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叢林法則是大多數中國人對國際關係的思維定勢,橫行霸道則是大多數人對美國的刻板印象。

  但在這種情況下,有個問題我們從邏輯上無法自洽,那就是在美國家門口就有一個資源非常豐富但軍力又非常弱小的國家,這就是加拿大。為什麼美國不把加拿大吞併呢?

  加拿大擁有998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比中國和美國都大,僅次於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二。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很難想像,加拿大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人口不如美國一個州(加州),而且只有6.8萬名在役軍人,加拿大的軍費佔GDP比重也只有1.23%,半個世紀以來這一比例呈現下降的大趨勢,在1960年時這一比例曾高達4%以上。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加拿大軍費開支佔GDP比例 1960-2018↑

  事實上,當代美國不只是對加拿大的國土一寸不要,甚至對於主動送上門的國土他們也不接受:波多黎各曾多次公投要求併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五十一個州,但都被美國國會拒絕。

  說回加拿大,加拿大和美國比鄰而居,邊境線長達8891公里,但在這個邊境線上沒有圍牆、也沒有駐軍,是全球最長的不設防邊境線,美加邊境線堪稱人類和諧共處之典範!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一處有趣的美加邊界線↑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美國與加拿大有邊境線的縣

  按照很多人的想法,和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為鄰應該覺得緊張才是,但加拿大反而利用了美國的軍事資源,加拿大不僅不增加軍費,還巴不得減少軍費開支以用於自己的民生領域。

  按照很多人的想法,和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為鄰應該覺得緊張才是,但加拿大反而利用了美國的軍事資源,加拿大不僅不增加軍費,還巴不得減少軍費開支以用於自己的民生領域。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北約成員國軍費佔GDP比例排名↑

  由於美國GDP總量是加拿大的12.5倍,又加上三倍於加拿大的軍費開支比例,加拿大的軍費開支在美國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需知,加拿大是一個主權國家,美加之間也常常因為兩國經貿、國際事務等問題出現爭執,但為什麼加拿大不怕美國?為什麼美國不入侵加拿大?加拿大的安全感又從何而來?

  歷史恩怨

  加拿大領土998萬平方公里,原油儲量世界第三(總儲量是美國的近6倍),各種礦產、淡水、森林、野生動物資源的豐富程度甚至比美國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加拿大只有3000多萬人,兩面被美國包圍,軍事實力遠弱於美國,美國只需在加拿大東西海岸各出一個航母戰鬥群進行海上封鎖,再出動裝甲部隊就能把加拿大給完全佔領。但實際情況是,美國和加拿大居然在邊境線上沒有駐軍,為什麼美國不乾脆把加拿大佔領成自己第五十一個州呢?

  答案是:美國以前的確入侵過但實力不足,現在有實力但沒必要,更重要的是,二戰後的世界秩序規則早已不再是簡單的叢林法則。

  美國曾經在1776年(加拿大戰役)和1812年(1812年戰爭)入侵加拿大,但最後都被在加拿大的英軍教會怎樣做人。

  加拿大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場戰役,當時美國大陸會議希望阻止英國由魁北克省南下進攻,並且相信魁北克省居民會呼應叛亂,最後決定派軍隊入侵魁北克。美國於1775年7月出兵,在12月開始了魁北克圍城戰役,卻在攻城戰遭到失敗;1776年5月,英國援軍趕到魁北克市,加上美軍圍城過程中自己遭受的損耗和疾病,不得不解除圍城;英軍後來展開反攻,在三河市之戰中取勝,將大陸軍(美軍)趕回尚普蘭湖。同年10月,英軍在瓦庫爾島戰役摧毀美軍大部分的水上艦艇,美國喪失入侵加拿大的能力,加拿大戰役就此告終。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瓦庫爾島戰役期間,美軍的皇家野人號擱淺焚毀,並遭到英軍炮擊↑

  雖然曾經在加拿大戰役中受挫,但美國人還是沒有放棄對加拿大的幻想。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托瑪斯·傑斐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 美國必須控制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

  於是在1812年6月,美國向英國宣戰,進犯加拿大(當時美國正規軍總數只有1.2萬人就想發動戰爭,可見美國是有多想佔領加拿大)。

  當時在英國眼裏美國只是一個剛剛建立不久的三流國家,即使美國向英國宣戰,英國當時的重點還是在歐洲拿破崙的戰鬥,當時英國希望避免北美的戰事擴大,因此沒有調遣軍隊援助加拿大。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1812年英美戰爭地圖

  到了1814年,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加拿大的英軍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焚燒了當時還是木造建築的白宮前身。1812年戰爭對美國而言意義比英國更大,因為美國和世界最強的英國打得有來有回,英國並沒能碾壓美國,後來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後來雙方在1815年停戰,邊界恢復原狀,在領土上雙方都沒有得失,美國也沒有實現企圖佔領加拿大的計劃。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英國陸軍於1814年8月24日攻佔美國華盛頓,並且焚燒了白宮,總統和政府官員倉皇出逃,這是美國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首都被國外軍隊佔領。

  如今,雖然加拿大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仍是英國女王,屬於英聯邦成員,但實質的經貿聯繫無疑加拿大與美國走得更近。如果拋開主權和邊界,純從經濟上看兩國跟一個經濟體沒什麼區別:美國是加拿大佔據主導地位的最大貿易夥伴,加拿大的出口商品中有76.2%是賣給美國的,而美國出口給加拿大的商品也佔加拿大52.2%的進口額。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加拿大外貿數據(2022)

  在過去的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今天的USMCA(美墨加三國協議)的支持下,美加之間實現了自由貿易,美國公民和加拿大公民也可以持有本國護照不受限制地自由出入對方國家,更有不少人持有美加雙國籍身份。加拿大的生活方式與美國幾乎沒有區別,感受上就像是美國北方的一個州一樣,兩個國家的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在入境美國時,美國護照和加拿大護照持有者的通道比其他國家更加便捷。

  兩個國家真正實現了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文化一脈相承、商品自由流通、人口自由流動……今天的美國哪還有必要去通過武力吞併加拿大?

