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程曉農:中國為何準備與經濟全球化半脫鈎?並非決策失誤

—中國為何準備與經濟全球化半脫鈎?

作者:
已經踏上經濟全球化快車的國家,基本上沒有誰會願意主動下車,中共當然也捨不得如此,畢竟經濟上的好處太多了。然而,劉鶴還是提出了要準備中國經濟的大格局改變成與經濟全球化半脫鈎的戰略型政策,雖然是出於無奈,但在世界上確屬絕無僅有的孤例。

最近,中南海在關注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同時,做出了一個重要決斷,那就是,要做好充分準備,以便從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退回到與經濟全球化半脫鈎的格局。

其原因是,中共在對美冷戰和經濟全球化的二選一當中,只能選前者;北京啟動冷戰,並非決策失誤,而是紅色政權生存的政治需要。

一、中美冷戰開始後中國經濟大格局如何演變?

我6月3日在本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中美新冷戰正式開始了嗎?》,分析了中美之間今年進入冷戰狀態的背景和原因。中共的外宣官媒《多維新聞網》6月19日刊登的文章明確表示,「大國崛起之路從來不是一條一馬平川的坦途……如果中國需要以戰爭來樹立自身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與地位,那麼就應該是一場中美之間的戰爭。」當然,中美冷戰並非兩國之間立刻爆發真正的熱戰,而是與當年的美蘇冷戰一樣,表現為軍事上劍拔弩張的冷戰狀態和雙方在經濟、政治上的對抗。

中美進入冷戰之後,中國經濟的大格局將如何演變?這是中國國內各方面以及國際金融界和許多跨國公司都高度關切的問題。20年前中國加入了經濟全球化,而到去年為止,中國經濟的大格局是融入經濟全球化之後的國際國內互動狀態;如果這個大格局發生變化,自然也意味着中國與經濟全球化的關係發生變化。關注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有兩個維度需要考慮:第一,時間上看遠不看近;第二,視界方面看大不看小,要看全局,而不是只關心個別側面。

中國國內媒體上近一、兩年來有一種說法認為,由於中國有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世界各國離不開中國產品,所以,經濟全球化的全球運行無法與中國脫鈎。這種說法的潛台詞是,中國經濟的大格局不可能發生變化,渡過疫情之後一切都會復歸去年的狀態,毋庸過慮。

但是,最近中南海釋放出兩個與經濟大格局未來走向至關重要的信號,值得高度關注。其一是,7月10日新華社刊登消息,標題是《胡春華強調,千方百計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這個報道指出,要把保國際市場作為穩外貿最緊迫的任務,把抓訂單作為保國際市場的主要抓手。這是個含義明晰的直接信號,表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通道外貿方面正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據李克強說,中國的外貿企業涉及2億人的就業。很顯然,外貿困境對整體經濟的衝擊是全面的,不可小覷。但是,這個關於外貿困境的信號並沒說明,這樣的困難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而第二個政策信號則解釋了這一點,劉鶴在6月18日的第12屆陸家嘴論壇上的書面致辭明確指出,今後中國經濟要以國內循環為主。這個提法很繞、很含混,許多人未必能從字面上充分理解其真實的含義。

二、「國內循環為主」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孤立經濟

一個國家的經濟如果以「國內循環為主」,其含義是,生產和需求主要取決於國內消費,而外貿只起有限的補充作用。而與「國內循環為主」對應的經濟格局,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就是經濟的成長不只依靠本國消費,還與國際經濟密切掛鈎,通過大量出口來增加就業和外匯收入,哪怕國內消費力不夠大,經濟仍然可能保持繁榮。

幾乎所有的原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基本上都是以「國內循環為主」,因為它們的經濟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無法融入國際社會的自由市場經濟,於是往往與外部世界處於半脫鈎狀態。換言之,「國內循環為主」,就是對經濟相對封閉的格局用一個稍微好聽點的說法包裝而已。其最典型的狀態就是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經濟。

