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國際政治大洗牌 中國RCEP搶先機

作者:
中國談的當然都是經濟上「互利共贏」,但其主要目的在於整合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產業鏈,讓各國對中國產生更深的經濟依賴,延續並加強以往形成的政治控制。

美國大選引發的內亂,讓中國摸了一手好牌,中國也迫不及待地將這手牌打出去了。北京趁這個機會窗口,讓醞釀了長達八年的RCEP-15正式簽署,向目前糾紛甚多的印度表示歡迎將來加入,卻將不臣服的「叛離之島」台灣排除在外。日本與澳大利亞雖然很不情願,還得捏着鼻子加入。儘管中國所有宣傳都只提及RCEP-15的經濟利益,但誰都清楚中國的目標不僅僅是做亞太地區的經濟火車頭。

世界經濟格局的三分天下局面

中國談的當然都是經濟上「互利共贏」,但其主要目的在於整合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產業鏈,讓各國對中國產生更深的經濟依賴,延續並加強以往形成的政治控制。

1990年代初開始的這輪全球化以歐盟為模本,基本是消解國家主權的全球化。英國退歐、美國川普勝選,都是對這種全球化的否定。但世界各國對全球化唯一的淨受益者中國卻網開一面,儘管北京強調國家主義至上,還強調要各國尊重中國共產黨長久執政的核心利益,但各國並不怎麼針對中國,相反因為自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而默認中國的國家主義至上,對美國批評有加。這次中國抓住機會窗口簽署RCEP-15,不僅確保了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經濟領導地位,同時也否定西方世界以往對全球化過分簡單的解讀。這種簡單解讀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那本暢銷書《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為代表,該書認為世界的地理距離已從本質上被消解,世界任何地方都以平等的方式相互聯繫,但中國卻用自己打壓澳大利亞、將台灣排除在外的行動證明這種「平等」子虛烏有。

RCEP-15的簽署,達成了中國長期追求的目標:世界經濟三足鼎立,三個大區域經濟集團取代了純粹的國家、集團。

第一個是以美國為軸心的北美經濟區。美、墨、加的經濟一體化以前是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現在是通過《美墨加三國協議》(USMCA)。第二個是歐盟。第三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RCEP-15形式出現的亞太地區經濟體。

面對以中國為軸心的RCEP-15,各國心態複雜

日本、澳大利亞等對中國軸心的 RCEP-15簽訂心有不甘,近兩年備受中國經濟政治雙重打擊的澳大利亞危機感最強。11月17日,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和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舉行了面對面會談,並就雙邊國防安全問題達成了《互惠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協議將使兩國的軍隊更加緊密地合作,加強這兩個美國盟國之間的關係,以對抗中國在亞太地區日益增長的野心。對這個協議,中國深感惱火,採取分而治之方式,對日本不聞不問,但對澳大利亞步步緊逼,不斷抽緊經濟制裁的繩索,比如對該國紅葡萄酒立刻加征24%的關稅,中國駐澳大使館官員還把中國對澳大利亞14條不滿的概述發給了三家新聞機構,一位大使館官員還向《悉尼先驅晨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解釋說,「如果你們把中國當敵人的話,中國就一定是你們的敵人」,目的是逼迫澳大利亞放棄國防。

歐洲則是另一副景象,三大國各有考慮。德國經濟連續兩年大幅下滑,已經擔任五屆總理的默克爾已經放話,不再考慮繼續擔任總理,這種狀態下德國政府自然是看守狀態。

正在脫歐的英國現在因疫情困擾,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復甦難題,失業嚴重,政府負債持續上升,還不得不採用持續性的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但是,即使如此困難,英國最近還是做出了一個決定,未來4年英國將增加241億英鎊國防開支,這是英國政府30年來最大幅度的軍費上調,此前棄用華為5G技術,說明英國現政府有點危機意識。11月28日,英國和法國共同簽署了一項旨在終止非法移民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協議,由英國提供費用,讓法國幫助攔截那些企圖偷渡英吉利海峽的非法移民。

