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全球化

消費降級 天意不可違
2024-11-27

次貸危機之後全球化達到頂峰,怎麼定義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那就是美元、歐元、日元等紙幣的基準利率下降到零甚至負數。當代紙幣本身並無價值,從印鈔廠流水線上下來的一張張紙幣,從自身價值來說與小孩手中的彩色圖畫並無差別,完全一樣。但紙幣從印鈔廠流水線下來之後,並不會直接進入日常生活,也不...

重申「全球化已死」 張忠謀:台積電兵家必爭(視頻)
2024-10-28

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走過37個年頭,今年,董事長魏哲嘉首次扛下運動會主持棒,強調公司有信心,繼續擴大技術領先地位!而台積電大家長、創辦人張忠謀再度現身,指出全球化已死,喊話台積團隊,要繼續求發展,並強調台積電,已經真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員工夾道歡迎,熱情歡呼!台積電創辦人張忠...

美國超市能否抵禦即將來臨的挑戰
2024-09-10

我們要感謝疫情的封控,讓人們在短時間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激當地的商店。當大家尋找衛生紙、洗手液、清潔用品和各種食品時,常常被店員告知「貨車還沒到」,經歷了這一過程,我們知道了超市的運作。更糟的是,人們經常被告知夢寐以求的商品「不在貨車上」,而且無法保證會在下一輛車上,就這樣,卡車司機被視為封控時期的英雄。

黃宏吉: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與兩類全球化(圖)
2024-07-25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於七月十八日閉幕,會後發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議」,內容提及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質生產力等口號,並提出將於2029年完成改革任務的目標。關於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國內外學界與媒體已有諸多討論,重點集中在經濟問題與安...

程曉農:冷戰行為、冷戰思維和冷戰結果
2024-07-21

自從美中關係從2018年開始逐漸惡化以後,中共經常指責美國的一句話就是,反對冷戰思維。這句話的意思是,美國針對中共威脅印太地區其他國家的安全之行動所採取的反制措施,屬於不應有的冷戰思維。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暗含着一個意思:我可以有威脅它國之國家安全的行為,但你不能用冷戰式應對來反制...

如松:雪崩,「演員」瘋狂裸奔(圖)
2024-06-26

有人說,全球化是最好的年代,但最好年代的頂峰之後,註定是最糟糕的年代,因為這是戰後全球地緣政治體系、全球統一大市場、全球產業鏈、全球紙幣體系崩潰的年代,這是系統性崩潰,演員們開始集體裸奔。

2024年外籍人士最想遷入的全球十個城市(圖)
2024-05-28

在日益全球化的當今世界,對于越來越多的人來說,去海外生活和工作不再令人望而卻步,而是越來越容易夢想成真。倫敦風光。波士頓顧問集團(BCG)與The Network和The Stepstone Group合作發佈的《2024年全球人才解碼報告》(2024 Decoding Glob...

顏純鈎:中共提出「逆全球化」?「被全球拒絕」才是真(圖)
2024-05-26

清華國際關係院長閻學通,號稱戰略專家,最近到香港發表演說,將當前國際形勢歸結為逆全球化。他將這種新的趨勢歸咎於美國對中國採取針對科技業的選擇性圍堵,他認為只有美中兩國選擇合作,並領導各國,才能令全球化重啟。看了報道才知道,原來大陸最高學府的著名學者,現在只有這樣的水平。他杜撰的逆...

密鑼緊鼓進行中 中共喪失在全球關鍵位置 慘遭拋棄(圖)
2024-05-12

。他杜撰的「選全求化」根本只是一個偽命題,這些年在全球化議題上唯一發生變化的,只是產業鏈轉移,實情只是中國被全球化邊緣化,被全世界拒斥於全球化潮流之外,如此而已。 全球化不但沒有消歇,甚至還在密鑼緊鼓進行中,比以中國市場與中國供應鏈為主軸的舊全球化,產業鏈轉移後,全球化有了更合理的佈局,也更符合各國人民利益。

能跑的快跑!苦哈哈的日子又來了(圖)
2024-03-01

全球化的繁榮,全球化給民眾帶來的好日子,它不是天上憑空掉下來的餡餅。如果人們不珍惜基於自由航行基礎上所形成的好日子,不珍惜意識行太被淡化之後對全球經濟的推動作用,苦日子就會如影隨形地到來,就是孤島化。 有人會問,全球孤島化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是現在!

何清漣:全球化VS去中國化 美歐商界意彷徨
2024-02-26

哈佛商學院的經濟學家蘿拉·阿爾法羅和達特茅斯塔克商學院的經濟學家達文·卓爾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表面上看來,美國正在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墨西哥和越南等國都在從中國進口更多的產品,而中國對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已在激增,表明中國企業正在那裏開設更多的工廠。這些趨勢暗示,企業可能只是在將它們漫長供應鏈的最後部分轉移出中國,而且一些企業正在把越南或墨西哥等國家作為中轉站,從那裏將部分或大部分仍在中國製造的商品運往美國。

有2個超高依賴 中共自力更生的中國夢 完全不可能
2024-02-12

中國根本不可能自外於全球化去「自力更生」。中國經濟這種資源與市場對外雙重依賴的稟賦,離不開全球化以來形成的巨大國際市場;一旦離開國際市場,近兩年經歷了「去工業化」這一痛苦過程的德國就是前車之鑑。中國與美歐各國的摩擦,緣於美歐對中國積累多年的各種不滿引發的調整需求。這種調整對一向得利的中國來說意味着利益回吐,當然不會很輕易讓步。最終的結果是當事各國在摩擦中不斷調整適應並重新定位,重新定位的關鍵一看實力,二看時勢。