但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相對封閉並不是完全的閉關鎖國狀態,事實上,這類國家從來就不存在絕對的「閉關鎖國」,它們仍然需要進口先進的工業設備和國內無法生產的關鍵原材料、燃料及工農業產品。所以,在歷史上,以「國內循環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蘇聯組織的經互會貿易圈,即紅色國家彼此之間的外貿活動,但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量很少;另一種是中國式的從1960年代開始的毛澤東時代,那時的中國同時處於與蘇聯和美國敵對的狀態,無法進入蘇聯的紅色貿易圈,只能通過香港維持有限的進出口貿易。

三、中共創下世界記錄:從參與經濟全球化退回半脫鈎狀態

社會主義國家並非不能參與經濟全球化,只要實行經濟體制轉型,把全面公有制的企業私有化了,同時推行經濟市場化,直到取消計劃經濟,就具備了加入經濟全球化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私營企業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靈活運行。本世紀初中共的經濟改革完成了上述經濟制度準備,但是,沒有經濟全球化的引路人以及國際社會的許可,就仍然不具備加入經濟全球化的充分條件。

中國的幸運在於,從80年代後期開始,港台商對大陸的投資活動實際上主動扮演了參與經濟全球化引路人的角色,因此1988年趙紫陽最早提出了「大進大出」的政策意向。而到了90年代末期,中共的經濟制度轉型取得了進展,開始申請加入世貿組織,最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接納了它。這樣,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必要和充分條件都已具備,隨着西方國家跨國公司陸續投資中國,中國就踏上了經濟全球化這個可以實現經濟繁榮的國際快車。

已經踏上經濟全球化快車的國家,基本上沒有誰會願意主動下車,中共當然也捨不得如此,畢竟經濟上的好處太多了。然而,劉鶴還是提出了要準備中國經濟的大格局改變成與經濟全球化半脫鈎的戰略型政策,雖然是出於無奈,但在世界上確屬絕無僅有的孤例。一個國家從已經多年加入了經濟全球化,再重新回到「國內循環為主」的相對封閉的經濟狀態,現代國際社會中好像基本上沒發生過,這是第一次。如果用一個50後、60後那一代人能夠理解的比喻就是,重回「國內循環為主」,就相當於回到胡趙時代的中國經濟格局。而退回「國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格局,不是因為中國喪失了進入經濟全球化的必要條件,即私有企業和市場經濟,而是因為中共失去了美國的許可。

四、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啟動冷戰只能二選一

為什麼中共現在要重提「國內循環為主」,其關鍵原因不是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而是中共被迫與經濟全球化部分脫軌。由於中共今年以來發動了對美國的冷戰,也就是公開和美國在軍事、政治上對抗,這樣,它的經濟必然要遭到損失。一個世界大國選擇和美國冷戰,它的經濟就無法再通過與美國的密切經濟交往來獲得巨大的好處;也就是說,美國不可能通過為中共輸血,來培養、壯大一個威脅自己的敵人。也就是說,中共在冷戰和經濟全球化當中,兩者只能二選一,要冷戰,就只能部分退出經濟全球化。

關於這個對內對外面臨重大困境的局面,中南海早有心理準備。4月8日中共政治局常委會上習近平提出,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外宣官媒強調,所謂的「兩個『準備』」,即「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表明北京高層不僅思想上已經有清醒的認識,在行動上也開始進行準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共高層對這個局面的發生和應對有三個特點:第一,毫不意外;第二,毫不退縮;第三,埋頭硬抗。

面對與經濟全球化部分脫軌這個大倒退,中共在對內宣傳上十分謹慎。一方面,它不想讓民眾了解,這意味着經濟將長期性惡化,所以大眾化的央視等官媒不予報道;另一方面,它又想讓企業對實際上已經惡化的經濟形勢不要過於悲觀,所以把負面現實包裝成「國內循環為主」這樣的正面表達,並組織一些財經媒體發表了配合性宣傳。但在政策討論圈裏,中共還是讓了解情況的官員發出了預警。

最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前副部長周力在《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登文章,分析了當前中共面臨的國際困境。周力曾履職的中聯部的職能之一是,跟蹤研究國際形勢和重大國際問題的發展變化,並向高層提供有關情況和對策性建議。他在文章中提到,「要做好應對外部需求萎縮、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的準備」;「我外貿出口企業訂單大大減少,上下游企業生產停滯,國際運輸物流堵塞。原料供不上、產品運不出的現象激增,對我穩增長、穩就業形成巨大的壓力」。據外宣官媒對這篇文章的介紹,周力警示,要做好應對外部環境惡化的六大準備,其中三條涉及到中美關係——要做好中美關係惡化加劇、鬥爭全面升級的準備;要做好應對外部需求萎縮、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的準備;要做好人民幣與美元脫鈎的準備。

五、啟動冷戰是決策失誤還是政治需要?

