妻恩愛的趙明誠病逝,李清照為了躲避金兵南下,此後輾轉於杭州、越州(紹興)和金華等地,而趙明誠與李清照所共同收藏的金石書畫等歷代文物,也在動盪流離中或遺失、或被盜,損耗殆盡。
家國動盪、至親逝世、一生所藏盡失、個人無奈飄零,這使得李清照陷入了無盡的惆悵,她時常回憶起婚後和丈夫定居山東青州時,一起飯後賭茶的場景: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既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但靖康之變的烽火,使得無數北方士民逃難南下,在倉皇的流離生涯中,李清照時常回憶起和丈夫趙明誠在青州的美好日子,她寫下《莫分茶》,來回憶那些靖康之變前飲茶讀書的美好時光: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流落江南的日子,故國光復無望,李清照只能在《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哀嘆: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很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優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面對東籬秋菊,她只有在品茗一杯團茶的時光里,才能淡忘漂泊之苦。李清照流落江南的日子,宋高宗與秦檜合謀殺死岳飛後,偏安江南不思進取,到了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72歲的李清照最終在江南淒涼離世。
▲宋·佚名:飲茶圖
李清照死後七年,厭倦了戰爭動盪的宋高宗最終決定禪位給養子趙眘[shèn],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眘即位,是為宋孝宗。
作為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宋孝宗在即位後不久就發起了隆興北伐,但由於倉皇出兵和前線將帥不和,宋軍很快就被金兵擊敗,北伐所光復州縣不久又相繼淪陷。
北伐遇挫,宋孝宗無奈只能在秣兵厲馬之時,加緊治理內政,而經過靖康之變後長期的動盪,此時的南宋帝國儘管不能光復北方國土,但在南方,社會生產開始穩步恢復,這使得日本僧人開始再次渡海東來。
早在隋唐和北宋時期,日本僧人就和遣唐使一起,經常前往中華帝國境內學習佛法,儘管靖康之變使得這種文化交流中斷多年,但隨着南宋社會日趨穩定,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28歲的日本僧人榮西為了深入學習佛法渡海入宋,榮西回國時,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這也成了日本種植茶樹的發源,因為早在隋唐和北宋時期,儘管日本的遣唐使和僧人也會帶回一些茶葉回到日本,但真正開始帶回茶籽和推廣茶葉種植,卻是從榮西開始。
到了1187年,榮西再次渡海入宋,四年後(1191年)榮西返回日本,並在次年寫成了《吃茶養生記》,這也是日本第一部茶書。由於首次將中國佛教禪宗系統性的傳回日本,榮西因此也被稱為日本「禪祖」,而在「禪祖」之外,他也被稱為日本的「茶祖」。
在唐代時,中國的喝茶方法主要是煎煮,到了宋代時則流行點茶法。所謂點茶,是指將茶葉碾碎成為茶末放入茶碗,然後再沖入沸水調和飲用,前面所述的宋徽宗點茶,基本手法就是如此。但宋代以後,隨着明代開始流行沖泡散茶,中國傳統的點茶技藝也逐漸消失,而在日本,由於榮西禪師的學習和傳入,宋式的點茶技藝卻在日本得到了流傳,而今天的日本茶道,正是源自於宋代的點茶等茶藝演變。
由於宋代的點茶涉及到磨茶等複雜工藝,因此宋人的茶器用具相對1000年後的今天顯得更為精緻和複雜,南宋人董真卿就曾經將當時的茶具用品繪製成《茶具圖贊》一書,從而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史料,在《茶具圖贊》中,宋人的茶具至少有十二件,也稱「十二先生」。
「十二先生」中,
專門用來儲存茶餅的焙籠稱為「韋鴻臚」,
用於搗茶的茶臼稱為「木待制」,
碾茶的茶碾稱為「金法曹」,
磨茶用的茶磨稱為「石轉運」,
用來入茶的是「胡員外」,
篩茶用的茶羅稱為「羅樞密」,
