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醫保改革個人賬戶的錢減少了 好事還是壞事?

—中國醫保改革個賬的錢減少了 好事還是壞事?

上周,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了一份徵求意見稿,標誌着中國職工醫保制度即將面臨二十多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改革。這份文件提出,個人賬戶將會保留,但不再劃入單位繳費。與此同時,更多的門診費用將被納入醫保報銷範圍。那麼,這次改革能給這個廣受詬病的醫療制度帶來轉機嗎?

資料圖片:中國醫務工作者正在對一名患者進行檢查

上周,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了一份徵求意見稿,標誌着中國職工醫保制度即將面臨二十多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改革。這份文件提出,個人賬戶將會保留,但不再劃入單位繳費。與此同時,更多的門診費用將被納入醫保報銷範圍。那麼,這次改革能給這個廣受詬病的醫療制度帶來轉機嗎?

中國國家醫保局近日發佈了《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對醫保個人賬戶(簡稱「個賬」)作出了重大結構性調整,並新增了門診報銷待遇。

醫保局曾於去年宣佈將在今年年底前取消個人賬戶,以實現向門診統籌的過渡。一時間,不少人紛紛擔心這會影響他們的醫保待遇。不過,醫保局上周發佈的這份意見明確提出,個人賬戶不會取消,個人繳納的醫保費仍將劃入個賬中。

個賬收縮,統籌擴大

但與此同時,個賬的規模將會收縮。此前,單位為職工繳納的醫保費中平均約有三成劃入了個賬。在這次改革後,單位繳費將全部劃入統籌基金,而不再納入個賬。這意味着,個賬的規模今後將會縮小,而統籌基金將會擴大。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全球衛生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嚴忠認為,從理論上講,調整醫保的繳費結構會直接影響其覆蓋範圍。

「原則上來說,如果統籌基金的盤子變大了,那麼參保人員的受益程度應該會增加......至於這是否會對個人就醫行為產生影響,目前我可能還無法作出一個明確判斷。」

這份意見指出,改革後多出來的統籌基金部分,將主要用於支持門診共濟,提升門診待遇。此後,統籌基金將覆蓋全體職工醫保參保人員的普通門診費用,支付比例將從50%起步,報銷水平會適當向退休人員傾斜。隨着統籌基金的承受能力增強,門診共濟保障會逐步提高。

目前,中國大多數地區的統籌基金是不報銷門診費用的,這些費用長期由個人賬戶承擔。這也間接導致了民眾就醫習慣的兩極化。不少健康人群在生小病後因不願「自掏腰包」,常常不去就醫,這使得他們的個人賬戶積累了大量結餘。另一方面,一些年老體弱者即使只是患上了門診就可以解決的小病,也傾向於使用統籌基金而選擇住院,以致中國的住院率居高不下。

顯然,這次改革希望通過提升門診統籌覆蓋標準,減輕患者對住院的需求,進而騰出寶貴的醫療資源。

黃嚴忠指出,從力度上講,這次改革顯然較往年更為深入和系統化,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相對於前幾年很多的試點項目,我覺得這些措施的步伐還是比較大的。不過,我認為這次個人賬戶的改革還是側重於需求層面,對於公立醫院和服務質量等供給層面的改革,我希望看到更多的舉措。」

此外,這份意見還提出會擴大個人賬戶的適用範圍。個賬將不但可以支付職工本人的醫療費用,還可以支付配偶、父母、子女的醫療費用。

推進基層醫療不簡單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意見還要求各部門協同推動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引導參保人員在基層首診。基層醫療機構通常指的是社區診所,家庭醫生常常在那裏工作。

由於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健全的初級衛生保健系統,城市的大醫院常常人滿為患,由此滋生的黃牛黨、排長隊、「醫鬧」等次生現象廣受詬病。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每一萬人中平均只有1.5名家庭醫生,而國際標準是每一萬人中至少要有5名家庭醫生。中國政府此前制定目標,要求在今年年底前,爭取把家庭醫生的數量增加到每一萬人中有2到3人。要達到這一目標,中國需要培養幾十萬名家庭醫生。

現居美國的中國經濟社會學者何清漣說,中國在健全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遠。在現有條件下,家庭醫生面臨重重壓力。

「中國如果要發展家庭醫生制,就一定要建立醫生人身保險賠付制度。現在的『醫鬧』至少還受到醫院制度的保障,今後如果沒有醫院作保障了,他們怎麼應付得了呢?另外,如果家庭醫生開錯藥方對患者造成損失,又該如何賠付呢?」

她還表示,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是這次改革的重頭戲,其成效大小將主要取決於新增受益人群的規模。

由於中國醫療實行雙軌制,公務員都是免費看病,醫療保健的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另外,由於中共病毒疫情造成很多人失業,醫保繳費收入減少,很多地區的醫保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這次的醫保改革有沒有涉及這些問題,目前還不得而知。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905/149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