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孫立平:俄烏戰事對於中國沒有好處只有壞處,但沒有想到壞處這麼多

作者:

題目中的話不是我說的,是閻學通教授說的。

閻學通教授是我在清華大學的同事,也是老朋友。最近,我在看他接受鳳凰衛視吳小莉的一次採訪。其中的一些觀點,對我很有啟發。

俄烏戰事對於中國沒有好處、只有壞處。這是閻學通教授2022年即俄烏戰爭爆發那一年就提出的判斷。到第二年,也就是2023年底,他又說,沒有想過壞處這麼多、負面影響時間這麼長。

對於俄烏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人們講了許多了,判斷也不盡一樣。而在這次採訪中,閻學通教授提出一個看法,這是別人沒怎麼講過的,我覺得很值得我們注意:

閻老師說,出乎我意料的是我沒有想到因為這場戰爭,讓歐洲國家形成了經濟安全的強烈概念。它們把經濟安全作為制定戰略的重要根據或者思考方向,於是導致在中美戰略競爭中大幅向美國傾斜,使得原先在2010年以後形成的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全球性戰略平衡被破壞掉了。不僅僅是歐盟,其他國家甚至一些東盟國家都放棄了對沖戰略,它們把經濟靠中國里的經濟安全抽出來了,納入了安全靠美國,也就是說經濟安全也要靠美國。

其實,閻學通教授這篇訪談,最引起我興趣的部分,就是他對歐洲的看法。

其原因是,中美之間的對抗,已經是非常確定的事情,其間的變數也比較小。但歐洲的情況不一樣。雖然歐洲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而且歐洲與美國價值觀的基礎是牢固的,但在在文化上,兩者又有明顯的差異。有人用這樣一種形象的說法來說明這種差異:美國人來自火星,而歐洲人來自金星。意思是說,美國人崇尚實力,而歐洲人正在摒棄實力,他們企望的是康德所描述的"永久和平"。這導致了雙方在重大戰略與國際問題上的分歧與不同做法。

總而言之吧,在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日益嚴峻的情況下,與歐洲保持一種相對友好至少是比較緩和的關係,無疑是明智的。但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情況正在發生向相反方面的變化。尤其是在最近,兩方面的進展值得注意。

一是俄烏戰爭的演變。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西方陣營明確地站在烏克蘭一邊,但在實際的對烏援助上,特別是軍事援助上,主要是由美國主導的。但在經歷美國對烏援助一度在國會遇阻,而且在面臨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情況正在發生明顯變化。從過去幾個月時間的情況看,歐洲在援助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越來越積極,越來越堅決。連原來一直畏首畏尾的法德兩國,態度也越來越鮮明。

本月初,在北約防長會議上,通過了一項《北約對烏克蘭的安全援助和演習》的文件。這份文件的用意很明顯,歐洲將在援烏事務上發揮越來越強的主導作用。如果美國指望不上,歐洲就要獨自面對俄烏戰爭問題。可以想見,俄烏戰爭的這種變化,無疑將對中歐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二是中歐之間的貿易緊張加劇。我原來一直有一個看法,如果將地緣政治的因素排除在外,僅從經濟特別是貿易的角度說,中美的經濟關係要比中歐的經濟關係更為好辦。為什麼這麼說呢?中美之間的經濟互補性要更強,而競爭性則比較弱。因為美國是玩高科技、金融和服務業的,而中國的優勢是製造業。美國完全可以用在高科技和金融上掙來的錢買中國物美價廉的工業品,其間的競爭性是不大的。

而歐洲的經濟結構與美國是不一樣的。歐洲的強項是傳統工業,特別是高端製造業,比如汽車、工業母機的製造等,此外還有一些農產品的精加工,如釀酒、奶製品等。也就是說,歐洲是處於產業鏈的中上游。在中國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因為我們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與歐洲產品的競爭性並不強。但在我們開始處於轉型升級階段之後,這種競爭性就日益凸顯出來。正因為如此,這次美國對中國新能源車徵收100%的關稅,但實質性的意義並不大。而這次歐洲加征關稅的幅度雖然沒有美國大,但對中國的影響,卻大大強於前者。

前一段時間我就說,大拆解的下一步可能是產能戰爭。現在也許這一步已經到了。

如果這兩個因素交織在一起,情況就會變得更加嚴峻。最近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提高關稅,實際上就是這兩個因素疊加的結果。德國聯邦副總理哈貝克最近明確表達了這種看法。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孫立平社會觀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27/207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