清茶用的茶帚稱為「宗從事,
盛茶用的盞托稱為「漆雕密閣」,
茶盞稱為「陶寶文」,
注湯用的湯瓶叫做「湯提點」,
調沸茶湯用的茶筅叫做「竺副帥」,
清潔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職方」。
宋人的茶藝生活,精緻如是。
▲南宋《茶具圖贊》裏所繪的宋代茶具用品
由於品茶有助於僧人道士坐禪修行、消除困意入定研修,因此從唐宋時期開始,品茶也開始與宗教結合,由此產生了許多禪詩,例如宋代朱敦儒就曾經寫道:
「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恰似黃鸝無定,不知飛到誰家。」
在南渡許久、北伐無望的日子裏,詞人朱敦儒也在翹首北望中盼白了頭,他在詞作中哀嘆「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無望。浮生若夢。只有茶酒相隨、殘度餘生。
▲南宋《春宴圖卷》局部,制茶情景
03
如果說北宋與茶相關的詩詞,透露的是一種盛世的愜意的話,那麼進入南宋後,中國的茶詩、茶詞則在表露風月之際,時常透露出一種時代的哀傷。
隆興北伐失敗七年後,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主戰派王炎主政川陝,47歲的陸游成為王炎的幕僚,在駐軍南鄭前線時,王炎委託陸游草擬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計劃,陸游遂寫下了《平戎策》。
作為南渡官員的後代,陸游從小就在父輩們激烈討論如何收復中原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也因此,陸游也一直期待着能夠參與北伐、光復先人故土。在這一時期,陸游經常跟隨軍隊到駱谷口、仙人原、定軍山等宋金對峙的前線探視考察,併到大散關巡邏,然而他不會想到的是,王炎很快就被調離前線,幕府解散,陸遊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親臨前線、參與北伐的機會由此煙消雲散。
第二年(1172年),陸游被調任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這是一個閒職,陸游無奈騎着驢,進入了四川。也就是這一年,在回復堂兄陸升之(字仲高)的《漁家傲(寄仲高)》中,陸游寫道: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在遠離南渡後的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的日子裏,陸游參與北伐的壯志難酬,又一個人閒居四川,與家鄉和親人相去萬里,在「愁無寐」的日子裏,他已生白髮,時常伴着雲煙和清茶度日。
作為詩詞界的「茶神」,陸游一生共留下9000多首詩詞,其中有300多首與茶有關,是傳世茶詩茶詞最多的詩人。
但陸游並不能見證北伐的成功,就在陸游去世前三年(1207年),由韓侂胄主持的開禧北伐也宣告失敗,為了與金人議和,南宋朝內的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甚至與楊皇后合作,割下了力主北伐的韓侂胄的人頭,與金人進行議和。
後世人常說,南宋一代從始至終,從來不缺忠肝義膽、傾心為國的仁人志士,可惜的是,南宋的主政者卻從來愧對英雄、辜負英雄,置身一個軍事孱弱、主政者或懦弱、或無能、或昏庸黑暗的時代,這是英雄和仁人志士的悲劇,也是中國歷史的悲劇。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局部
但時代並非不曾賦予機會。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日益崛起的蒙古人相約南宋一起攻滅金國,儘管有着唇亡齒寒的危險,但渴望光復故土的南宋政府還是出師北伐,並收復了位於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等三京故地,實現了岳飛一生都沒實現的夢想,但由於糧草不濟和兵力孱弱等原因,南宋大軍卻被繼金兵之後的蒙古兵所敗,以致取得的失地再次淪陷,史稱端平入洛。
不僅如此,蒙古騎兵隨後蜂擁南侵,揭開了此後長達46年(1234-1279年)的宋元戰爭序幕。
