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哈佛大學研究:幼兒園這種能力突出的孩子 10年後更有出息

如果說對一個人影響最深的東西有哪些,不得不提社交。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會和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相處。

哈佛大學一項追蹤了全美幼兒園2-5歲700多名孩子的研究表示,孩子在幼兒時期的社交能力將會影響他們20年後的成就。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也提出,社交能力是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兒童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其未來的人際關係、自尊,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指出,2~6歲是人際交往智能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們幫助孩子打下社交能力基礎的黃金期

幼兒園的孩子需要養成哪些社交技能?

社交能力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複雜,包含方方面面。

根據范德堡大學的調研——回顧了過去20年關於在校社交的研究,訪談了8000位在校老師,結果顯示孩子這10項社交技能非常重要:

善於傾聽

能夠跟隨步驟來做事

能排除干擾

能不打斷別人的談話

能夠遵守規則

能尋求幫助

能保持冷靜

能好好與人相處

能為別人做好事

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不是天生就具備這些社交技能,它們的養成,離不開父母正確的引導。

如何幫助孩子成為社交能手?

01

給孩子提供有安全感的社交環境

要想孩子對社交有興趣,前提是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有自信去展示自己、與人交往。而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建立,來自周圍的環境。

第一是家庭環境。孩子如何社交,大多取決於父母是如何社交的,我們與人打招呼的方式、邀請他人以及待客的方式,孩子也會不知不覺中學到;還有親人之間溝通的方式,是否做到互相尊重、照顧,孩子也會從中獲取正面的靈感。

第二是幼兒園的環境。幼兒園是孩子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孩子即將在裏面學會許多規矩乃至社會法則,作為父母,我們要幫助孩子去掌握這些規則,成為孩子最強的後盾。

第三是社會的環境。比如生活的範圍,如果孩子生活的周圍老是有人爭吵或者罵髒話,孩子也容易被帶偏,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要及時糾正和疏導。

當然,我們也不能保證,孩子能夠時時刻刻處在一個開放和輕鬆的環境中,當我們發現孩子感覺焦慮、緊張或是害怕的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給到安慰,例如說:「可以告訴媽媽你為什麼感覺不舒服嗎?」「如果你害怕了,我們可以準備好了再過去……」這類的話,給足孩子安全感。

02

給孩子自由舒服的社交選擇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覺得社交能力強指的就是朋友多,走到哪裏都吃得開。其實並非如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節奏,有人天生外向,喜歡被包圍,也有人天生內向,偏愛簡單純粹。外向和內向各有優勢,沒有好壞之分,不要強迫孩子以自己不喜歡的方式去社交。

比如,不要強迫孩子跟所有人打招呼,尤其是孩子不熟悉的人;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握手的時候,也要給ta拒絕的權利。比如我兒子的性格就比較靦腆,聽幼兒園的老師說,他很喜歡一位小姑娘,但是他不會跑去鬧別人或是粘着別人,而是先慢慢觀察,再試探着接近,會默默幫助人家拿東西、搭積木,過了很長時間才講話熟悉起來。

我並沒有着急去打探或者糾正兒子的「慢熱式」社交,只要不給他人造成困擾,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尊重和讚賞。社交,更多時候是給生活提供樂趣和動力,不在於目的性,在孩子漫長的一生中,與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永遠是對他幫助最大的。

03

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也有一部分家長有這樣的想法:小孩子就是在一起玩玩,大人不需要那麼重視。錯,其實父母對孩子社交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孩子社交的品質。

首先,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社交,可以鼓勵孩子把朋友介紹給我們,同時,我們也要為孩子創造更多的社交機會,幫他增進友誼,和他人友好相處。比如,可以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裏玩,招待他的夥伴,如果孩子願意,我們也可以陪他們一起玩,做孩子的玩具。一個家庭里父母友善好客,他們的孩子也會更受歡迎。

我們也可以教孩子建立友情的儀式感,比如節日的祝福和小禮物,比如為朋友加油的手勢或者「暗號」等。

04

教會孩子處理社交衝突:3不原則

3不原則,就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

孩子之間相處也有可能發生衝突和矛盾。當孩子發生衝突,如果家長在身邊,要告訴孩子,在做到「3不原則」的前提下,我可以給你空間,如果違背了原則,就要制止。這也要求我們平時也要反覆和孩子重複這樣的原則。

如果衝突已經發生,我們要如何補救呢?

第一步,我們千萬不能給孩子貼上對錯的標籤,這樣只會加劇衝突。首先要問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尊重孩子在衝突中的情緒,無論ta是生氣、害怕,還是委屈,都要讓孩子敞開心扉;

第二步,我們了解「發生了什麼」。這期間讓孩子描述事件的經過,如果雙方都在一起,就各自表述,如果一方不在,我們也要想辦法知道對方的立場,家長要站在雙方的立場上,了解整個過程;

第三步,引導孩子「怎麼去做」。在這個問題上,傾聽孩子自己的處理方式,如果孩子的做法欠妥,再適當引導和調整。

例如,有一次,兒子在小區公園和小夥伴玩,不知怎麼的,兒子動手推倒了一個小孩,導致衝突發生了。我沒有立即指責,而是先抱起地上的孩子安撫,然後對兒子說:「我知道你生氣了,你先深呼吸幾下。」

隨後,我問懷裏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他指着兒子說:「他推我。」我又問稍稍冷靜的兒子,他說:「明明是我當警察他當小偷,他不遵守約定!」

原來他們正在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用「石頭剪刀布」決定角色分配,但這個小孩抽到小偷卻反悔了,非要鬧着跟兒子「搶角色」。

我對兒子說:「你遵守了遊戲規則,這是對的,但是,是不是非得要推人才行呢?」

兒子不說話了,我又跟那個小孩說:「我知道你抽到小偷很委屈,想換角色可以好好說,實在換不了還有很多次機會對嗎?」

我又對兒子說:「你想怎麼處理呢?」兒子想了想,先跟小夥伴道歉:「對不起,我不該推你。」然後又說:「如果你不服,咱們再比一次石頭剪刀布,按照新的結果分可以嗎?」

他的做法既維護了規則又給了對方台階下,我非常欣慰,很快他們又和好了,愉快地做起了遊戲。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小步在家早教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818/149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