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日本偷襲珍珠港和美國

—珍珠港和美國

【譯註】

本文摘自於《開戰與終戰》一書。該書是日本著名的國家關係學專家五百旗頭真教授和北岡伸一教授編輯。這是根據日本可謂集最權威專家於1997年12月舉行的一次研討會,然後對大家所發表的論文和研討進行編輯成書。

比如,參會者成員除以上兩位編者外,還有:秦郁邦教授、御廚貴教授、戶部良一教授等,都是近現代史研究中的泰斗級人物。

本文作者須藤真志先生是慶應大學法學部和大學院畢業,以《日美開戰外交的研究—日美交涉的起始和赫爾備忘錄》為題獲得法學博士。京都產業大學教授,對襲擊珍珠港事件另有和秦郁邦教授共著的《燃燒的珍珠港》,以及對日美開戰和太平洋戰爭的研究著作多種。

我以「珍珠港和美國」為題,關於日本作為發動襲擊的一方的問題來談談。「珍珠港和美國」,因為美國是受攻擊的一方,他們怎樣看待珍珠港事件呢,或者還有羅斯福的陰謀論等。就此,我來做一些介紹並談談認識。

日本的非合理主義

如上所述,從實力和國力來看,弱國日本居然挑戰超級大國美國,從合理主義的角度看,誰都難以理解。美國國務院也曾公開聲稱,將不會發生戰爭。弱者不會向強者挑戰,即,弱者不會主動向強者發動戰爭,這種考慮才是合理主義。

其中有格魯大使也是這麼考慮的,而他又認為日本即使弱於美國,發動攻擊的可能性也不可排除。因為,日本有「報一箭之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者「輸了不過如此」等諸如此類的非合理主義的思維方式。因此,美國方面對於珍珠港事件,就認為是在這樣非合理主義背景下發生的戰爭。

但是令美國受到很大衝擊的是,幾乎三年半左右的日美戰爭中,日本取勝的都只是非常有限的局部,集結大部隊進行的作戰,以中途島為首,大部分儘是日本吃敗仗。結束戰爭時總想着好歹這次「報一箭之仇「,然後以有利的條件來進行講和。總之,就像個喜好賽馬的瘋狂賭徒,贏一次就罷手,下次贏了就罷手,結果全都輸了。

無可否認,襲擊珍珠港是三年半的日美戰爭中既是最初的、也是最後的日本方面的完勝。所以,受到震撼的美國,數千名官兵的犧牲,那麼多艦船遭受重創,儘管有些得到修復,為此多次提出有關責任問題,前後共組織了八次調查委員會,究竟該由誰來承擔責任。支持羅斯福的正統派和認為羅斯福須承擔責任的反對派的議論,至今仍不絕於耳。

珍珠港事件發生前,這樣的事情在美國不曾有過,對於美國人來說天佑美國。羅斯福早就想着如何打擊在歐洲大陸橫行霸道的德意志,也就是說想以德意志為對手加入歐洲戰爭,這是羅斯福發自內心的願望吧。但是無法實現,理由之一就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省。

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不應該去參加,不值得犧牲許多官兵--美國人有着這樣的厭戰情緒,到處都存在反對美國介入歐洲戰爭的風潮。這也是羅斯福在大選中的誓約:「我在任總統期間,將不讓美國的青年們流一滴血。」因此他從母親們那裏得到不少選票。所以,美國不能公然介入歐洲的戰爭。

而德國也算計着,只要美國不參與歐洲戰爭,德國就有贏取戰爭的可能,而絕不會輸掉戰爭。這點希特拉是有把握的,所以對於U型潛艇下令,看到星條旗就絕不靠近。對於美國護航的英國船隊,希特拉就特別留心不對美國艦船發動攻擊。實際就是竭力避免發生美德戰爭。

但是,羅斯福卻希望做些什麼,哪怕是走後門也想參加這場戰爭。所謂走後門,就是引發日美戰爭,以此為契機,對德開戰,可以向非洲或歐洲派軍。我認為這是羅斯福心心念念的戰略吧。於是,襲擊珍珠港就給美國創造了這樣的可乘之機。

因此,直至今天,還有人認為,其實羅斯福知道襲擊珍珠港而隱藏了秘密,更有甚者,認為羅斯福為了參戰,把太平洋艦隊作為誘餌付出犧牲,以苦肉計來讓美國有機會參加歐洲戰爭。要說苦肉計的話,日本軍部不和羅斯福暗通款曲,進行勾結就難以進行。居然還有這樣片面的胡說八道。但日本的襲擊珍珠港,確確實實形成了偶然巧合。

