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不逼孩子:叢林法則是個偽命題

作者:
最優秀的人是專注的人,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能找到許多許多快樂的人,是只要能做這件事就可以不眠不休不知疲倦的人。想贏的人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會患得患失,瞻前顧後,特別怕別人評價自己的狀態,遇到一點挫折就歸結為自己的全部失敗,根本不可能實現最終的目標。

這幾天開始看《小捨得》,真的覺得雞娃的教育和放縱溺愛的教育都不是答案啊。最好的教育,是把孩子當個人,去看見她的完整性,是去構建「我與你」的關係,不是「我與它」的關係。

雞娃這個問題太複雜了,各種因素糾纏在一起。

糾纏的起點,是大環境下,所有人腦子都曾經被灌下的一個思想:我們這個社會是個叢林社會,人與人之間是競爭關係,所以人生的意義,在於不斷打敗對手,贏得競爭。在於做人上人。

這個思想本身就有問題,甚至是現代人大部分精神痛苦的來源。我花了前22年的人生,拼了命的做一個「卷王之王」,跑到美國最好的法學院讀了書才知道,不是這樣的,世界不是這樣的。叢林社會的心態不會帶來幸福,因為比較是沒有終點的。

做一個「卷王之王」的孩子,成長過程中與他人比較的慣性會根深蒂固印在腦子裏,永遠不會滿足,不能活在當下,時刻生活在危機感和緊張感之中。

這種時刻對自己當下狀態的焦慮,當然可以鞭策自己去「努力」、「前進」,可是又要進到哪裏去?我人生最崩潰的兩年,就是到了耶魯後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頂尖的教育是為人鋪路,提供自由探索的環境讓人找到獨屬於自己的意義。人生終究是要向內看的。

另一種說法是,人總得達到了一定起點之後,才有資格和底氣說這個話。所以雞娃的父母,也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起點,之後他們可以自由探索想要的人生。

這也是我的一個血淚經驗:卷王心態,反而無法讓孩子發揮出最大的個人實力。因為驅動自己的是恐懼而不是熱愛。

最優秀的人是專注的人,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能找到許多許多快樂的人,是只要能做這件事就可以不眠不休不知疲倦的人。想贏的人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會患得患失,瞻前顧後,特別怕別人評價自己的狀態,遇到一點挫折就歸結為自己的全部失敗,根本不可能實現最終的目標。

《小捨得》裏的顏子悠和夏歡歡都很明顯體現出這個傾向。被老師罵、被同學指責的時候,都會嚴重懷疑自己的實力,完全沒有學習狀態。心無旁騖、只是喜歡數學的米桃反而成績最好。

而且,從小卷到大的人,在人格發育上是會有嚴重的雷點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極度的缺乏安全感,所以非常容易鑽牛角尖,很容易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某一個目標上,時常讓人覺得「瘋狂」,在追求自己目標的時候會不管不顧傷害別人,而且在這個目標遇到挫折的時候,簡直是災難性降維打擊。

感覺劇裏面的鐘老師和蔣欣演的田曉嵐都是這種人。都是鼓吹雞娃孩子,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了,自己腰板也硬了人生也有意義了。這種心態的本質還是自身缺乏自信,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快樂,就把自己的恐懼反映到一個外部執念上。

這些人可能自身由於某種境遇,先是相信了叢林社會的法則,但覺得自己無法贏得競爭,那孩子做到也可以。

其實就是自己想成功,相當人上人,但要麼自己不願意努力覺得雞娃更容易,要麼覺得雞孩子比雞自己更有機會成功,所以把自己對成功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本質上還是自己不甘平庸的恐懼。這明明就是「有條件的愛」。

在瘋狂衝擊這個目標時,孩子在這些大人眼裏,變成了滿足自己成功渴望的一個工具。最可怕的是,他們會以「為了孩子的教育」這個高尚的理念給自己洗腦,不肯面對自己真實的恐懼,反而不斷編故事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他們會認為自己想要實現的這個目標,是無比正義的,所以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不管給身邊人造成多少傷害和困擾都面不改色。但世界的因果規律總是均衡的,不肯面對自己的恐懼,是遲早要面對生活這個大機器的毒打的。

利用恐懼的方式去驅動一個孩子,往往也沒有辦法見到真正的「成材」。最後培養出來的,可能是媽寶爸寶這樣畸形寄生的關係,也可能是完全剛愎自私與父母徹底疏離的孩子。這些父母遲早要面對自己「雞娃」的惡果,但卻未必會願意反思自己犯下的錯。

最後,這些因為自己的恐懼而瘋狂雞娃的父母,還會給整個已經極度焦慮的社會環境添磚加瓦,加上極其擅長利用人們的恐懼而謀利的資本機器,產生了各種輔導班和奧數生意,導致那些本來坐着看戲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了。恐懼是會互相傳染和放大的。

不知道這個劇後來會怎麼演,但很希望能看到劇中人物放下自己的執念,或者去講講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

我會覺得,是去幫助孩子向內探索,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並去面對自己的恐懼。如果孩子缺乏專注、嚴重拖延、討厭學習,那挖掘興趣比強調競爭更有效。

如果孩子對某一個領域爆發出強烈的熱愛,那相信一個人只要這輩子能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就不會活得太差。不是主觀定義一定要走某種主流行業才能「成功」,不要用自己狹隘的恐懼去澆滅一個可能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

如果孩子在班級、自己社交圈的影響下,開始擁有了競爭心態,那做父母的更要保持清醒和理性,試着去引導孩子意識到叢林法則是個偽命題,如何在有毒的大環境下去找到自己。

孩子的成長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人,不應該有標準答案。有些道理,不需要做了父母才懂,問問自己內心,什麼是最快樂的時候?你現在做的事情、追求的一切,真的是你需要的嗎,還是大環境的裹挾?生而為人,我們到底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怎樣的體驗?

只有在自己身上先想明白了這些問題的人,才足以去引導另一個生命的成長。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07/158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