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呼籲改革 中共黨內突然發出不同的聲音

中國的《財新周刊》本周一刊登《改革亟須新突破》為標題的社論說,中國有些官官干預過多,失去過去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要動力的精神。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的重重挑戰,人民期待能有像十年前十八屆三中全會那樣的重大新突破。這篇文章作者發出的不同的聲音,引發各方的密切關注。

中國的《財新周刊》本周一刊登《改革亟須新突破》為標題的社論說,中國有些官官干預過多,失去過去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要動力的精神。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的重重挑戰,人民期待能有像十年前十八屆三中全會那樣的重大新突破。這篇文章作者發出的不同的聲音,引發各方的密切關注。

《財新周刊》的這篇社論說,十年前的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有關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範圍之廣及力道之大,前所未有〞。然而,如今〝民間觀感與當年預期之間存在一定溫差。〞該文一出,也有財新網友留言表示,〝起碼有人敢說出來〞、〝說得好,人民心聲〞。

學者:反映中國民間或共產黨內不同聲音

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近幾年中國的政治及經濟改革倒退相當明顯。不過財新傳媒的觀點通常相對自由主義,和現時的官方〝有一些偏差〞。因此,這篇社論會出現並不讓人意外:〝它代表一種聲音,也是代表中國很多人的想法,但在政策層面上很難有具體的展現或表現。〞

紐約城市大學政治系教授夏明則認為,財新傳媒的總編輯是胡舒立,外界認為她和中國前國家副主席王岐山關係緊密。這篇社論提出的憂慮,也〝代表中共黨內派系,是目前中國共產黨本身面對習近平個人獨裁發出的分歧…至少傳遞一個信息,黨內有許多人是不認同習近平今天的做法的。〞

夏明認為,當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達成的是一個比較平衡的妥協。中國強化市場經濟時,也沒放棄共產黨的集體領導模式。但習近平成為總書記之後,即透過虛權化國務院、強軍及延長任期等,塑造個人集權:〝中國共產黨黨內在過去40年改革開放積累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等各種實踐經驗,現在被習近平全盤推翻。〞

財新網頁截圖

上海街道上張貼的帶有習近平肖像的宣傳畫(路透社圖片)

財新:有些官員〝微觀干預過多〞人民期待改革開放新突破

《財新周刊》的社論提到,當年除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中國國務院也推出一脈相程有關公平競爭、產權保護、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等其他政策文件。近十年推行的〝放管服〞,也就是簡政放權並優化網絡政府服務等也有顯著成效。但在這改革路上,特別是三年的疫情期間,有些官員〝微觀干預過多,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嚴重,市場主體苦不堪言。〞

此外,《財新周刊》也在沒有提到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的情況下,引用他生前的名言〝長江黃河不會倒流〞,提示中國改革開放〝需一棒一棒往下傳〞。

中國停止或繼續改革開放?

對此,紐約城市大學政治系教授夏明認為,李克強之死對中國百姓的震撼,大過1989年的胡耀邦之死。引用李克強的話語,能引起更多民間共鳴,但需要有遠見還有勇氣的政治家,才能改變局勢:〝李克強的死也讓許多領導意識到,我們是不是背水一戰。如果我們不捍衛的話,恐怕也是死路一條......如果有中國過去40年經濟成長奠定的社會資源、老百姓的啟蒙基礎,中國新一代在全球化、高知識的培養下,我認為中國應該有可能,幾率我覺得是在逐漸趨大,出現某一些革命性的變革。〞

旅美的中國財經評論員秦偉平則對中國的未來相對悲觀。他認為該文只是〝隔靴搔癢,與大局無濟於事〞:〝無論是現在進行所謂的政策改革還是經濟改革,對中國執政集團來說是巨大的風險…從政治安全角度來說,我認為現在經濟下滑的趨勢、各種危機疊加爆發等,只有透過更加嚴格的控制,保證中共執政集團的安全為主要任務。〞

《財新周刊》的社論則在文末寫到,習近平曾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表示,〝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這一正確論斷,今天讀來感受更為強烈。〞社論期待現在的中國決策層能遵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進行新部署,實現〝改革開放的新起點〞。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07/1974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