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一個中國縣級財政官員眼中農村的驚人現狀

婚姻問題

首先是錢的問題。

原來結婚比較簡單,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拉着毛驢將一個姑娘娶回土窯洞,幸福一輩子。

後來演變成摩托車、手機、銀手鐲,開着機動三輪將一個姑娘取回樓板房,幸福半輩子。

現在呢,錢、錢、錢,一個媳婦至少45萬,才能娶回家,幸福一陣子。

怎麼算賬?跟男方在城裏要房子,要車子,要金銀首飾衣服錢。

村里一個人娶媳婦,女方要房子,暫時沒有,抵成錢25萬元。要車子,買,10萬元。要金銀首飾衣服及彩禮錢,10萬元。

所以現在流行一句話:「娶個媳婦,老子2分貸款,兒子1分5放款」。窮了老子,富了兒。

我戶家大哥,生了三個兒子,現在個個都20幾歲了,都在談對象,一涉及婚嫁問題,對方家長直接「剛崩」,因為沒錢。

對象談了一個又一個,就是結不了婚。所以給兒子結婚的花費現在是農村人的一塊心病,也是一大難題。

再者就是情感的問題。

我們知道,相對於鄉土社會的穩定和靜態而言,現代社會的最大特點是流動性:資本流動,物資流動,人口流動,情感流動……

與流動性相關的就是,城市生活的「陌生人」處境:出門兩眼一抹黑,誰也不認識誰。

所以進城的一些年輕人就敢亂作非為,沒人認識,沒人指指點點。依靠現在微信、陌陌等交流軟件,搞婚外情,眼中金錢多了,心裏感情就少了。

許多農村夫妻在城裏租房子,男人在外打工,老婆給孩子做飯,接送孩子上學。

但最終的結果是,男人把老婆供出去了,把孩子供回家了。

養老問題

因為我們國家養老體制的不健全,包括城裏及農村的非體制內的大部分人,養老必須靠自己和兒女。

病痛是養老的第一大問題。

無病無災,基本都是很好的,但凡有了大病,就很麻煩。說實話,在農村,大部分地方,老人得重病,就是等死。

一者是錢的問題。雖然現在搞了合作醫療,報銷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對於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若要治療,必將家徒四壁,連基本的生活資料的購買都是問題,所以許多老人拒絕治療,而作為兒女的也就默許了,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二者是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問題。有女兒的,老人還好點,女兒給老人清清洗洗,端吃端喝。沒有女兒的,老人會歿的很快。

親情冷漠是養老的第二大問題。

在農村,老一輩和他們的下一輩之間,確實有着空間上的隔離,要盡孝道,基本談不上,老年人都是自食其力,哪怕八十多歲了。

能夠相忘於江湖,對於老人來說,也並不是什麼難事,可惜的是,子女輩還是念念不忘父母的那一點點財產,總認為自己從中分到的一份是最少的,而不問自己為老人做了什麼。

更有甚者,新起的房子,有人不願意老人一起居住,認為不乾淨,在屋旁另築小平房,算是父母的棲身之所,老人偶爾到正房裏走走,還引得媳婦的大罵,甚至拳腳相向,理由只是踩了腳印在家裏。

我所任職的村子裏,一個老人養了三個兒子,老人現如今80多歲,老大成家立業,老二光棍,老三城裏瞎混。

現在的狀況是,老大的房子就在老人住的地方旁邊,卻對老人不聞不問,不管死活,老人和老二住在一起,是三間土坯房,老三管不了。

老人經常食不果腹,不生煙火,我去了看了家裏的狀況,心裏實在難過。

老一代無法感受溫暖,當生存都存在問題時,感情也許真的無法保障,造成老人對生活孤寂和無奈。

親情的冷漠卻沒有相關的法律來制裁,道德的缺失和淪喪,讓人義憤填膺。

大病問題

前不久,村里我的一個親戚離開了人世。還不到50歲就得了腦梗,在銀川的醫院治療後,病情得到了控制。

但是因為昂貴的費用,後期中斷了治療,徹底導致半身不遂,最終倒在了抗爭病魔的路上。

雖然現在中國實行了農村合療以及大病救助制度,但是對於真正得了大病的農村人來說,一是救助能否到位,到位多少是未知數,二是即使到位,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一場大病,就是一個家庭的變革,少則幾十萬元,動則上百萬元的醫療費用是沉重的負擔,讓原本小康的家庭徹底返貧,而且債台高築。

