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古代有哪些物品可以傳遞相思之情?一篇文章帶你讀懂詩詞裏的相思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李白的這首《秋風詞》帶給人一種相思無盡的感覺,那麼古人又是用什麼物品來傳遞相思之情的呢?

一、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

同心結,是古時候,人們用錦帶精心編製成一種連環回文樣式的一種花結。通常是兩結相連,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通常被用作象徵堅貞不渝的愛情,也被用來寄託相思之情。更有一種說法是:「白頭偕老,永結同心」之意。

時光靜好春易老,相遇一人容易,白頭到老不易。同心結往往都是深閨女子送給心上之人聊表相思的。古時候的女子,大多都在後宅之中,很少有在外面拋頭露面的。就算有了婚約的心儀之人也是不能經常相約見面的。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些深閨小姐們就會編織一些同心結,託身邊的小丫頭給心上人送去,一來是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二來是激勵心上人多多努力,畢竟還有一個人在等待着你。

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有所思》中寫到:

誰言生離久,適意與君別。

衣上芳猶在,握里書未滅。

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常恐所思露,瑤華未忍折。

——《有所思》蕭衍

這首詩是以一位女子的口吻寫出了她與心上人離別情深之意。雖然離開他很久了,卻感覺像是昨天才分別。表現出了才離開不久,就開始想念,那種依依不捨的感覺。衣服上還殘留你的香味,手中還拿着你寫的離別信。腰上繫着的兩條錦帶,在夢中也想把它綰成一枚同心結。這般深沉而內斂的愛意溢於言表,卻沒說出口,獨自受着煎熬。這裏的同心結就是希望與所愛之人,能結為夫妻,永結同心之意。

同心結不僅僅是古時候有情人之間傳情示意之物,它也是一種漢族傳統的手工藝品,受到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喜愛。它樣式好看,寓意美好,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也會用到同心結,取其「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的美好寓意。

二、壘金梳子雙雙耍,鋪翠花兒裊裊垂。

梳子是女子閨房裏的物件,就像女子的手一樣,很重要又不可或缺,還帶着些許慵懶的意味,也藏着萬般的相思。呂勝己的這首《鷓鴣天》對梳子的描寫就十分精緻。

一夜春寒透錦帷,滿庭花露起多時。

壘金梳子雙雙耍,鋪翠花兒裊裊垂。

……

在一個春日的早晨,寒意漸褪,庭院裏的花草最先醒過來,帶有露珠的花朵格外美麗。在這樣一個充滿朝氣的春日裏,一位美麗的女子開始梳妝打扮了,金燦燦的插梳,遊走在烏黑的髮髻上,隨着女子的手指綰髻、插梳、簪花。

深閨中的女子,開始她們的一天,便是從梳妝起。這些女子,一天都在為兩件事情煩心,一是怎樣梳妝打扮最為好看,二是思念未歸的心上人。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閒屈指數歸期。梳子上寄託着這些深閨女子的深切愛意。

最開始的梳子形狀是五指一樣,用獸骨的一端銼出尖齒,就像五根手指一樣。後來隨着時代的發展,梳子的樣式也漸漸多了起來,製作梳子的材料也開始不同了。「壘金梳子雙雙耍」,壘,一層一層重疊起來,用金子一層一層壘起來做成的梳子,那該是怎樣的漂亮啊?

發展到後來,製作梳子的材料大有不同,金子、銀子、玉石、牛角、象牙、珍惜魚骨等等名貴的材料都被用來製作梳子,這些一般是大戶人家的女子才能用得起的,而一般人家就用竹子或者木頭製作的梳子。

再後來,不僅僅限於製作梳子的材料,還開始對梳子進行雕琢。在那小巧的梳子上雕刻上花鳥蟲魚,染上別樣的顏色。看起來漂亮又美好。

在古時候,梳子對於女子來說是很重要的物件,會陪伴着她們的一生,如果贈與他人,定是心悅之人。而現在女子,物質豐富,梳子已經沒有古代那麼多的講究了,可能流傳到現在也就只剩下了在結婚時長輩會準備一對紅木梳,陪着新娘出嫁。在有些地方,還會請有福氣的長輩為新嫁娘梳頭:一梳梳到尾,舉案又齊眉;二梳梳到尾,比翼共雙飛;三梳梳到尾,永結同心佩。這無一不寓意着對新人的美好祝願。

所以在古代,男女定情有送梳子的習俗,表達的是白頭偕老的意思。這把梳子,就承載了古代女子的一生。

三、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在古時候,玉佩也是一中表達相思的信物。古人給美玉賦予了多種的寓意,有人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認為君子就像一塊美玉,溫潤有禮。所以,這些性格高潔的君子們常常以玉佩來作為相思定情之物,顯得溫潤有禮,不唐突佳人。

在魏晉時期的繁欽寫了一首《定情詩》,詩中就把玉佩作為定情之物,當然這首詩不僅僅是玉佩,也有其他的物品。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定情詩(節選)》繁欽

這首詩中提到的物品不僅僅是玉佩,還有纏臂金、戒指、耳環、香囊、手鐲、玉搔頭、玳瑁釵,還有衣裙,這些物品都可以用來當作定情之物,贈送給心上人以表相思之情。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腦洞趣味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25/158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