中共啟動對美冷戰,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共產黨政權實力增強後的必然舉動。世界上的兩次冷戰,即早已結束的美蘇冷戰和剛開始的中美冷戰,都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與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壘,也都是紅色政權發動的。蘇共和中共啟動冷戰之前都經歷過漫長的「臥薪嘗膽」階段,因為發動冷戰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實力不夠,就沒有資格挑戰美國。

為什麼這兩個最大的紅色政權非要把挑戰美國當作自己的戰略目標呢?對這個問題,研究美蘇冷戰的專家有一些總結,也同樣適用於中共。那就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冷戰的原因有兩個,主要是對內政治原因。第一,紅色政權天然地患有民主恐懼症,因為害怕民主制度對其國民的吸引力,所以對最強大的民主國家美國始終充滿強烈的敵意。第二,紅色政權為其紅色價值觀所驅使,即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這個全球征服目標,這個目標是紅色政權國內政治動員的主要意識形態手段。要證明其永久型統治是必要的,紅色政權就需要證明它的軍事、經濟實力能壓倒最強大的民主國家美國。

也就是說,只要紅色大國在經濟上有了起色,軍事上便有條件擴軍備戰了,而它必然選擇美國為軍事對手。所以,軍事上對美國拔劍相向,既是紅色大國國家戰略的終極目標,也是在國內獲得部分國民支持的重要手段;而經濟上將超越美國,更是鼓舞國內民眾形成對未來的良好預期和對政權的向心力的重要方法。

六、美國終止養虎為患之時,就是冷戰走上既定軌道之日

儘管美國在美蘇冷戰之前曾大力協助蘇聯建立強大的軍工工業,也在美中冷戰之前一直推動中國經濟的成長,還長期默認了中共大規模盜竊美國技術機密的大量活動,紅色大國都不會有感恩之心;相反,紅色政權把美國對它的扶持,看成是不可多得的成功稱霸的機會。蘇聯在二戰後經濟成長很快,但是,它的經濟繁榮為美蘇冷戰所終結;如今,似乎中共也步上了蘇共的後塵。如果說,美國在冷戰之前對蘇聯和中國的種種技術、經濟扶持,是一種「餵紅色老虎」政策,那麼,美國終止養虎為患之時,就是冷戰走上既定軌道之日。

美國的兩黨都參與過「餵紅色老虎」的政策。「餵蘇共老虎」的時間是將近50年,從1920年代開始到1960年代末期;「餵中共老虎」的時間是將近40年,從1980年代到今年。有趣的是,結束「餵紅色老虎」政策的都是政治素人,結束對蘇共養虎為患的是演員出身的里根,而結束對中共養虎為患的是商人出身的川普。政治素人當總統,最大的特點是,不受以往華府官場陳規陋習的束縛,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終止養虎為患的決策出台。雖然啟動冷戰的總是紅色政權,但使美國與紅色政權進入全面對抗狀態的是里根和川普。

從美蘇冷戰的歷史經驗中可以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一旦美國停止了養虎為患的做法,老虎的牙齒就無法更新了,它對美國的威脅便越來越小;而老虎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來擴軍備戰,必然力所不逮,最後成為冷戰的輸家;也只有在成為冷戰輸家之後,紅色政權的內部才可能出現積極的變化。

如此來看,中美冷戰的發生以及中共準備與經濟全球化半脫鈎,這兩件事一點都不神秘,也一點都不意外。一切都好像有一個早就寫好了的「劇本」,共產黨領導人不過是在照「劇本」演出罷了。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17/147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