作為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的狀元,詞人吳潛早在端平入洛之前,就曾經憂心忡忡地上書宋理宗說,在軍隊缺乏充分訓練、和後勤供應難以及時保障的情況下,以南宋的步兵貿然北伐與蒙古騎兵作戰,在北方平原缺乏優勢,但立功心切的宋理宗不顧眾多大臣和前線將帥的反對力主出兵,最終功虧一簣。
端平入洛失敗後,蒙古騎兵多次南下,試圖滅亡南宋,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軍進攻華中重鎮武漢,以致京都臨安(杭州)震動,危難之際,宋理宗起用吳潛作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吳潛則對言說:
「臣年將七十,捐軀致命,所不敢辭。」
面對洶湧南下的蒙古大軍,吳潛對屬下說:
「我年近七十,鬢髮如霜,讓我上前線捐軀致命,也在所不辭,感到痛心的是元兵壓境,大宋危在旦夕!」
儘管形勢危如累卵,南宋的內鬥卻永不終止,由於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得罪了宋理宗,加上權臣賈似道鼓動諫臣集體攻擊,因此拜相僅半年的吳潛旋即被罷免,被貶謫到循州(今廣東惠州)。
賈似道則必欲殺死吳潛,以獨攬大權,於是賈似道指使手下劉宗申為循州知州,劉宗申於是以宴請的名義,將吳潛用毒酒毒死。
吳潛之死,是在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此時,距離南宋滅亡(1279年),僅有17年時間。
此前,在端平入洛失敗後,吳潛曾經在《踏莎行》中寫道:
紅藥將殘,綠荷初展。森森竹里閒庭院。
一爐香燼一甌茶,隔牆聽得黃鸝囀。
陌上春歸,水邊人遠。盡將前事思量遍。
流光冉冉為誰忙,小橋佇立斜陽晚。
南宋一代,曾經出過三位狀元詞人,分別是張孝祥、吳潛和文天祥,其中吳潛和文天祥更是成為狀元宰相。這三位狀元詞人壯懷激烈,但卻壯志難酬,其中吳潛是死於南宋奸臣之手,文天祥則是力戰不屈最終被俘後殉國。
或許,在「一爐香燼一甌茶」,「盡將前事思量遍」的時候,明白朝堂兇險,卻在元兵入侵時仍然義無反顧、勇擔大任的吳潛,就已明白自己的宿命所在,從岳飛到韓侂胄到吳潛,南宋朝政的黑暗,遠超英雄所能想像。
南宋佚名:鬥漿圖
吳潛遇害後13年(1275年),在南宋朝堂弄權二十多年的賈似道最終被殺,但此時南宋已危在旦夕,1276年,蒙古大軍最終兵臨南宋首都臨安城下,時任南宋太皇太后的謝道清帶着5歲的宋恭帝出降,臨安淪陷。
臨安陷落後,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人又繼續擁戴宋端宗趙昰力抗元兵,宋端宗死後,陸秀夫等人又擁戴宋帝昺進行抗戰,最終在1279年,南宋殘餘十萬軍民在崖山海戰中兵敗,十萬軍民或戰死、或不甘投降元兵跳海自殺,最終集體殉國,南宋自此滅亡。
南宋已死,但不少遺臣仍在,作為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詞人陳著(1214-1297年)則在南宋滅亡後隱匿不仕,清貧度過餘生。
在人生的最後時光里,他在元人的統治淫威下,寫詞表述心懷,在《鵲橋仙(次韻元春兄)》中他寫道:
兄年八十,弟今年幾,亦是七旬有九。
人生取數已為多,更休問、前程無有。
家貧是苦,算來又好,見得平生操守。
杯茶盞水也風流,莫負了、桂時菊候。
在改朝換代的歷史風雲中,他在「杯茶盞水也風流」的清貧生活中,默默懷念着南宋往事,以示餘生仍然效忠南宋的「平生操守」。
而在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以後,那些曾經發展至巔峰極致的宋代茶藝文化,也逐漸走向消亡,因為入主中原的蒙古人是遊牧民族,他們不喜歡宋人這種精細的茶藝。
於是,在宋亡以後,曾經精緻的龍鳳團餅茶逐漸消失,中國的品茶方式,逐漸走向簡單化的散茶品茗,曾經發展到巔峰極致的宋茶工藝逐漸趨於消亡。到了1391年,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下令徹底廢除龍鳳團餅茶的製作,散茶最終定型成為中華帝國朝野上下的品茗主流。
宋人精緻生活的風流已逝,那時,時代風雲激盪之後,只剩下陳著的「桂時菊候」和一杯清茶,來追思前朝往事了。
宋茶風流,早已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