法國從兩方面開始考慮法國的復興。一是經濟上覺得應該自立了。今年8月31日,法國政府宣佈確定5大產業實施「減少對外依賴,戰略工業回流」計劃,為了重振法國的「工業主權」,推出1000億歐元振興計劃,從2021年1月1日起,企業生產各類稅務減免的100億歐元。法國政府還聯手法國公共投資銀行,向「所有提出戰略工業回流的企業開放補助金申請通道」——這個計劃剛出來時,人們戲稱這是摹仿川普的「讓法國重新偉大」計劃。

二是開始考慮國內公共安全了。最近因幾起密集的斬首恐怖事件,馬克龍也終於忍無可忍,因應民眾的安全要求,批評了「伊斯蘭主義」,因為前面沒有冠以「極端」二字,引發了不少伊斯蘭國家的反對,但馬克龍暫時沒有屈服。

更重要的是,法國已經嘗試將反伊斯蘭主義這一主張推向歐盟內部。馬克龍自2017年提出「喚醒歐洲」之後,得不到歐洲響應,現在總算等來了機會。11月10日,馬克龍在巴黎跟奧地利總理庫茨會面,並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荷蘭首相呂特、歐盟常任主席查爾斯·米歇爾及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召開視像會議,討論恐怖威脅問題。雖然這只是小型歐盟峰會,但意義重大,因為峰會非正式,歐盟首度正式將恐襲威脅指向移民,而且矛頭直指伊斯蘭主義。

全球秩序的深刻轉型、歐美關係的日漸疏離、區域格局的微妙變化,法國對俄羅斯及法俄關係認知的變化,導致馬克龍自上任以來積極調整對俄政策。在全球事務中,針對涉及俄羅斯的危機,法國在保持與西方陣營立場一致的同時,在區域層面,法國與俄羅斯進行選擇性接觸,避免直接衝撞。在雙邊關係上,法俄增進經貿關係,重建政治互信,加強社會、文化交流。

這些將導致歐洲兩大國法德關係進一步疏離。

台灣被排除,又成政敵政治牌

中共在RCEP的建立過程中,採取拉攏大多數,打擊澳大利亞、排除台灣的策略。打擊澳大利亞的情況我在《美國大選觸發國際關係提前重組》(澳大利亞廣播網,2020年11月27日)一文中曾加以分析,本文只提中國對台灣的孤立政策。

從區域經濟聯繫及貢獻來看,台灣完全應該成為RCEP的重要成員。但因為對北京政治上的不服從,台灣近年面臨北京的步步緊逼,國際公共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但由於台商的靈活,以及高科技方面確有獨到之處,台灣的經濟空間還算裕如。但中國主導的RCEP-15建立之後,台灣的政治空間與經濟空間將雙重受壓。

台灣國民、民進兩黨對大陸政策不相同,國民黨之失敗在於其奉行經濟上依賴大陸,政治允許大陸對台灣實行各種紅色滲透。民進黨希望政治上依靠美國,經濟上逐步減少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但形格勢禁,這一策略實難如願。據台灣當局財政主管部門日前發佈的統計,2020年上半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達668億美元,同比增長9.8%,為台灣主要出口市場中增長最快的地區;對大陸出口佔台灣總出口比重上升到42.3%,創近十年新高。

RCEP-15建立之後,北京明確表示拒絕台灣加入,這一姿態在台灣引發社會擔憂。民進黨政府盡力安撫台灣經濟界,說短期內不會有大的影響;但國民黨不失時機地向民進党進攻,11月15日,國民黨發言人公開表示,民進黨的不當政策讓台灣真正變成亞太或印太地區的「經濟邊緣人」,批評「民進黨只想抓住美國」,呼籲蔡英文緊急召開跨高層會議,針對RCEP進行全方位評估,提出具體因應之道。明明是北京將台灣拒之門外,但國民黨卻指責說,民進黨當局明知RCEP對台灣的重要性以及大陸在RCEP的影響力,民進黨當局卻無心維繫兩岸的政治對話基礎,以致參與之路難上加難。

在這場洗牌行動中,美國由於大選內亂,既是國際政治大洗牌的原因,也因此暫時成為局外者。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203/1529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