但是,日本襲擊珍珠港是事實。結果如上所說,在美國舉行了八次調查委員會得出的結論,責任並不在白宮。責任是肖特(譯註:Walter CampbellShort,美陸軍中將,後降為少將)和金梅爾(譯註:Husband Edward Kimmel,美海軍上將,最終軍階為少將)這兩位當地陸海軍司令官怠慢職守。

這兩人的部下和有關人員,有些人對這一結論不滿,認為沒有通知有關日本來襲的情報,責任當然在羅斯福,要不就是周圍相關的幕僚。現在也有不少歪曲事實的人認為羅斯福知道日本來襲,這種說法還頗根深蒂固,當然這說法日本人也很喜歡。羅斯福不知道,這樣就編不出劇本來。知道而不通知當地,這樣才有戲劇性。這樣編出的故事片至少有兩部。

美國群情激憤

羅斯福在日本攻擊珍珠港後,在國會進行了使用「infamy」(譯註:無恥、屈辱)這一詞彙的著名講演(譯註:也被稱為「屈辱的演說」)。儘管那麼厭惡戰爭,美國將不參戰,歐洲是歐洲,美國是美國,把地球一分為二的門羅主義盛行的當時,襲擊珍珠港也使得國會上下兩院除了一票反對,全部贊成對日進行宣戰。反對的一票是位女性議員投的,她是摩爾門教徒,相信任何場合都不使用武力的教義。於是她的名字和照片都在報紙上登載出來。

但是幾乎全體一致贊成,中間有費舍爾等日常就與羅斯福在政治上對立的共和黨人,對於珍珠港事件,無論如何至少是日本的欺詐和偷襲,是卑劣的。他們贊成怎麼也要對日進行宣戰。

而且,根據紐約時報的調查,直至當時認為美國不應該參加歐洲戰爭的也是少數派,而以襲擊珍珠港為契機,報道稱一時大量青年踴躍報名當志願兵。有記錄表明,比現役的軍人來說,更多新兵對日本的行徑更為憎惡。由此可見,襲擊珍珠港使得美國群情激憤,鬥志昂揚,日本使得美國人挺身而起,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我曾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時,對美國的公文書館進行了查閱和研究。當時的宣傳廣告畫現在還留存着,那是日本兵像凶神惡煞般的黑熊,從背後用刺刀捅向眼望前方的自由女神。這種把日本描繪成歹徒的宣傳畫有許多。

從這個意義上說,襲擊珍珠港在整個日美戰爭中是日本僅有的一場大勝,但從此往後的長期戰爭的過程看,卻無疑成為激發美國人民高昂鬥志的事件。這也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

其實,有說因為有「赫爾備忘錄」或者「ABCD包圍圈」,是美國迫使日本陷入不得不進行襲擊珍珠港來進行反擊的狀況。這樣的報道在美國的報紙上也有登載。當時的美國不像日本那樣有嚴格的言論限制,所以日本報紙的新聞報道在美國也照樣被引用,結果赫爾國務卿出來反論道,無論怎麼看「赫爾備忘錄」也看不出是最後通牒,也並非宣戰佈告,日本的說辭根本站不住腳,這也在報道中出現了。

而反映日本主張的議論,在珍珠港付出幾千人犧牲的事實面前不久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美國就是受害者,「記住珍珠港」(Remember Pearl Harbor)成為一時的流行語。甚至感到「記住珍珠港」至今仍然在人們記憶中。比如,日美汽車貿易協議時,日本提出什麼要求,美方就會用「記住珍珠港」,一句話把日本的要求頂回去。或者曾計劃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館展出廣島核爆受害的展覽會時,就出現反對論者,他們要求如果這麼辦的話,那麼就應該把有關珍珠港事件的慘狀同時展出。一邊是廣島核爆受害的海報,一邊是襲擊珍珠港的海報,這樣讓美國人來判斷誰是誰非。總之,意思就是僅把廣島的慘狀展示給孩子們看,而不把襲擊珍珠港的慘狀同時展示的話,就是不合適。

最近關於珍珠港的話題確實少了許多。在美國人看來,日本這個國家在相當程度已經達到了可給予一定的肯定評價的標準了。

最近的新聞報道,……訪美時,特意路徑夏威夷參觀了戰艦亞利桑那號的紀念館並鮮了花。不過是種姿態罷了,想表示共同記住日本曾經幹過這樣卑劣的事情。在美國,珍珠港事件確實逐漸淡忘,但仍有一些人,特別是退役軍人中的部分人,對日本不抱好感,或者是強調牢記歷史的人,對他們來說珍珠港事件就是日本卑劣行為的典型。在美國這樣事實仍儼然存在。

