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美軍特戰新利器:MG338輕型通用機槍正式換裝

重量輕,可輕易裝於各種載具輕型槍架上。

美軍特戰部隊日前正式宣佈換裝SIG廠設計製造的MG338通用機槍,汰換服役近30年的M249班用機槍,提供徒步深入敵後的特戰小組更為強大的遠程制壓火力。

美軍引進MG338通用機槍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在超過十年的反恐戰爭中發現,特戰小組缺乏壓制600公尺上下固定或移動點目標的能力。雖然美陸軍步兵班內輕重武器編制齊全,但若是為了可疑點目標,動輒使用標槍反戰車飛彈或是呼叫炮兵火力支援的話,不論是成本或反應時間,都難以有效滿足特戰小組在最前線的需求。

MG338通用機槍設定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改用威力更大的.338彈藥,讓特戰小組的機槍有效射程一口氣延伸到800-1500公尺,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對抗配有俄規KPV重機槍的民兵游擊隊或是正規武裝部隊。

雖然採用威力更大的.338口徑彈藥,但是MG338通用機槍將重量壓低到10公斤以下,就算加上280發彈藥,全配重量也不過在15公斤以內,和.50口徑狙擊槍的重量相差不遠,但卻能夠提供數倍於12.7毫米狙擊槍的持續火力,降低特戰小組遭遇敵方遠程火力壓制的機會。

而且,由於MG338通用機槍的射擊穩定性大幅增加,搭配適當瞄具,就能夠取代原本編制火力內的精確射手步槍進而作為狙擊武器使用。讓特戰小組的長距離精確打擊能力不再受限於所攜帶的武器,而能夠擁有更具彈性的戰術配置。

依照地形及作戰內容,可更換不同瞄具。

可摺疊槍托及降低重量,比前代機槍更容易攜帶。

不斷因應戰場需求改良的通用機槍

MG338通用機槍採用短行程氣體活塞傳動和關閉槍機擊發設計,因此在準確度上比起採用開放槍機擊發的M249大幅提升,在半自動模式時足以充任精確射手步槍使用。

此外,考慮射手在不同環境的據槍需求,MG338通用機槍採用摺疊槍托和模組化掛載設計,讓射手可以比照步槍射手直接遂行逐屋CQB戰鬥,MG338輕量通用機槍在設計時,就將需要承受大量應力的組件,都使用一體切削成型製造技術,減少零件因為長期射擊導致的金屬疲勞問題。

MG338輕量通用機槍的基本操作配置沿襲M249槍系標準,包括槍機拉柄、射擊模式選擇鈕、彈匣卡榫和槍機卡榫位置都幾乎相同,因此射手不須要重新適應。當射手切換成全自動射擊模式時,MG338輕量通用機槍的射擊表現比起一般突擊步槍要好。

而SIG槍廠在設計時,也特別替MG338輕量通用機槍換裝加長的重槍管,讓MG338輕量通用機槍能長時間全自動射擊拜.338口徑彈藥之賜,射程是MG338輕量通用機槍在枱面上贏過M249班用機槍的主要優點,彈鏈雖然使用起來有其不便之處,但能減少機槍射手火力中斷的次數。在迫切需要持續火力壓制敵軍時,一個需要經常換彈匣的機槍手,無可避免地會出現火力空檔。而取消彈匣裝填設計的MG338輕量通用機槍,比起使用M249的Mk48 Mod0改良型更為可靠。

採用.338子彈射程更遠。

射程加長,加裝額外瞄具已是必要。

兼顧後勤下有效射程大幅增加

MG338輕量通用機槍裝有標準戰術滑軌,準星和照門都是採用摺疊式設計,方便射手加裝光學瞄準鏡。另外防火帽則是採用和M4槍系相同的鳥籠型防火帽,可以裝上任何M4/M16槍系通用的快拆減音器。

值得注意的是,MG338輕量通用機槍保留了氣體調節鈕,在必要時一樣可以在遭到污染的狀況下持續射擊。雖然美陸軍原本為了應付需求,也會下放狙擊組協同有需要的單位作戰,但畢竟經過專精訓練的狙擊組數量有限,無法完全滿足步兵班需求,而在現役的M38或M16A4步槍在射程和精確度上,都難以有效滿足長距離射擊的需要。

雖然過去美軍陸戰隊曾經陸續配發過M39強化射手步槍和班用先進神射手步槍(SAM-R),但是M39強化射手步槍因為是庫存M14步槍的改裝版,因此只能使用7.62毫米彈藥。雖然高威力7.62毫米彈藥讓M39強化射手步槍的射程和精確度表現優異,但由於射手無法和其他弟兄共用彈藥,導致在激戰時常常會出現彈藥用光的窘境,另外在槍身零附件上的額外補保需求,也讓許多身處戰地的特戰小組頗有微詞。

再者,由於MG338以全自動射擊為主,因此所配備的消音器自然也不是以降低槍口爆音為第一優先的傳統版滅音器,而是結合陶瓷和鈦合金擋板,並且加裝多孔散熱外殼的現代化滅音器。

這組滅音器理論上能夠承受長時間.338彈藥自動射擊而不會損壞,讓射手在戰場上不會為了怕損壞滅音器而減少開火。而且滅音器採用快拆設計,讓射手可以快速更換,省去需要慢條斯理轉開螺牙的時間,新機槍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火力持續發揚,也是符合該武器最基本的戰場需求。

搭配適當瞄具,甚至可當遠距離精確步槍使用圖

裝於特戰突擊車側邊槍架,提供特戰單位壓制火力。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聯合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27/148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