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研究血管50年 高齡院士警告:人不能吃太清淡 這是「自毀」

在中國,有一群人代表着權威,代表着我國最高學術地位,他們就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身處要職卻依然健康長壽,他們的養生經,值得每個人學習!今天,小九總結了各位院士的採訪,給大家分享四位院士的健康心得,希望有所啟發!

王隴德院士:補藥一堆不如大汗一場

王隴德,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他的健康建議是多運動,「人衰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肌肉流失,補藥一堆不如大汗一場」。

運動鍛煉需要的是堅持,每周至少有3~5天的運動時間,每次至少半小時,只有通過比較強的運動鍛煉方式,才能保證肌肉協調和不萎縮。在運動的基礎上,還要做好膳食。

多運動可以減少肥胖的發生,還可以減少血管堵塞的可能,據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的研究發現,每周久坐超過23小時的人,心臟病死亡幾率高達64%。此外,不運動還容易患糖尿病,80%以上的二型糖尿病和不運動以及肥胖有很大的關聯。

王隴德院士的建議是,每周至少進行2次力量訓練,包括做啞鈴操或者原地模擬跳繩,通過上肢鍛煉和下肢鍛煉,可以有效防止肌肉隨着年齡的增加而流失和萎縮。尤其是現代城市白領,通過運動能夠獲得很好的身體健康效益,而堅持運動的收穫,也會隨着時間而逐步體現出來。

楊雄里院士:養生要趨利避害,衰老是自然規律

楊雄里,79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長期從事神經科學研究。

他的建議是,養生需要趨利避害,「有人說,人生有四個存摺,健康、情感、事業、金錢。如果健康存摺透支了,其他存摺也就都過期了。」

適當的運動、良好的心態以及合理的營養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而情緒不良、過度勞累以及飲食和生活無節制等,這些都是對身體有害的。年紀越大,就越應該量力而行,要知道人體的衰老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能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一個70歲的老人肯定不能和20歲的小伙子比誰跑的快。中老年人要做的是,通過調節身體和調節心情,來達到身心的平和穩定。

所以,人應該像季節一樣,遵循時間規律去做該做的事情,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通過對身體的調整和影響,一點點達到養生和健身的目標。

陳可冀院士:每頓飯必有一葷一素一菇

陳可冀,90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心血管科專家,研究心血管已50餘年,「我不建議過分素食,我從年輕時開始,每頓飯必有一葷一素一菇。」

陳可冀表示,人不能過分清淡素食,每頓飯一葷一素和一菇是這位老人的飲食習慣。他曾對北京63歲以上、素食生活17~72年的僧尼進行研究發現,過分嚴格地吃素會導致膳食不平衡,發生內源性脂質代謝障礙,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沒有因為吃素而下降。

在飲食上,菌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和微量元素,同時蛋白質量高,脂肪含量低,適合高血壓高血脂的老年人食用。對於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大魚大肉是不可取的,但完全的不吃肉同樣對於身體也沒有好處。吃飯要做到膳食的均衡和營養的搭配,合理的飲食,才是維持身體機能的關鍵因素。

吳孟超院士:平和態度最利於健康

吳孟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太過焦躁,太過功利,不利於開展工作,對自己的身心也不好。」

吳孟超院士的建議是,人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只有平和的狀態下,身體和心情的各項機能才能維持在最佳水平,從而有利於身心健康。

人在生活中不能太急躁,也不能太功利,這樣不但不能很好地開展工作,時間長了對身體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平和的心態,是抵禦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關鍵因素。

綜合來看,人體就像一台機器,機器的運轉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我們需要通過自身的生活習慣和心態,來不斷矯正機器運轉時出現的各種偏差。

無論是飲食還是鍛煉,無論是生活的態度還是心情,各方面均衡才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關鍵,尤其對於現代快節奏生活下的人們來說,更應該學習和堅持去做對身體有益的事情。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112/152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