許多農村人不得不放棄治療,慢慢的等待着死亡的臨近。人死了,錢也沒了。

傳統習俗的崩解

現代文明制度的衝擊以及城鄉一體化的逐漸推進,導致原有鄉土體系的崩潰。

農村的「三叩九拜」已不復存在,城裏的冷漠、傳統文化的缺失,讓城裏的體系變得畸形,真正適合中國城裏的體系卻沒有建立起來。

沒有信仰,沒有宗教,吞噬着靠老一輩人以「道義」維持的老本,讓人匪夷所思。

正所謂城裏人不像城裏人,農村人不像農村人,倒像電影《老炮》裏六爺所說,怎麼是個「二尾子」。

比如說過年,現在許多人都在說過年沒意思,沒年味了。

貼窗花沒有了,手寫對聯沒有了,三十晚上供奉土神爺和灶馬爺沒有了,三十晚上跳大神沒有了,大年初一早晨給長輩磕頭拜年沒有了……

說是古風怡然也好,說是陳規陋習也罷,反正是沒有了。

比如說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現在村里人也罷,本家也罷,還是親戚,要想見面拉上幾句家長里短,只能在紅白喜事上了。不像原來,你借我家兩袋洋芋,我借你家一升穀米,頻繁地互動着。

現在大部分都待在城裏,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架勢。

哪次我戶家(註:本家、同族)有事,大家聚在一起,都是村里人,但是許多比我小的,我卻不認識了。

就連我戶家的侄兒,都11歲了,我問,你稱呼我甚,他卻不知道,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我在想,到了我兒子這輩人,不要說村里人認識了,本家兄弟之間的關係也疏遠了。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老一輩人眼中的「家門自己」、「親戚六人」、「莊鄰院舍」的關係被現實徹底割裂了。

所謂:鄉音無改,客從何來,不過是每年都發生的故事罷了。

在我看來,說到底,農村問題就是腦袋和步伐不協調的問題。有時腦袋快,步伐卻慢;有時步伐快,腦袋卻慢了下來。

首先說腦袋,裏面裝的有制度政策、倫理關係、思想理念。

倫理關係的問題是考驗當今知識界能力的最大問題,也是在現實判斷上割裂知識界的尖銳問題。

思想理念,與人受的教育程度、後期學習息息相關。受教育程度低,知識結構單一,思維方式老化,有很多人把成功歸類於機會主義、關係主義。

對教育的漠視,對學習的鄙視,對讀書人的冷嘲熱諷不抵於一杯白酒時,何談思想?何談理念?

不要讓高等教育成為城裏人玩的遊戲,不要讓農村人覺得投資孩子的教育是無法回報的事情,實行全面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逐步提升一代代人的素質,營造學習的氛圍,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再說步伐,跟隨的是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教育、養老保障措施,產業的發展等方面。

基礎設施建設及民生保障措施,在我看來,較之腦袋是慢的,而且慢的不是一點,應了一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產業方面,由於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農民對市場的判斷不准,和腦袋合不了拍,也逐漸失去了在農村發展產業的興趣。

腦袋和步伐不協調,使農村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幾個迭加。這些問題不僅困擾着農民,而且困擾着決策者。

人在歷史中,很難對自己所處時期的社會做出一個客觀、公允的評價、判斷。

對於我這種出身於農村的人來說,現在的老家是故鄉還是他鄉,已經分不清了。

但我不願意看到小時候的那種鄉村氛圍消失殆盡、無影無蹤,也不願意看到現在的鄉村景象是小時候那樣窮山惡水。

你愛或者不愛,她在那裏;你見或者不見,她已經住進你的心裏。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白靖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24/157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