反羅斯福派的見解

下面對於反對派的意見也做些介紹。

他們認為,羅斯福知道有攻擊,卻故意不告訴夏威夷,或者這是設下的誘餌,等等。這裏簡單介紹一下這些論調。

第一個,在講演提綱中也提到了「魔術情報」( Magic Messages)的問題。這個「魔術情報」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日本的外交電報在1940年8月就完全被美國破解了。

接着是海軍破解了日本的密電碼。陸軍的電報在1944年也被破解。中途島海戰的大敗和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殺,就是暗號遭破解的結果。外交電報的破解被稱為「魔術」(magic)。日本製作密碼的人認為這絕對無法破解,但在美國也有天才,結果就被破解了。我看了1996年12月左右電視播放的節目,真正的日本密碼機和美國的解讀機,只有兩處的配線不同,是非常精巧的設備。

美國不正是通過這個「魔術」掌握了襲擊珍珠港的情報吧,但實際上「魔術」破解的只是外交情報,不只是在日美之間使用,日本與柏林之間,與南京北京之間,與馬尼拉之間,全部的外交密碼都被解讀了。但日本關於襲擊珍珠港的密碼一次也沒有發往美國。所以,連野村大使和來棲大使兩人都不知道襲擊的事情。

另外在講演提綱中還提到「風信號」問題。這是日本外務省在萬一的情況下,通過日本的短波發送的天氣預報,以預報風向,並且幾次重複為暗號來進行情報傳送。比如,日美關係惡化,就說「東風有雨」,和蘇聯關係緊張就說「北風天陰」,和英國關係危機就說「西風天晴」這類的東西。雖然看似稀奇古怪,但這些也被美國破解了,所以美國都應該知道。「東風有雨」意味着戰爭將臨,要嚴陣以待了。

是否播放過「東風有雨」現在無法查證,但至少當時駐美大使館的武官實松讓明確證言說聽到了「東風有雨」。那麼,這意味着戰爭將臨,就應該毀壞全部的密碼機,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了。但是在美國沒有聽說有人聽到這個「東風有雨」的情報,問題錯綜複雜。結果,現在在美國不再把收到過「東風有雨」作為例證。

日本沒有明確證明做過這樣放送的證人。但與英國的關係危機,NHK的館野播音員證言確實播放過「西風天晴」(譯註:日本在襲擊珍珠港的同時,對香港、馬來半島等地也同時開始了進攻作戰)。

其次,美國對夏威夷其實也發出過戰爭警告。夏威夷日僑很多,所以提出了要加以警戒。這是11月27日發出的警告電報。因為發出這樣的警告,夏威夷應該進入全面的戰鬥態勢,但肖特和金梅爾卻沒有具體佈置和採取措施,所以這也是他們怠慢職守的結論之一。

另外,美國用「魔術」收到了日本發出的14份電報(譯註:這裏所指的14分電報,是日本外務省分別發給駐美大使館要求其遞交給美方的最後通牒,東鄉外相提醒說按海牙戰爭法規需要發最後通牒,海軍這才決定在預定襲擊的半小時前送達。因為當時的通訊條件,電文分兩處發出共計14份長電文,而大使館收齊電報並翻譯成文,交到赫爾國務卿手中已經是襲擊珍珠港1小時後了。其實美國的破解比大使館送達還快。美國對襲擊珍珠港耿耿於懷,但最終搞清了來龍去脈後,在東京審判中再未提及此事),羅斯福當即就說「這意味着戰爭」(this means war),馬上命令馬歇爾參謀總長向菲律賓、巴拿馬、夏威夷和三藩市的軍事基地的司令官發送電報,並且要求用最快的速度發送。但不知何故,這時夏威夷的氣象條件惡劣,線路中斷,電報未能發到。這是偶發的故障。

那麼,使用海軍的電報發送不是更好嗎?但當時美國陸軍和海軍之間關係不好,陸軍的電報設備不好,就使用海軍的設備是不可想像的。留下的記錄說明這一情況。結果,委託民間的西聯公司(The Western Union Company)發送民間電報,而電報實際送達已經是遭襲的6小時後的事情了。