  加拿大的國情也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兩次海灣戰爭戰爭。加拿大石油儲量比伊拉克多得多,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行為如果僅僅是為了石油,眼前這塊肥肉比中東的硬骨頭好吃多了,又何必捨近求遠?

  叢林法則與契約精神

  實際上,在二戰之後,世界正在逐漸走出殖民主義時代的叢林法則,起碼錶面上變得更加文明,進入契約精神和叢林法則並存的狀態,文明往往能克制野蠻,秩序往往能克制動亂。國家間關係的維護、國際貿易、處理矛盾的協商機制在公平和效率上達到了空前高度。

  二戰後形成的國際體系包括政治體系(聯合國)、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也就是後來的WTO)、以及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它們使得世界各國能夠以比過去文明得多的方式打交道,遇到矛盾時也有充足的協商博弈的空間。

  例如美國認為過去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協議的部分細節有損美國利益並且不尊重公平和對等原則,要求重新協商,於是美加墨經過13個月的漫長談判,期間經歷七輪三邊談判和多輪雙邊談判,最終達成協議。

  在新的USMCA的美加雙邊談判過程中,美加各自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讓步。最重要的兩部分為終端解決機制以及加拿大乳製品市場問題。

  在爭端解決機制方面,美國向加拿大妥協,加拿大的勝利在於其主張的爭端解決機制可以阻擋美國從自己的國內法出發向加拿大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終USMCA協議確定爭端解決機制交由第三方仲裁,這使得加拿大不會無端遭到美國的反傾銷關稅打擊;而加拿大方面最重要的讓步在於乳製品,加拿大國內每年乳製品市場價值為160億美元,加拿大同意讓美國乳製品能佔據其中3.5%的比例。

  在200多年前的殖民地時代,同樣的貿易問題極有可能導致兵戎相見並釀成嚴重後果,比如北美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成為美國獨立戰爭重要導火索之一、又比如中英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飽受重錘的近代史。

  如今,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這些與自身國力相差巨大的國家可以通過協商的方式表達各自利益訴求,討價還價,最終達成協議,用溝通談判代替攻城略地,由此可見時代的進步。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美加墨三國在2018年11月簽署新的自由貿易協定: USMCA

  經濟發展

  雖然美國和加拿大的8000多公里不設防的邊境線是國家之間和諧相處的典範,但同樣與美國交界的墨西哥,處境卻完全不同。

  美墨邊境的管控非常嚴格,甚至在美國境內和墨西哥交界的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得州部分地區,公路上都可能出現警察攔車調查的情況,美國警察這麼做的目的是避免偷渡者越境後乘車深入美國。

  其根本原因,在於美墨兩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太大,2023年美國人均GDP超過8.1萬美元,加拿大5.3萬美元,但墨西哥只有1.5萬美元。這就造成墨西哥出現大量人群從美墨邊境偷渡進入美國,給美國的治安、就業、社會管理帶來很大麻煩。不僅墨西哥,更有其他中美洲國家難民通過墨西哥湧入美國。

  可以說,任何一個和墨西哥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和一旦與美國接壤,都難以避免會出現大量的偷渡事件,美國不得不抓緊邊境的管控。

  面對偷渡帶來的邊境緊張,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發展經濟。中國當代就有最典型的例子:隨着深圳特區和內陸省份的開放和崛起,80年代之後已經沒有人會選擇游過界河逃港謀生了。

  同舟共濟

  位於美加邊境的和平門公園是一個重要陸上過境關口,也是一個重要的景點,它是人們從西雅圖到溫哥華之間陸上通勤最常用的一個過境點。

  遊客可以將車停在美國或加拿大任何一邊的停車場,然後步行至公園,走在白色的和平門下,真正實現一腳踩在美國一腳踩在加拿大。

  門的美國一側寫着」Children of A Common Mother「(同一母親的孩子們),加拿大一側寫着」Brethren Dwelling Together in Unity「(同舟共濟)。由此可見,文化與價值觀才是國家關係最高層次的展現,也是美加關係的一大後盾。

信奉叢林法則的中國人不懂美國為啥不吞併加拿大

  而從美國和加拿大的兩國相處現狀,我們更能體會當代世界的發展方向,那就是更少的叢林法則、更多的契約精神……國際社會的底層契約就是聯合國憲章。

  在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框架下,各個主權國家可以擁有更加公正的關係,更加和平的協商渠道,更加多樣化的發展機會。

  對於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來說,通過貿易、金融、科技和文化交流所能獲得的利益,遠遠多於當年那些通過佔領他國領土所獲的利益,而且這些過程並不像戰爭侵略一樣損害其他國家利益,而是在市場的基礎上各取所需,合作共贏。

  從這個角度看,放到二戰後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俄國入侵烏克蘭是一個非常刺眼的反例,逆潮流而動,挑戰的是聯合國憲章和整個國際秩序。由於其行動完全與時代脫節,可以肯定該侵略將遭遇100%的失敗,並且整個國家會為此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一座獨立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26/207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