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夏蒙: 你刷短視頻上癮了嗎?

作者:

《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人每天多了24分鐘休閒時間,在休閒時間裏,有大約38%的人在刷手機;排在手機娛樂前三位的是刷短視頻、打遊戲和追劇觀影。

好在還有一些人休閒時間在聽各種播客。刷短視頻也需要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我每天也會看一會兒短視頻,有時候你會覺得算法還是有些笨,無非就是各種相聲、脫口秀、萌娃、職場、捉弄自己的親友。偶爾有一些有創意的短劇,但你看到的並非是創作者自己發佈的,都是被各種賬號搬運的。

201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出版了《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書中說,大多數人每天在手機上所用時間為1至4個小時——還有很多人更長。他們把自己清醒時間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手機上,多過其他任何日常活動(睡覺例外)。每個月幾乎有100個小時迷失在檢查電子郵件、發短訊、玩遊戲、瀏覽網頁、閱讀文章、檢查銀行餘額等項目上。擴大到人的一輩子(按平均壽命算),這相當於整整11年。平均而言,人們每個小時大概要把手機拿起來3次。過度使用的情況太普遍了,研究人員甚至創造了「無手機恐懼症」(nomophobia)的說法,形容人害怕沒了手機。

Instagram的工程師格雷格·哈奇馬斯說,他好像設計了一台上癮發動機。「總有新的熱點標籤可以點擊。」和其他各種社交媒體平台一樣,Instagram深不見底。 Facebook擁有無盡的消息源;Netflix自動播放電視劇的下一集;約會軟件Tinder鼓勵用戶不停瀏覽,尋找更合適人選。人們刷個不停,問題並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在於「屏幕那邊有數千人在努力工作,為的就是破壞你的自律」。

看短視頻的時候,看完一個就接着一個,這些順序是怎樣的呢?應該是平台的算法在按照你的喜好幫你做篩選,總是能找到你喜歡的同類視頻。凱西·奧尼爾在《算法霸權》一書中說:「隨着時間推移和技術進步,基於大數據建立的模型開始能夠自行篩選關於我們的數據,從中找到我們的習慣、意願、憂慮和渴望。隨着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能力快速成長,計算機只需要被賦予幾條最基本的指令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數據。算法能自行發現模式,然後根據時間變量將它們和某個結果聯繫起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計算機的確是在學習。對於很多工作來說,機器學習比起受規則約束的傳統程序更靈活、更精密。」

社交媒體的內容和互動性都導致它們令人上癮。 Facebook和Instagram上的點讚擊中了人的某個神經音符,一如完成了「魔獸世界」里任務帶來的獎勵感,或是看到自己的推文得到了數百名用戶的轉發分享。設計並提煉此類技術、遊戲和互動體驗的人,是非常擅長自己所做之事的。他們對數百萬的用戶運行了上千次的檢測,了解哪些手法管用、哪些不管用,比如什麼樣的背景顏色、字體、音調能最大化人們的參與,將挫敗感限制在最低程度。隨着技術體驗的演進,它武裝到了牙齒,變得無法抵擋。

心理學家比較樂觀,認為我們可以把上癮體驗控制在生活的一個角落,同時培養其他有助於健康行為的良好習慣。「與此同時,如果你能理解行為上癮的運作原理,或許可以減輕其危害,甚至駕馭它們的力量去做些好事。相同的原則,能推動孩子們玩遊戲,大概也能推動他們在學校學習;相同的目標,能推動人們鍛煉上癮,大概也能推動他們為了退休生活多多儲蓄。」

另外,人剛成年的時候上癮風險最高。如果人在青春期不曾上癮,在後面的人生里上癮的概率是極小的。導致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人生的這一時期,年輕人遭遇了大量自己力有不及、無法應對的責任的碰撞。為了緩解長時間辛苦煎熬帶來的難受刺痛,他們學會了求助於毒品或某些活動。到25歲上下,很多人都掌握了青春期缺乏的應對技巧,建立起了相應的社會網絡。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貝書單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22/158394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