還有佐爾格通報說。在日本活動的佐爾格通過尾崎秀實了解到日本擬襲擊珍珠港,報告了斯大林,斯大林為了感謝美國通報了德蘇戰爭的情報,將此作為還報把情報發給了華盛頓。但佐爾格和尾崎秀實是10月被捕的。他們也只活動到9月份,確實掌握了相當多的德蘇開戰的情報,但是幾乎沒有日美開戰的情報。這顯然也是無稽之談。

但是,1951年5月,紐約每日新聞有個駐華盛頓記者約翰・奧頓奈爾發表了看到佐爾格坦白文件的記事,據每日新聞報道,這是盟軍收繳的日本文件中發現的,佐爾格做了坦白交代。但找不到實際物證。這令人費解。怎麼找也找不到,所以只能得出結論,當初就沒有這樣的文件。

另外還有一種波波夫通報說。大家都知道德斯克・波波夫是雙重間諜,「007」就是以他為模特,由當時在英國M機關的伊萬・弗萊珉以此為題材寫成小說,立即成為暢銷書。這個波波夫原是德國間諜,後來投向美國,他從日本對德國提出要測量珍珠港水深的要求,將此報告給了美國的FBI。

可是這個波波夫和電影中人物一樣,是個玩女人的好手,風流韻事很多。外號是不太雅的「三角鋼」(譯註:triangle,三角形的金屬樂器),這個波波夫說也沒有留下什麼文件可查證。1982年秋,有個叫「回顧美國歷史」的節目中,稱密歇根大學有兩人發現了這份文件。那麼FBI胡佛局長應該確實看到過,但胡佛對波波夫不信任,也就沒有傳遞給羅斯福。結果仍然是羅斯福不知道此事。

據說,胡佛曾到夏威夷時,在數人面前說,下周檀香山(火奴魯魯)將成為火海一片。聽到這話的有位當時90多歲的卡爾通・凱恰姆上校,時隔40多年在日本電視台的採訪時披露了此事。但為什麼40多年藏而不露的事實突然向日本電視台披露呢?這個人現在已經去世。日本的電視台信以為真還播放了這一節目,但這只是個真偽難辨的故事。

此外還有個叫約翰・特朗德的人收聽到機動部隊(譯註:機動部隊即航母部隊)微弱電波之說。機動部隊全面禁止了無線電通訊,但是為了艦與艦之間聯絡,或許有發出微弱電波的疑惑吧。這其實非常微弱,有說在印度尼西亞的荷蘭軍隊收到過,或者是偶然在附近通過的美國船收到過,各種說法都有。但是,在日本方面,沒有一個證人證實發出過電訊,完全實行了電訊封鎖,結果也沒有實際證據。

當時日本方面,為了偽裝機動部隊的行動,還在瀨戶內海不斷發送了各種虛假電波。收到這樣的電波,大概就以為什麼地方有機動部隊,只能推測真相僅僅如此。

羅斯福的小陰謀

羅斯福是海軍出身,以後因為半身不遂,無法運動,但有兩個興趣。第一個興趣是收集郵票,還有就是有空餘就瀏覽船舶相集,並記住這些船名,以此為興趣。有個拉尼卡伊事件。1941年12月初,在馬尼拉的美國亞洲艦隊司令收到直接來自羅斯福的指令,要他準備三條小船,令司令官感到詫異的是總統居然指定的船名分別有拉尼卡伊號、伊薩貝拉號什麼的。這就是羅斯福總統根據興趣記下的船名。他指示讓這些小船分別掛上星條旗由一名軍官駕駛着在現在泰國的暹羅灣轉一圈。這指示有點兒莫名其妙。這些小船日本的戰機實際上都看到了,感到奇怪,卻沒有攻擊它們。或許羅斯福以此進行誘惑而沒能成功吧。

羅斯福的誘餌也就僅此而已。我認為羅斯福沒有想到太平洋艦隊會遭受那麼大損失吧。如果真知道的話,日本的進攻不請自來,他會悄悄發出命令等待着給日本艦隊極大的打擊。但他沒能這麼做。

而日本的南雲艦隊,當時如果不止於兩輪的攻擊,把夏威夷的油庫基地、飛機場都摧毀的話,以後戰局或許就不一樣了。當時攻擊進行了兩輪就撤了。如果甚至攻佔了夏威夷,那又當別論了。

總之,對於美國來說總留下了「記住珍珠港」這句話,這曾激發了美國人的鬥志,一直到戰後仍然是影響着日美關係的一大事件。

稍微有些簡略,如果有什麼問題的話再另作答覆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摘自於《開戰與終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210/1555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